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于南美;分布于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北京。1993年在浙江省鄞县首次发现,1998年在江苏吴县太湖乡采到标本。
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及上海西部的淀山湖附近的河网地带;从地理纬度上看,分布自29°33’7”N(建德梅城)至31°35’2”N(常数昆承湖)范围内。
生长于平原水网地带的河流、湖泊、运河和渠道中 。一般分布于0.3-2.5米的浅水域。进入冬季,气温、水温较低时,生长缓慢或停滞。生长于深水处植株,早春回暖时,生长相对较快。
气候:水盾草喜温暖、湿润、全年有雨、年均温15-18℃的气候,虽然它能忍受0℃以下的气温,但最佳气温范围为13-27℃。
pH值:水盾草在酸性和碱性水体中均有发现,但最适宜生长的pH为4-6,而pH7-8生长受抑制。pH8以上,茎干落叶,停止生长,因此,水盾草在酸性水体中生长最好,也许是因为酸性水体有利于营养的获得。
营养:水盾草在富营养的水体中生长良好。水盾草生境的营养变化范围为COD3.2-8.23毫克/升,无机氮0.68-1.76毫克/升,有机氮0.06-0.25毫克/升。水盾草也适宜生长在钙离子含量非常低的区域(4ppm),高含量的钙则抑制其生长。
光照:水盾草对光和水质有要求,对竞争和水流运动敏感,基于水盾草能作为室内植物栽培,故水盾草能在弱光条件下生长。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系发达,细根多。细长,具分枝,幼嫩部分有短柔毛。节上生根。叶对生或轮生,稀互生,有柄。叶2型。沉水叶对生,圆扇形,长0.8-1.2厘米,宽1-1.5厘米,掌状分裂,裂片3-4次2叉分裂,裂片狭线形或丝状。浮水叶少数,在花枝顶端互生,狭椭圆形或近圆形,长6-12毫米,宽3-5毫米,全缘,盾状着生。
花单生枝上部叶腋。小,白、黄、稀紫色。萼片3片,花瓣状。花瓣3片,近基部有橙色腺斑,两侧常有瓣耳。雄蕊3-6枚,花药外向,纵裂。心皮2-6个。花各部均离生。果实革质,不开裂,具1-3粒种子。种子无成熟的胚。
在中国通常开花却不结实 。折段式或断裂式繁殖。繁殖力强,主要以带沉水叶的断枝进行繁殖和扩散,任一个带有一对开展叶片的节都能长成一个个体。
该草新生茎叶较脆,很容易在自然外力,包括水流、外力搅动等作用下成段状断开,这些折段植株体即可作为无性繁殖体进行繁殖。折段植株体可在水中漂流传播较远的距离,遇到阻隔在静水中沉于水底基质上或在河岸边等着落即可生根长成新植株。
应作为水族观赏草类控制利用,赏其水中又状细分枝的叶态。
很可能是作为水族箱观赏植物引进后而逸生。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它的侵扰会引起水库和池塘水平面的上升导致渗漏的增加、灌溉渠中的堵塞和泛滥;大量水盾草死亡后腐烂耗氧,对渔业造成危害;茂密的水盾草妨碍了湖泊和水库的娱乐、农业和美学功能;在澳大利亚水盾草有取代本土水生植物的趋势,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水盾草的入侵和扩散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不可低估。
水盾草繁殖快,易形成优势种群。在深水处(往往是生态位空缺区),通常形成一优势种群。在浅水域,与本地沉水植物竞争,也会形成优势种群,导致本地沉水植物削减,生物多样性降低。
加强管理,控制引种。有条件的水域,可采用河道、池塘等水域放水露干等手段裸露床底,再通过人工或机械措施铲灭水盾草。河道、池塘等水域水盾草清理出后,可采用植物替代措施植入本地沉水植物,遏制水盾草发生或形成优势种群。对水域较深的植物替代,采用的替代植物尚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河道、池塘等水域,可采用草食性鱼类放养,进行生物控制。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曾尝试除草剂防治。河道、池塘等水域可在露干或放水情况下采用除草剂控制,可采用使它隆等除草剂。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 安装单位施工范围 1、15#楼、16#楼桥架(监控、电话、网络、 )智能化负责施工 2、地库弱电桥架、智能化负责施工 3、单体竖井弱电桥架及水平桥架、消防负责施工 4、消控室 UPS不间断电源、智能化负责施工 5、消控室强电箱及进线电缆,三标总包负责施工 6、消控室强电箱到 UPS不间断电源电缆、智能化负责施工 7、消控室等电位箱三标总包负责施工 8、地库红外移动探测器,各家总包负责施工 9、所有强电箱有总包负责自己施工 10、风机强电箱到控制箱电缆,及控制箱,消防负责施工 11、防火卷帘强电箱到控制箱电缆、消防负责施工 12、地库电信桥架总包负责施工 13、单体厨房间给水阀门到太阳能电磁阀管路、总包负责施工 14、消防泵房强电箱到水泵电缆及穿线管路、消防负责施工 15、12#楼稳压泵电源箱及电缆及穿线、总包负责施工 16、水箱补水系统、消防负责施工 17、厨
睡莲科植物有莲属(Nelumbo Adans.)、莼属(Brasenia Schreb.)、水盾草属(Cabomba)、王莲属(Victoria Lindl.)、芡实属(Euryale Salisb. ex DC.)、睡莲属(Nymphaea Linn.)、萍蓬草属(Nuphar J. E. Smith)等9属,约70种,在各大洲广泛分布。中国有5属约15种。在化石分布方面,与莲相似的叶化石发现于下白垩纪地层。莲属的化石自上白垩纪地层开始发现,在第三纪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与莼菜相似的叶化石也在白垩纪地层中发现。
睡莲科分类系统
莼菜属(Brasenia Schreb)、睡莲属(Nymphaea Linn.)和芡属(Euryale Salisb .ex DC.)分别由J.F.Gmel.于1791年、Linnaeus于1753和Salisb.于1805年建立。在较早的分类系统中(如恩格勒系统等),三属均被包含在睡莲科中。在后来的一些分类系统中(如克朗奎斯特系统等),则将睡莲属和芡属包含在睡莲科中,而把莼菜属与水盾草属(Cabomba)一起从睡莲科中分离出来,建立莼菜科(Cabombaceae)。
仅有1属,即莲属,2种,一种产亚洲和澳大利亚东北部,另一种产美洲。有导管;无具叶的茎;花药外向,花粉具3沟;心皮多数,分离,嵌生于倒圆锥状花托的穴内,子房上位,有1~2胚珠,种子有很少的胚乳,无外胚乳。
有2属,莼属,1种,产亚洲东部、大洋洲、北美洲和非洲西部;水盾草属,6~7种,产美洲温暖地区。无导管,有具叶的茎;花药侧向,花粉具单沟;心皮3~18,分生,子房上位,有2~3胚珠;种子有少量胚乳和丰富的外胚乳。
有6属,包括睡莲属、芡实属、王莲属、萍蓬草属。无导管;无具叶的茎;花药内向,花粉具单沟,稀无萌发孔;心皮5至多数,合生,子房半下位或下位,有多数胚珠;种子有少量胚乳和丰富的外胚乳。
许多学者对睡莲科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不少学者主张将上述3亚科均独立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