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软土地区超深基坑的水土压力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刘国彬 | 依托单位 | 同济大学 |
本课题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超深基坑水土压力进行进一步系统的测试研究,获得超深基基坑水土压力在实际工况条件下的分布规律和量值大小,通过典型应力路径、应力水平下的卸荷流变试验和等比应力路径卸载流变试验,实测和试验结合,建立能考虑多种主要影响因素的动态土压力计算理论,为经济、合理、安全设计超深基坑工程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100433B
批准号 |
10102015 |
项目名称 |
软土地区超深基坑的水土压力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A1301 |
项目负责人 |
刘国彬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同济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2-01-01 至 2004-12-31 |
支持经费 |
16(万元) |
(1) 水土分算水土分算是分别计算土压力和水压力,以两者之和为总的侧压力。水土分算适用于土孔隙中存在自由的重力水的情况或土的渗透性较好的情况,一般适用于碎石土和砂土,这些土无黏聚性或弱黏聚性,地下水在...
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三日发布《危险性较...
呵呵,楼主看明白之后别忘了给一楼的加分啊
渗透对基坑水土压力的影响——基坑地基土中水的渗流不但可能引起渗透破坏,引起水压力,而且也对其土压力有重大影响,从而决定抗滑稳定性。本文作者针对有上层滞水、一般自由渗透、有承压水、基坑内排水与基坑外降水以及有超静孔压等情况对基坑支护结构物上的水...
通过综合分析水土分算和水土合算的理论计算方法,给出了在不同土体下的比较合理算法。
【学员问题】软土地区原位测试的一般规定?
【解答】第1条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应增加原位测试工作量,其布置应与钻探、室内试验的配合和对比,以提高勘察质量。原位测试成果的使用应考虑地区性和经验性。
第2条 原位测试一般包括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载荷试验及波速试验等。选用原位测试方法应以土层情况、设计参数的要求以及建筑物等级等因素确定。
第3条 采用静力触探方法评价土的强度和变形指标时,应结合本地区经验取值。
应用静力触探曲线分层时,应综合考虑土的类别,成因和地下水条件等因素。
第4条 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测定软土的抗剪强度。对重荷载的大型建筑,应测定其残余强度并计算其灵敏度。
第5条 标准贯入试验可用于评价土的均匀性和定性地划分不同性质的土层,以及软土中夹砂层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第6条 旁压试验宜采用自钻式旁压仪。依据仪器设备和土质条件,选择适当的钻头、转速、进速、泥浆压力和流量、刃口的距离等以确定最佳自钻方式。
第7条 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承压板面积不宜小于5000 .承载力基本值的选用,应根据压力和沉降、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的特征,结合地区经验取值。
第8条 场地土的动力参数可采用弹性波速单孔法测试,测点间距宜采用1~1.5m.当地层复杂时,宜采用跨孔法。跨孔法的两测孔间距宜采用4~5m.并应测量孔斜。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批准号 |
50478072 |
项目名称 |
软土地区城市工程建设引起的地面沉降与灾害评价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7 |
项目负责人 |
缪林昌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东南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5-01-01 至 2007-12-31 |
支持经费 |
22(万元) |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既提供当前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的具体经验,又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基坑工程理论提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是以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上海外环越江隧道工程为背景,全面介绍上海外环隧道浦西暗埋段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工程设计理论、现场实测与预测、信息化施工技术,基本上形成一整套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以及相应信息化施工的软件。同时,提出土体非线性弹性卸载损伤模型,对浦西的暗埋段深基坑工程从墙体的变形、墙后的沉降和坑底的隆起、墙上的土压力、损伤变量的发展等方面,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进行分析,丰富和发展基坑工程理论。 为丰富和形象本书的特色,增加三个附录:一是超明星的预测软件的简介;二是超大面积、超补偿的干坞基坑工程的地基变形;三是88层金茂大厦和浦西66层恒隆广场的大深基坑工...(展开全部) 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既提供当前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的具体经验,又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基坑工程理论提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是以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上海外环越江隧道工程为背景,全面介绍上海外环隧道浦西暗埋段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工程设计理论、现场实测与预测、信息化施工技术,基本上形成一整套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以及相应信息化施工的软件。同时,提出土体非线性弹性卸载损伤模型,对浦西的暗埋段深基坑工程从墙体的变形、墙后的沉降和坑底的隆起、墙上的土压力、损伤变量的发展等方面,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进行分析,丰富和发展基坑工程理论。 为丰富和形象本书的特色,增加三个附录:一是超明星的预测软件的简介;二是超大面积、超补偿的干坞基坑工程的地基变形;三是88层金茂大厦和浦西66层恒隆广场的大深基坑工程。 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参考。 赵锡宏,1929年生,广东人,汉族。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56年同济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毕业。同济大学岩土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继续指导博士生。 40多年来一直从事岩土工程专业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初始,先后在越南、澳大利亚、香港、美国、日本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