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熔度 | 定 义 | 物理量 |
---|
熔点231.89°C
原子序数50,原子量118.71,元素名来源于拉丁文。在约公元前2000年,人类就已开始使用锡。锡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4%,几乎都以锡石(氧化锡)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极少量的锡的硫化物矿。锡有24种同位素其中10种是稳定同位素,分别是:锡112、114、115、116、117、118、119、120、122、124。
金属锡柔软,易弯曲,熔点231.89°C,沸点2260°C。有三种同素异形体:白锡为四方晶系,密度7.28克/厘米³,硬度2,延展性好;灰锡为金刚石形立方晶系,密度5.75克/厘米³;脆锡为正交晶系,密度6.54克/厘米³。
在空气中锡的表面生成二氧化锡保护膜而稳定,加热下氧化反应加快;锡与卤素加热下反应生成四卤化锡;也能与硫反应;锡对水稳定,能缓慢溶于稀酸,较快溶于浓酸中;锡能溶于强碱性溶液;在氯化铁、氯化锌等盐类的酸性溶液中会被腐蚀。
锡是大名鼎鼎的“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便发现并使用锡了。在我国的一些古墓中,便常发掘到一些锡壶、锡烛台之类锡器。据考证,我国周朝时,锡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了。在埃及的古墓中,也发现有锡制的日常用品。
在自然界中,锡很少成游离状态存在,因此就很少有纯净的金属锡。最重要的锡矿是锡石,化学成分为二氧化锡。炼锡比炼铜、炼铁、炼铝都容易,只要把锡石与木炭放在一起烧,木炭便会把锡从锡石中还原出来。很显然,古代的人们如果在有锡矿的地方烧篝火烤野物时,地上的锡石便会被木炭还原,银光闪闪的、熔化了的锡液便流了出来。正因为这样,锡很早就被人们发现了。2100433B
灰熔度是动力用煤的重要指标之一。煤燃烧后产生的灰分,在高温下的熔融性是锅炉用煤的重要特性。对于煤粉燃烧固态排渣的锅炉,它是判断炉膛结渣可能性的依据之一。为了减少结渣的危险,煤粉炉要求燃烧灰熔点较高的煤。对于层燃锅炉燃用灰熔点较低的煤可形成适当的融渣,起保护炉排的作用。对于液态排渣煤粉炉,较低的灰熔温度有利于排渣。
在标淮条件下加热时,球状灰试样的特性。下列特征温度是可以识别的:
变形温度(DT):灰锥尖端开始变圆或弯曲时的温度。
软化温度(ST):灰锥弯曲至锥尖触及托板或灰锥变成球形时温度。
半球温度(HT):灰锥形变近似半球形,即高约等于底长的一半时的温度。
流动温度(FT):灰锥完全熔化或展开成高度1.5mm以下的薄层时的温度。
一般的原则是,如果材料中晶体含量占绝对优势,并且这种材料的使用性质主要是由其所含的晶体决定的,则该材料可认为是一种熔融结晶材料,如大部分熔注型耐火材料、熔融结晶磨料、铸石等。如果熔浆型材料中的玻璃相含量很大,并且其使用性质是通常玻璃态材料才具有的性质,如透光性、表面光滑性、密封性或是其结构的远程无序性等,这样的材料通常可称为玻璃类材料。按照这样的原则,釉料、搪瓷、珐琅等都可以归为玻璃类材料,而日用玻璃、工业玻璃、以及大部分特种玻璃都理所当然应归为玻璃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