中文名 | 森林地理 | 外文名 | Forest Geography |
---|---|---|---|
概 念 | 研究森林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的科学 | 研究领域 | 世界或某一地区各种森林类型 |
年降水量一般在 400毫米以下的西部属草原及荒漠气候。中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包括下列林带:
又可分两大地区:①大兴安岭针叶林。是世界的北方针叶带向南延伸部分。其特点是具有较多的温带森林植物成分,如北五味子、刺人参及槭树等。由南逐渐过渡到针阔混交林带。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森林是典型的针阔叶林。北方针叶林带的森林土壤属棕色针叶林土及暗棕壤。②西南高山林区。分布于四川西北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甘肃西南部。针叶林一般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可达4000 米,是中国主要天然林区之一。主要组成树种为云杉、冷杉及落叶松。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及苔藓极为丰富。这个林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森林对于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海拔3500~4000米以上属高山灌丛;5000米以上属高山冻原及恒雪带。
分布于沈(阳)丹(东)一线以南到淮河、秦岭以北地区。开发较早,平原、平地已成为农业区;而气候条件仍属森林地带。全境山地丘陵的森林长期以来受到反复破坏,到处都是童山秃岭。只有少数交通不便的山区还有栎、桦树、山杨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和油松、侧柏等针叶林。中国的落叶阔叶林带尚未发现在欧洲和北美习见的水青冈属的树木。海拔1000米以上为山地针叶林,主要树种有云杉、臭冷杉、长白落叶松及山杨、桦树。
大致位于淮河、秦岭以南到南岭南麓,是北半球亚热带森林的重要部分。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个别山区超过2000毫米,全年降水分布比较均匀,有发育良好的常绿阔叶林。本带北部的落叶阔叶树种较多;常绿阔叶树主要有壳斗科、樟科、茶科等。南部则有热带树种的侵入。中国亚热带有很多特有树种及经济树种和散生竹种,如毛竹、淡竹、桂竹等。海拔800~1000米以上属山地落叶阔叶林带,气温与华北落叶阔叶林带相近似,但夏季比华北低,冬季比华北高,年降水量更比华北多,因此以湿润型落叶阔叶林为主。在少数1800米以上的山巅还有少量的残遗冷杉分布。中国亚热带东部与西部的气候、森林类型及主要树种有较大差别:如在年降水量四季分布均匀的东部常见松树为马尾松,而在冬、春季节长而干旱的西部,则常见松树为云南松。
位于南岭以南,基本包括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有的论著中称本带北部为南亚热带。常见的优势树种主要是热带树种,有樟科、茶科、梧桐科、桃金娘科等。造林树种中也有不少热带珍贵用材树种,如柚木、云南石梓、铁刀木、桃花心木、麻楝、油楠、格木及热带速生树种如银合欢、大叶相思以及多种桉树和木麻黄。竹子以丛生竹为主。多数亚热带树种生长不良。
此外,在沿海滩涂还有红树林分布。
中国热带北部在冬季常受强寒潮侵袭,出现低温,因而不耐寒的热带树种不能越冬。
中国西部内陆降水在400毫米以下,属草原及荒漠气候。但祁连山和天山在一定海拔高度有云杉林分布;绿洲及沿河流有走廊状的森林分布,塔里木河的胡杨林尤为重要。
年降水量一般在 400毫米以下的西部属草原及荒漠气候。中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包括下列林带:
又可分两大地区:①大兴安岭针叶林。是世界的北方针叶带向南延伸部分。其特点是具有较多的温带森林植物成分,如北五味子、刺人参及槭树等。由南逐渐过渡到针阔混交林带。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森林是典型的针阔叶林。北方针叶林带的森林土壤属棕色针叶林土及暗棕壤。②西南高山林区。分布于四川西北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甘肃西南部。针叶林一般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可达4000 米,是中国主要天然林区之一。主要组成树种为云杉、冷杉及落叶松。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及苔藓极为丰富。这个林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森林对于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海拔3500~4000米以上属高山灌丛;5000米以上属高山冻原及恒雪带。
分布于沈(阳)丹(东)一线以南到淮河、秦岭以北地区。开发较早,平原、平地已成为农业区;而气候条件仍属森林地带。全境山地丘陵的森林长期以来受到反复破坏,到处都是童山秃岭。只有少数交通不便的山区还有栎、桦树、山杨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和油松、侧柏等针叶林。中国的落叶阔叶林带尚未发现在欧洲和北美习见的水青冈属的树木。海拔1000米以上为山地针叶林,主要树种有云杉、臭冷杉、长白落叶松及山杨、桦树。
大致位于淮河、秦岭以南到南岭南麓,是北半球亚热带森林的重要部分。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个别山区超过2000毫米,全年降水分布比较均匀,有发育良好的常绿阔叶林。本带北部的落叶阔叶树种较多;常绿阔叶树主要有壳斗科、樟科、茶科等。南部则有热带树种的侵入。中国亚热带有很多特有树种及经济树种和散生竹种,如毛竹、淡竹、桂竹等。海拔800~1000米以上属山地落叶阔叶林带,气温与华北落叶阔叶林带相近似,但夏季比华北低,冬季比华北高,年降水量更比华北多,因此以湿润型落叶阔叶林为主。在少数1800米以上的山巅还有少量的残遗冷杉分布。中国亚热带东部与西部的气候、森林类型及主要树种有较大差别:如在年降水量四季分布均匀的东部常见松树为马尾松,而在冬、春季节长而干旱的西部,则常见松树为云南松。
位于南岭以南,基本包括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有的论著中称本带北部为南亚热带。常见的优势树种主要是热带树种,有樟科、茶科、梧桐科、桃金娘科等。造林树种中也有不少热带珍贵用材树种,如柚木、云南石梓、铁刀木、桃花心木、麻楝、油楠、格木及热带速生树种如银合欢、大叶相思以及多种桉树和木麻黄。竹子以丛生竹为主。多数亚热带树种生长不良。
此外,在沿海滩涂还有红树林分布。
中国热带北部在冬季常受强寒潮侵袭,出现低温,因而不耐寒的热带树种不能越冬。
中国西部内陆降水在400毫米以下,属草原及荒漠气候。但祁连山和天山在一定海拔高度有云杉林分布;绿洲及沿河流有走廊状的森林分布,塔里木河的胡杨林尤为重要。
世界森林面积约为40.3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32.3%。由于气候,特别是热量、水分及二者配合状况的影响,森林在世界上分布很不均匀,类型也极为复杂多样。随着海拔升高而引起的热量和水分重新分配,导致森林群落分布的垂直地带性。纬度增高,热量依次递减;经度不同,湿度和降水量有很大差异,这又导致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般将北半球及热带范围(包括南回归线以北)划分为 4大林带式林区。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陆地面积小,植物区系与北半球迥然不同,划作一个大林带或一个大林区。
苏联称泰加林,意即沼泽林。因到生长季节积雪消融,林地湿如沼泽而得名。美国称北方森林,早期欧洲林学家称为云杉林带。位于北半球北纬50°以北,与冻原带连接。从欧洲北部的挪威,经瑞典、芬兰、苏联北部向东伸展进入亚洲西伯利亚,直达太平洋西岸,再越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然后向东南扩展,几乎横跨整个加拿大南部及美国北部。中国的大兴安岭林区属于这个林带。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严寒且时期长;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树种组成简单,通常由云杉、松树、冷杉、落叶松等属组成大面积纯林。云杉、臭冷杉、针叶深绿,林冠稠密,林内阴暗,又称暗针叶林。落叶松和一些阳性松类组成的森林,林内透光度大,称明亮针叶林。大面积森林在特定条件下处于向云杉林或冷杉林演变的演替阶段,但在沙土地处于亚顶极性状。林层简单,林相整齐,立木通直,出材率高,是世界上重要商品材的来源。在这个大的林带范围内,至今还保持大面积的原始林。主要伴生阔叶树种是桦树和杨树。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约在北纬30°~60°,甚至更北。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有明显的温暖的生长季和寒冷的休眠季。落叶阔叶树的季相反映了这种季节性的气候,但也有许多针叶树分布,部分地区则以针阔混交形式出现。主要组成树种有落叶阔叶树的山毛榉属、栎属、栗属、桦木属、赤杨属、槭树属,以及椴树属、白蜡树属等。山毛榉属在欧洲及北美中纬度的落叶阔叶林中普遍分布,因此欧洲早期林学家称其为山毛榉林带和栗林带。带内存在很多针叶树种,如松属、铁杉属、圆柏属、花旗松属、侧柏属、扁柏属、崖柏等。它们在有些地区形成大面积纯林,如美国西部的花旗松、黄松、西部白松、东部白松等。这个林带的森林分布很不均匀,也不连续,因处于历史悠久的农业地带,原始林受到破坏,人工林比较普遍。
在上述两个带之间,存在北方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相混合的过渡地带。
又称暖温带森林,有的林学家称为樟林带或照叶林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到北纬35°,带内降水量及季节分布差异很大,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森林面积不广。主要有两大类型:
①分布于大陆西岸及地中海沿岸的冬雨型森林。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多雨。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是木栓栎、刺栎和油橄榄林,当地称为马奎斯。在美国西部主要是密花石栎、黄背栎、加州月桂及西洋腺果梅林等,当地称为沙巴拉。
②分布于大陆东岸的夏雨型森林。如中国东部,日本及北美洲东部地区,雨量较多,雨季与生长季一致,森林发育良好,有高大的常绿阔叶树。特别是中国东部除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的常绿树种外,还有许多比较耐寒的热带常绿树种。在亚洲亚热带林范围内,还广泛分布散生竹类。北美洲的亚热带树种较少,主要为常绿栎类,竹类更少,但有许多针叶树种如松科的松属,杉科的杉木、柳杉、水杉、落羽杉、柏科的柏木、扁柏属等。
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在这一辽阔范围内因降水、气温的差异,又可分为下列3大森林类型:①热带雨林。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无明显的旱季。这一林带主要有 3大林区: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地区,包括加勒比海诸岛与亚马孙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非洲的刚果及赤道西海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赤道附近太平洋诸岛与澳洲北部。树种极多,但也有一些单优群落,如亚洲由龙脑香科树种组成的森林;南美洲的毛拉豆林等。②热带季雨林或热带季风林。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旱季。旱季有部分树木如柚木、木棉等落叶。在亚洲还广泛分布丛生竹。③热带干旱林及稀树草原。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树种常有刺或树冠扩展,分布稀疏。
另外,热带海滨有红树林分布;沿海及岛屿多棕榈科植物。有的欧洲林学家称热带林为棕榈林带。
南回归线以南除南极洲以外的陆地,包括南美洲、非洲南部和大洋洲。森林面积不大,分布于沿海或山地,树种与北半球的差别明显。阔叶树主要为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桉树属和假水青冈属;主要针叶树南洋杉属及贝壳杉属是南半球所独有;罗汉松属也以南半球分布为主,北半球较少。
中国森林地理条件的特点 中国森林的自然分布及类型主要决定于下列地理因素:①气象因素。中国东部由北到南不同的气候带决定了大的森林类型。中国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冬季西伯利亚寒潮频繁入侵,比其他同纬度地区的温度低,夏季大部分地区受来自东南的太平洋高压气团的控制,形成雨季,并有强烈台风侵袭。全国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由森林气候(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 转向草原和荒漠气候。但新疆天山承受西来的大西洋水分;阿尔泰山承受北来的北冰洋水分;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承受西南来的印度洋水分,使得这些地区也出现不同类型的森林。②地形因素。中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从此向北、向东和向南,高度逐渐下降至平均海拔1000~2000米;再向外伸展为东北、华北、江汉、江淮的平原以及浙闽、两广南部的丘陵和三角洲等,平均海拔降至500米以下。这样的梯级高差影响气候,从而影响森林分布和森林类型。同时,多列东西向的山岭和一些基本上南北向的山系也改变着季风的方向,致使由北到南的温度和由东到西的降水量出现明显的阶梯界限,森林植被类型也随之而有差别。中国中部及南部因多山而构成的局部气候条件,为很多古老植物提供了避难所。西南高山峡谷区,垂直高差悬殊,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带谱。台湾省的高山地区则为冷杉和云杉的分布提供了条件。③地理位置因素。中国北部林区与世界北方针叶林带相接;南部与东南亚及大洋洲热带林通连;西部与中亚相连并与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相通。这样的地理位置,为中国蕴育和保存丰富的森林植物种类和森林类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由于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众多的人口,中国平原盆地的森林早已被开发成为农业用地;其周围丘陵山地的森林也受到严重破坏,但有较大的面积的人工林(包括竹林)。气候比较干旱和陡坡地形上的森林,一经破坏,就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山地土层瘠薄或基岩毕露,成为荒山。
地址:郑州市中原区瑞丰路20号
我卖了5年多复合地板了 现在不带推销性质的给你个建议 60来块钱的地板一般...
自然森林的地板很不错,而且不怕水泡,我们家宝宝不小心把水盆打翻了,地板竟然没事,地板颜色也很不错,性价比很高。
现在世界森林面积约为40.3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32.3%。由于气候,特别是热量、水分及二者配合状况的影响,森林在世界上分布很不均匀,类型也极为复杂多样。随着海拔升高而引起的热量和水分重新分配,导致森林群落分布的垂直地带性。纬度增高,热量依次递减;经度不同,湿度和降水量有很大差异,这又导致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般将北半球及热带范围(包括南回归线以北)划分为 4大林带式林区。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陆地面积小,植物区系与北半球迥然不同,划作一个大林带或一个大林区。
苏联称泰加林,意即沼泽林。因到生长季节积雪消融,林地湿如沼泽而得名。美国称北方森林,早期欧洲林学家称为云杉林带。位于北半球北纬50°以北,与冻原带连接。从欧洲北部的挪威,经瑞典、芬兰、苏联北部向东伸展进入亚洲西伯利亚,直达太平洋西岸,再越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然后向东南扩展,几乎横跨整个加拿大南部及美国北部。中国的大兴安岭林区属于这个林带。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严寒且时期长;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树种组成简单,通常由云杉、松树、冷杉、落叶松等属组成大面积纯林。云杉、臭冷杉、针叶深绿,林冠稠密,林内阴暗,又称暗针叶林。落叶松和一些阳性松类组成的森林,林内透光度大,称明亮针叶林。大面积森林在特定条件下处于向云杉林或冷杉林演变的演替阶段,但在沙土地处于亚顶极性状。林层简单,林相整齐,立木通直,出材率高,是世界上重要商品材的来源。在这个大的林带范围内,至今还保持大面积的原始林。主要伴生阔叶树种是桦树和杨树。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约在北纬30°~60°,甚至更北。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有明显的温暖的生长季和寒冷的休眠季。落叶阔叶树的季相反映了这种季节性的气候,但也有许多针叶树分布,部分地区则以针阔混交形式出现。主要组成树种有落叶阔叶树的山毛榉属、栎属、栗属、桦木属、赤杨属、槭树属,以及椴树属、白蜡树属等。山毛榉属在欧洲及北美中纬度的落叶阔叶林中普遍分布,因此欧洲早期林学家称其为山毛榉林带和栗林带。带内存在很多针叶树种,如松属、铁杉属、圆柏属、花旗松属、侧柏属、扁柏属、崖柏等。它们在有些地区形成大面积纯林,如美国西部的花旗松、黄松、西部白松、东部白松等。这个林带的森林分布很不均匀,也不连续,因处于历史悠久的农业地带,原始林受到破坏,人工林比较普遍。
在上述两个带之间,存在北方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相混合的过渡地带。
又称暖温带森林,有的林学家称为樟林带或照叶林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到北纬35°,带内降水量及季节分布差异很大,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森林面积不广。主要有两大类型:
①分布于大陆西岸及地中海沿岸的冬雨型森林。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多雨。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是木栓栎、刺栎和油橄榄林,当地称为马奎斯。在美国西部主要是密花石栎、黄背栎、加州月桂及西洋腺果梅林等,当地称为沙巴拉。
②分布于大陆东岸的夏雨型森林。如中国东部,日本及北美洲东部地区,雨量较多,雨季与生长季一致,森林发育良好,有高大的常绿阔叶树。特别是中国东部除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的常绿树种外,还有许多比较耐寒的热带常绿树种。在亚洲亚热带林范围内,还广泛分布散生竹类。北美洲的亚热带树种较少,主要为常绿栎类,竹类更少,但有许多针叶树种如松科的松属,杉科的杉木、柳杉、水杉、落羽杉、柏科的柏木、扁柏属等。
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在这一辽阔范围内因降水、气温的差异,又可分为下列3大森林类型:①热带雨林。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无明显的旱季。这一林带主要有 3大林区: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地区,包括加勒比海诸岛与亚马孙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非洲的刚果及赤道西海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赤道附近太平洋诸岛与澳洲北部。树种极多,但也有一些单优群落,如亚洲由龙脑香科树种组成的森林;南美洲的毛拉豆林等。②热带季雨林或热带季风林。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旱季。旱季有部分树木如柚木、木棉等落叶。在亚洲还广泛分布丛生竹。③热带干旱林及稀树草原。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树种常有刺或树冠扩展,分布稀疏。
另外,热带海滨有红树林分布;沿海及岛屿多棕榈科植物。有的欧洲林学家称热带林为棕榈林带。
南回归线以南除南极洲以外的陆地,包括南美洲、非洲南部和大洋洲。森林面积不大,分布于沿海或山地,树种与北半球的差别明显。阔叶树主要为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桉树属和假水青冈属;主要针叶树南洋杉属及贝壳杉属是南半球所独有;罗汉松属也以南半球分布为主,北半球较少。
中国森林地理条件的特点 中国森林的自然分布及类型主要决定于下列地理因素:①气象因素。中国东部由北到南不同的气候带决定了大的森林类型。中国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冬季西伯利亚寒潮频繁入侵,比其他同纬度地区的温度低,夏季大部分地区受来自东南的太平洋高压气团的控制,形成雨季,并有强烈台风侵袭。全国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由森林气候(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 转向草原和荒漠气候。但新疆天山承受西来的大西洋水分;阿尔泰山承受北来的北冰洋水分;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承受西南来的印度洋水分,使得这些地区也出现不同类型的森林。②地形因素。中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从此向北、向东和向南,高度逐渐下降至平均海拔1000~2000米;再向外伸展为东北、华北、江汉、江淮的平原以及浙闽、两广南部的丘陵和三角洲等,平均海拔降至500米以下。这样的梯级高差影响气候,从而影响森林分布和森林类型。同时,多列东西向的山岭和一些基本上南北向的山系也改变着季风的方向,致使由北到南的温度和由东到西的降水量出现明显的阶梯界限,森林植被类型也随之而有差别。中国中部及南部因多山而构成的局部气候条件,为很多古老植物提供了避难所。西南高山峡谷区,垂直高差悬殊,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带谱。台湾省的高山地区则为冷杉和云杉的分布提供了条件。③地理位置因素。中国北部林区与世界北方针叶林带相接;南部与东南亚及大洋洲热带林通连;西部与中亚相连并与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相通。这样的地理位置,为中国蕴育和保存丰富的森林植物种类和森林类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由于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众多的人口,中国平原盆地的森林早已被开发成为农业用地;其周围丘陵山地的森林也受到严重破坏,但有较大的面积的人工林(包括竹林)。气候比较干旱和陡坡地形上的森林,一经破坏,就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山地土层瘠薄或基岩毕露,成为荒山。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H. 沃尔特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室译:《世界植被》,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Heinrich Walter,Vegetation of the Earth, 2nd ed.,Springer-Verlag,NewYork,1979.2100433B
图林吉安森林地带什马尔瓦塞坝的施工(一)
本规范适用于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节 气候
第二节 地貌
第三节 森林土壤
第二章 中国森林的变迁历史
第一节 地史时期森林概貌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的森林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森林
第四节 唐宋时期的森林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森林
第六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森林
第七节 森林变迁对国计民生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森林的地理分布规律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和三大自然地理区
第二节 中国三大自然区域的森林分布规律
第三节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第四章 中国森林资源
第一节 中国森林资源现代
第二节 中国森林资源结构
第三节 中国森资源分布
第四节 中国森林资源消长变化
第五节 中国森林资源特点评析
第五章 中国森林动物
第一节 动物与森林的关系
第二节 森林土壤动物的分布概况
第三节 森林陆栖脊椎动物的分布与区划
第四节 森林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第五节 森林有害动物的控制
第六章 中国森林昆虫
第一节 中国森林害虫发生危害及防治概况
第二节 森林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各主要林区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森林害虫防治工作展望
第七章 中国森林病害
第八章 中国森林植物区系
第九章 中国森林分区
第十章 中国森林分类
参考文献
彩图图版
中国森林分布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北京大陆康腾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浩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