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溶解系数 | 外文名 | solubility coefficient |
---|---|---|---|
别 名 | 溶解度 | 应 用 | 化学 |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
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蔗糖等。
固体溶质进入溶液后,首先发生微粒(分子或离子)的扩散(吸热)过程,接着是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的水合过程(放热)。这里有化学键的破坏和形成,严格说都是物理-化学过程。其实对于强电解质来说,溶解和电离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为离子的扩散就是电离。不过对于弱电解质说来,首先是扩散成分子(吸热),然后在水分子作用下,化学键被破坏而电离成为自由离子(水合的)(这里总体表现是吸热还是放热要看破坏化学键需要的能量多,还是水合释放能量多了)。
假如是非电解质,那么溶解就是扩散与形成水合分子两个过程了。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1、固体物质的溶解系数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系数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系数。
2.气体的溶解系数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也常用“g/100g水”作单位(自然也可用体积)。
3.溶解系数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4.特别注意:溶解系数的单位是克(或者是克/100克水)而不是没有单位。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高量。一般以 100克溶剂中能溶解物质的克数来表示。一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系数主要决定于溶剂和溶质的性质。例如,水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溶剂,甲醇和乙醇可以任何比例与水互溶。大多数碱金属盐类都可以溶于水;苯几乎不溶于水。溶解系数明显受温度的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物质的溶解系数则与此相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溶解系数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可以用溶解系数曲线来表示。氯化钠NaCl的溶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硝酸钾KNO3的溶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硫酸钠Na2SO4的溶解系数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固体和液体的溶解系数基本不受压力的影响,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系数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物质的溶解系数对于化学和化学工业都很重要,在固体物质的重结晶和分级结晶、化学物质的制备和分离、混合气体的分离等工艺中都要利用物质溶解系数的差别。
规范上在色谱法做咔唑纯度的时候用的溶剂是,溶解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
在水中添加聚乙烯醇颗粒或絮形状颗粒,先要浸泡30分钟,根据添加聚乙烯醇的量来适当延长浸泡时间。然后用水浴加热搅拌!注意控制升温速度不能超过0.5度/分。在加热搅拌的同时适当的添加些。温度升到80度就可...
用丁酯最好了,没有毒性。还可以用环己酮等等强溶剂,不过个人认为最好用丁酯。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或称溶解平衡)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系数。溶解系数和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来表示。溶解系数是衡量物质在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系数常用符号S表示。溶解系数的单位用g/100gH2O表示。例如20℃,在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NaCl,则氯化钠在20℃的溶解系数是36g/100gH2O,可表示为S(NaCl)=36g/100gH2O。实际上溶解系数是没有单位的相对比值,按法定计量单位,可用质量分数表示。例如在20℃,S(NaCl)=0.36。溶解系数也可以用饱和溶液的浓度表示。例如,氯化钾在20℃的溶解系数是4.627mol/1000gH2O(此浓度为质量摩尔浓度),即表示20℃在1000g水中最多可溶解4.627mol的氯化钾。难溶物质的溶解系数也可以用物质的量浓度(摩尔浓度)表示。例如在25℃,氢氧化铁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45μmol/L,即表示1L氢氧化铁饱和溶液里含0.45μmol氢氧化铁。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系数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如氯化铵、硝酸钾。少数物质的溶解系数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钠(Na2SO4·10H2O)的溶解系数开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达到一定温度(32.4℃)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时Na2SO4·10H2O脱水成Na2SO4)。含有结晶水的氢氧化钙[Ca(OH)2·2H2O]和醋酸钙[Ca(CH3COO)2·2H2O]等物质的溶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在一定温度下压力每增加0.1兆帕时单位体积原油中溶解天燃气的多少。2100433B
溶解乙炔充装规定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溶解乙炔气瓶(以下简称乙炔瓶)充装的基本原则 和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按 GB11638制造的溶解乙炔气瓶的充装。 本标准不适用于化工生产过程中盛装溶解乙炔的固定式容器的充 装。 2 引用标准 GB3864 工业用气态氮 GB6026 工业丙酮 GB6819 溶解乙炔 GB7144 气瓶颜色标记 GB11638 溶解乙炔气瓶 GB12137 气瓶气密性试验方法 GB13076 溶解乙炔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3 术语 3.1 乙炔瓶皮重(以下简称皮重) :钢瓶、填料、附件(瓶阀、固 定式专用瓶帽、易熔合金塞和检验标记环)的质量与丙酮规定充装量 之和。 3.2 乙炔瓶实重(以下简称实重):在用乙炔瓶再次充装前或充装 后的实际称量值。 3.3 剩余压力:在用乙炔瓶,再次充装前瓶内剩余的压力。 4 代号 Gs——乙炔瓶内剩余乙炔量, kg;
溶解度溶解平衡
每份(通常是每份质量)溶剂(有时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的最 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意味着溶剂为水,比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认为是具有同样的意思。溶解度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一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由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温度、溶解过程中所伴随的熵的变化以及其他物质的存在及多少,有时还与气压或气体溶质的分压有关。因此,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好能够表述成:“在某温度,某气压下,某物质在某物质中的溶解度为xxxx。”,如无指明,则温度及气压通常指的是标准状况(STP)。实际上,溶解度往往取决于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常数。这是平衡常数的一种,反映溶质的溶解-沉淀平衡关系,当然它也可以用于沉淀过程(那时它叫溶度积)。因此,溶解度与温度关系很大,也就不难解释了。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当然,其他溶质仍能溶解),我们称之为饱和溶液。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况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固体或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常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克数表示。例如在20℃和常压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1.5克/100克水,或简称31.5克。气体溶质的溶解度,常用每毫升溶剂中所溶解的气体毫升数表示。例如在20℃和常压下,氨的溶解度是700毫升/1毫升水。物质的溶解度除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压力等条件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大多数固体和液体的溶解度增大,气体的则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溶解性总固体是水质工程学,环境科学名词。曾称总矿化度。指水中溶解组分的总量,包括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
切断后的元件和去壳后的的核燃料芯体一般用硝酸溶解,烧结的二氧化钚、钍和二氧化钍在硝酸中溶解缓慢,可以加入氟离子作催化剂,以便加快溶解过程,即使如此,氧化钍在硝酸中的溶解仍是缓慢的。对铀-铝合金元件可用硝酸溶解,但需以硝酸汞催化剂使铝溶解加快,亦可用氢氧化钠-硝酸钠溶液将铝溶去,再用硝酸的溶解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