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生,须根粗,具根状茎。秆粗壮,高0.5-1.5米,圆柱状,坚实,空心,有节。产于福建、海南岛、广东、广西和湖南;生长于干燥的荒山坡或山脚灌木丛中,海拔130-730米。分布于日本琉球羣岛。全株植物在产地常用作小茅屋顶的盖草和墙壁材料,小坚果可用以榨油。
中文名称 | 散穗黑莎草 | 拉丁学名 | Gahnia baniensis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 须叶藤亚目 |
科 | 莎草科 | 属 | 莎草属 |
分布区域 | 分布于日本琉球羣岛 |
产于福建、海南岛、广东、广西和湖南;分布于琉球群岛; 中南半岛; 澳大利亚; 美国加罗林群岛。
全株植物在产地常用作小茅屋顶的盖草和墙壁材料,小坚果可用以榨油。
散穗黑莎草形态特征
多年生、粗壮草本;茎圆柱形,全部具叶;小穗有花1-2朵,但仅上部一朵结实,常黑色或褐色,簇生于狭圆锥花序上;鳞片数枚,覆瓦状排列于小穗轴的周围,下部的3-5枚(或更多)空虚;下位毛状体缺;雄蕊3-6枚,花丝长,柱头3;坚果苍白色,为延长的花丝所抱持。
黑莎草 丛生,须根粗,具根状茎。秆粗壮,高0.5-1.5米,圆柱状,坚实,空心,有节。叶基生和秆生,具鞘,鞘红棕色,长10-20厘米,叶片狭长,极硬,硬纸质或几革质,长40-60厘米,宽0.7-1.2厘米,从下而上叶渐狭,顶端成钻形,边缘通常内卷,边缘及背面具刺状细齿。苞片叶状,具长鞘,愈上则鞘愈短,边缘及背面亦具刺状细齿;圆锥花序紧缩成穗状,长14-35厘米,由7-15个卵形或矩形穗状枝花序所组成,下面的穗状枝花序较长,相距较远,渐上则渐短而相距渐紧密;小苞片鳞片状,卵状披针形小穗排列紧密,纺锤形,具8片鳞片,罕10片;鳞片螺旋状排列,基部6片鳞片中空无花,初期为黄棕色,后期为暗褐色,卵状披针形,具1条脉,坚硬,最上面的2片鳞片最小,宽卵形,顶端微凹并微具缘毛,其中上面1片具两性花,下面1片具雄蕊或无花;无下位刚毛;雄蕊3,花丝细长,花药线状长圆形或线形,药隔顶端突出于药外;花柱细长,柱头3,细长。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三棱形,长约4毫米,平滑,具光泽,骨质,未成熟时为白色或淡棕色,成熟时为黑色。花果期3-12月。
生长于干燥的荒山坡或山脚灌木丛中,海拔130-730米。
通过对垂穗披碱草+杂类草型草场围栏封育禁牧的效果调查分析,围栏可明显提高垂穗披碱草型草场的产草量和植被高度、盖度、密度,使草地植被得到恢复,同时可有效的改善草原生态系统,促进草群自然更新,随着围栏期限的延长,改善效果越加明显,整个草地生态系统逐步趋于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