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隧道衬砌荷载计算理论及岩溶处治技术 | 作 者 | 傅鹤林,韩汝才 |
---|---|---|---|
出版社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5年 |
ISBN | 7-81105-063-3 | 中国分类号 | U451 |
出版地 | 长沙 |
隧道衬砌荷载计算理论及岩溶处治技术
拼音题名
sui dao chen qi he zai ji suan li lun ji yan rong chu zhi ji shu
其它题名
并列题名
附注
摘要
本书共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岩体结构的观点出发,介绍了不同围岩类别隧道衬砌荷载计算的理论。第二部分针对渝怀线的干溪沟隧道,采取地质雷达超前预报该隧道前方地段为填充性岩溶,确定岩溶的位置、边界、形状大小,提出了该岩溶处治的复合地基技术等。
唯一标识符 2100433B
4.5米是每榀框架受风荷载的横向宽度,一般是建筑物每间的宽度。
【结构工程师】如果是墙体。8.0x0.2x高度=线荷载其中,8.0是加气砌块容重考虑砖缝混凝土、抹灰等折合0.2是墙厚,单位:米高度为墙体高度,单位:米,按照你的墙高来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有问题或者是...
面荷载的单位是KN/�,线荷载是KN/m,面荷载换算成线荷载时用面荷载除以长边长度就可以。
3.2.1.1 板厚尺寸的估算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知: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厚度要满 足一下几点: ①一般情况,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最小厚度为 80mm; ②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板板厚不宜小于 100 mm,且要求双向板的板厚不小于 跨度的 1/45(简支), 1/50(连续);单向板的板厚不小于跨度的 1/35(简支), 1/40(连 续)。 由于本方案中双向板的最大跨度为 3900 mm,计算得板的厚度不小于 100 mm,所以根 据板的厚度确定的一般原则,结合该建筑物各板的受力情况,取板厚均为 100 mm,但由于 走廊、楼梯、卫生间处的恒载相对较大,所以将走廊的楼板厚取为 110 mm,将楼梯、卫生 间的楼板厚取为 120 mm。 3.2.1.2 主梁尺寸的估算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3.1 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
水磨石面层 总厚度33 名 称 做 法 厚度(mm) 容重(KN/m3) 重量KN(m2) 白水泥大理石子面 15 25 0.38 1:3水泥砂浆找平 18 20 0.36 纯水泥浆一道 2 20 0.04 钢筋混凝土楼板 120 25 3.00 板底20厚粉刷抹平 20 17 0.34 静载分项系数 1.2 楼面静载 4.1 活载分项系数 1.4 楼面活载 2.0 设 计 值 7.7 水泥砂浆面层 总厚度25 名 称 做 法 厚度(mm) 容重(KN/m3) 重量KN(m2) 1:1.5 水泥砂浆面 13 20 0.26 1:2.5 水泥砂浆底 12 20 0.24 纯水泥浆一道 2 20 0.04 钢筋混凝土楼板 120 25 3.00 板底20厚粉刷抹平 20 17 0.34 静载分项系数 1.2 楼面静载 3.9 活载分项系数 1.4 楼面活载 2.0 设 计 值 7.5 铺地砖面
《岩溶隧道灾变预测与处治技术读本》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岩溶成因、岩溶探测预报技术以及岩溶处治技术;简要分析了岩溶产生条件、岩溶发育特征、岩溶水运动特征和岩溶突水灾变特征等;以圆粱山岩溶隧道为工程背景,进行了岩溶突水类型的力学分析,通过概化岩溶突水地质模式,构建岩溶突水计算模型,对岩溶隧水灾变过程和灾变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岩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岩溶处治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岩溶,阐述了各类岩溶隧道施工中的关键处治技术、施工工艺和工程对策。《岩溶隧道灾变预测与处治技术读本》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是一本集岩溶隧道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一体的综合书籍。《岩溶隧道灾变预测与处治技术读本》可供矿山、地质、交通、国防、水利水电等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参考使用。2100433B
本书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岩溶成因、岩溶探测预报技术以及岩溶处治技术;简要分析了岩溶产生条件、岩溶发育特征、岩溶水运动特征和岩溶突水灾变特征等;以圆粱山岩溶隧道为工程背景,进行了岩溶突水类型的力学分析,通过概化岩溶突水地质模式,构建岩溶突水计算模型,对岩溶隧水灾变过程和灾变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岩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岩溶处治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岩溶,阐述了各类岩溶隧道施工中的关键处治技术、施工工艺和工程对策。
本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是一本集岩溶隧道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一体的综合书籍。本书可供矿山、地质、交通、国防、水利水电等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参考使用。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岩溶突水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成因研究
1.2.2 岩溶探测预报技术研究
1.2.3 岩溶处治技术研究
第2章 岩溶发育与突水灾变特征
2.1 岩溶产生条件
2.2 岩溶发育特征
2.2.1 岩溶与岩性
2.2.2 岩溶层组类型
2.2.3 岩溶发育程度
2.2.4 岩溶与地质构造
2.3 岩溶水运动特征
2.3.1 岩溶水与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间补给关系
2.3.2 岩溶化山区地下水运动特征
2.3.3 岩溶水动力剖面分带
2.4 岩溶突水灾变特征
2.4.1 岩溶突水灾变水力特征
2.4.2 岩溶突水灾变频数特征
2.4.3 岩溶突水灾变充填物特征
2.4.4 岩溶突水灾变与工序关系特征
2.4.5 岩溶突水动态变化特征
第3章 岩溶突水机理
3.1 岩溶突水类型力学分析
3.1.1 板柱型突水
3.1.2 拱梁型突水
3.1.3 岩梁型突水
3.2 圆梁山岩溶隧道工程背景
3.2.1 工程概况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3.2.4 水文地质
3.2.5 地应力条件
3.3 概化岩溶突水地质模式
3.3.1 岩溶突水分布区域
3.3.2 岩溶突水地质模式
3.4 构建岩溶突水计算模型
3.4.1 FLAC2D程序简介
3.4.2 构建计算模型
3.5 岩溶突水机理分析
3.5.1 顶位交错模式岩溶突水规律
3.5.2 交错模式岩溶突水规律
3.5.3 上侧位交叉模式岩溶突水规律
3.5.4 纵向交叉模式岩溶突水规律
3.6 数值计算分析对施工的指导作用
3.6.1 提示岩溶突水灾变关键部位
3.6.2 揭示岩溶突水存在临界距离
3.6.3 岩溶突水呈现渐进破坏过程
第4章 岩溶探测预报技术
4.1 岩溶隧道超前探测预报技术
4.2 岩溶隧道超前探测预报流程
4.2.1 制定预报方案
4.2.2 长距离预报
4.2.3 中长距离预报
4.2.4 短距离预报
4.2.5 地质综合判析
4.3 TSP超前地质探测预报技术
4.3.1 预报原理
4.3.2 预报效果评价
4.4 红外探测技术
4.4.1 应用原理
4.4.2 应用范围
4.4.3 仪器特点
4.4.4 探测效果评价
4.5 地质雷达预报技术
第5章 岩溶分类及处治基本原则
第6章 岩溶处治技术
第7章 典型工程案例
参考文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