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江西、四川。
高产,优质。
主要用途是材用。
具体用途是板材;原木;纤维材。
你好,为喜光性树种,根系发达,生长的快慢常受土壤水分的支配,喜土层深厚、湿润的酸性山地黄壤、紫色土或冲积土,pH值4.5~5.5。
水杉的原产地在湖北省利川县、四川省石柱县和湖南省龙山县相邻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利川县西部的小河镇周围,方圆仅600平方公里的局限范围内
12公分水杉价格是290元左右,稀有种。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约发展在250万年 前的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全部绝迹,仅存水杉一种。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从晚白垩至新世的地层中均发现...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中等喜湿,中等喜温,中等喜肥,喜纯林。
多年生长,花期4-5月,球果翌年9-10月成熟。
气候带位于亚热带。
常绿针叶乔木,树干通直,冠形塔型,雌雄同株,果实大小中。
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广西林科院。
经度:10916
纬度:2505
土壤类型:红壤
生态环境:人工林环境
平均温度:19
平均降雨量:1300
保存单位: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采集号:H5
保存资源类型:植株
保存方式:异地保存
保存时间:1994
实物状态:良好
水杉的简介 二名法命名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C.Cheng 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 250万年 前的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绝迹,仅存水杉一种。 1948 年,中国的植物学家 在湖北、四川交界的利川市谋道溪(磨刀溪)发现了幸存的水杉巨树,树龄约 400余年。 界 植物界 门 松柏门 纲 松柏纲 目 松柏目 科 杉科 属 水杉属 种 水杉种 中国保护级别 一级濒危 (极危 )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 35一 41.5米,胸径达 1.6-2.4 米; 树皮灰褐色或深灰色,裂成条片状脱落; 小枝对生或近对生,下垂。 叶交互对生,羽状二列,线形,柔软,几乎无柄,上面中脉凹下。 雌雄同株,雄球花交互对生排成总状或圆锥花序状,雄蕊交互对生,约 20 枚,花药 3,花丝短,药隔显著;雌球花单生侧枝顶端,由
水杉、池杉、落羽杉、柳杉区别[优质PPT]
种质名称水杉 LC-18
种质外文名Shuishan LC-18
科名杉科
科拉丁名Taxodiaceae
属拉丁名Metasequoia
属名水杉属
种名或亚种名水杉
种拉丁名Metasequoia glytostroboides
原产地利川
省湖北
来源地湖北利川市桂花乡钟灵村
归类编码11131113123
资源类型野生资源(个体)
1资源图片
2基本描述信息
主要特性高产;优质;抗逆
主要用途生态;观赏;材用
气候带亚热带
生长习性阳性,湿润型,喜温,喜肥,速生,喜纯林,孤立木
开花结实特性6 年,当年成熟,3年
特征特性通直,高(大于3m),塔型,雌雄同株,喜光,适宜于肥沃深厚、湿润的沙壤土和冲积土;速生,10年可成材
具体用途改善环境、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纤维材、板材,特有稀有保护
观测地点湖北
选育单位湖北省林业局
3位置信息
海拔1100
经度10854
纬度3018
土壤类型黄棕壤
生态环境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平均温度12.8
平均降雨量1301
4资源保存信息
保存单位湖北林业局
单位编号108000164
库编号108000164
保存资源类型植株
保存方式原地保存
实物状态好
5资源共享信息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知识产权性交易共享;资源交换性共享;行政许可性共享
获取途径现场获取
水杉路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水杉路工程位于钟楼区,龙江路以西,梧桐路以北,星港大道以南,青枫公园以东。 水杉路西起月季路,东至龙江路,全长617米,一般路段规划红线宽为24米。 总投资2418万元。
稀有种。水杉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全部绝迹。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从晚白垩至新世的地层中均发现过水杉化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植物学家在湖北、四川交界的谋道溪(磨刀溪)发现了幸存的水杉巨树,树龄约400余年。后在湖北利川县水杉坝与小河发现了残存的水杉林,胸径在2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还在沟谷与农田里找到了数量较多的树干和伐兜。随后,又相继在四川石柱县冷水与湖南龙山县珞塔、塔泥湖发现了200~300年以上的大树。
水杉有“活化石”之称。它对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地质学,以及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
在湖北利川设立了水杉种子站,建立了种子园,加强了母树的管理,对5000多株林木进行逐株建档,采取了砌石岸、补树洞、开排水沟、防治病虫害等保护措施,并加速育苗和造林。龙山、石柱对水杉大树采取了挂牌保护。水杉天然更新弱,应特别注意保护幼苗,促进其生长,避免残存的水杉林被其它树种所更替。全国许多地区都已引种,尤以东南各省和华中各地栽培最多。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拉丁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