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海拔1 250-2 700米处的山谷林中或灌丛中,常附生在树上或岩石上。
石丁香形态特征
附生多枝小灌木,高0.3-2米;枝常弯曲,常生根,嫩枝有紧贴的柔毛。叶纸质或膜质,常生于短缩的枝顶,椭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5-25厘米,宽1.5-11厘米,顶端钝或短尖,稀渐尖,基部渐狭,全缘,有时有缘毛,干时常呈灰黑色,上面有紧贴的短柔毛,有时近无毛,下面在中脉、侧脉和较大的网脉上密被紧贴的柔毛;中脉宽,在上面平坦,在下面稍凸起,侧脉多而密,15-28对,弧形上升,在上面稍明显,在下面凸起;叶柄长0.4-2厘米,有紧贴的柔毛;托叶宽卵形或近圆形,顶端骤尖或钝,长8-12毫米。花序大,顶生,疏散,长达18厘米,宽达24厘米,三歧分枝,花序轴和分枝有黄褐色绒毛,有数枚白色、具长柄的大型叶状苞片;叶状苞片长圆形,长3-10厘米,宽1.5-3.3厘米,柄长2.5-4厘米,均有柔毛;花梗长0.8-1.2厘米,有毛;花萼被柔毛,萼管长约3毫米,萼裂片披针形,长6-10毫米,结果时反折;花冠白色,长2.5-7厘米,高脚碟状,外面被紧贴的皱卷长柔毛,冠管管状,裂片椭圆形,长0.5-1厘米;雄蕊内藏;柱头2裂。蒴果长圆形,顶端截平,冠以宿存的萼裂片,基部渐狭,长1.5-3厘米,宽0.6-1厘米,绿褐色,被柔毛,有纵棱,室间开裂为2果爿,果柄长0.5-1厘米,有毛;种子多数,叠生,种皮向两端延伸成尾状。花期6-8月,果期9-12月。
产于云南、西藏聂拉木、樟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泰国、越南。
丁香花花期4~5月,9~10月蒴果成熟。紫丁香喜光,稍耐阴,荫地能生长,但花量少或无花;耐寒性较强;耐干旱,忌低温;喜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可播种、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繁殖。
生于路旁、荒野阴湿地。
在微碱性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好温暖水湿、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不耐寒,入冬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以根茎在泥中越冬。中国南北各地池塘、河沟、沼泽中常有生长,常与穗状狐尾藻混在一起。夏季生长旺盛。冬季生长慢,能...
据《西藏植物志》载:全草入药,治营养不良性水肿、跌打损伤、湿疹、肾虚、腰痛。
因我国的本种植物,花冠一般长5-7厘米(原描述是2.5-4厘米),故曾成立为变种。经检查,编者认为花冠的长度是按不同的发育时期和生态环境有变化的,不能作为固定的区别特征,故予以归并。
分析研究了暴马丁香不同部位中的紫丁香苷含量,为可持续合理利用和保护暴马丁香资源提供依据。利用Alltech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暴马丁香不同部位中的紫丁香苷含量进行了测定,色谱柱为ODS-C18(4.6mm×250mm,5um),测定紫丁香苷的流动相为乙腈∶水(12∶88),体积流量1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265nm。结果表明,紫丁香苷在0.1—7.0μg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紫丁香苷含量为韧皮部3.593%>枝皮1.174%>干皮1.166%>木栓层0.568%>枝条0.509%>根0.421%>木质部0.104%。该方法简便可靠、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暴马丁香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多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不同品种丁香叶中芦丁及丁香苦苷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ZORBAXEclipseXD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20∶80),流速为1.0mL/min,定性检测波长200~400nm,定量检测波长255nm和225nm,柱温为室温;利用化学计量学中的光谱相关色谱法分析确认定量色谱峰。结果:芦丁和丁香苦苷在20min内被很好地分离,经对照品比较及光谱分析得到确认。芦丁、丁香苦苷分别在0.125~2.0μg和0.625~10.0μg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99.4%,RSD分别为1.4%、1.1%。结论:不同品种丁香叶中芦丁和丁香苦苷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别,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丁香叶中芦丁及丁香苦苷的同时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