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一个热力学循环由三个或多个热力学过程组成(通常为四个),这些过程可以为:
等温过程(温度恒定,即使伴随有吸热或放热过程)
等压过程(压强恒定)
等容过程(体积恒定)
绝热过程(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
等熵过程(可逆绝热过程) (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同时熵保持恒定)
等焓过程(焓保持恒定)
典型的热力学循环包括:
循环/过程 |
压缩 |
吸热 |
膨胀 |
放热 |
---|---|---|---|---|
外燃机或热泵经常使用的循环方式 |
||||
埃里克森循环(第一类,1833年提出) 布雷顿循环 |
绝热 |
等压 |
绝热 |
等压 |
贝尔·科曼循环 (逆向布雷顿循环) |
绝热 |
等压 |
绝热 |
等压 |
卡诺循环 |
等熵 |
等温 |
等熵 |
等温 |
朗肯循环(蒸汽机) |
绝热 |
汽化 |
绝热 |
等容 |
斯特灵循环 |
等温 |
等容 |
等温 |
等容 |
埃里克森循环(第二类,1853年提出) |
等温 |
等压 |
等温 |
等压 |
斯托达德循环 |
绝热 |
等容 |
绝热 |
等容 |
内燃机经常使用的循环方式 |
||||
奥托循环 |
绝热 |
等容 |
绝热 |
等容 |
迪塞尔循环 |
绝热 |
等压 |
绝热 |
等容 |
布雷顿循环(喷气式) |
绝热 |
等压 |
绝热 |
等压 |
勒努瓦循环(脉冲喷气式) |
等压 |
等容 |
绝热 |
等压 |
两种主要的热力学循环类型是热机循环和热泵循环。热机循环将输入的部分热量转化为输出的机械功,而热泵循环通过输入的机械功将热量从低温传向高温。完全由准静态过程组成的循环能够通过控制过程的流向来作为热机或热泵循环使用。在P-V图或温熵图上,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代表着热机和热泵循环。
热机循环是热机工作的基本原理,这种循环方式为当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发电站提供能量来源,也为几乎所有的机动车提供动力。热机循环按照它们所采用的热机模型可进一步分类,内燃机中最常见的热机循环是奥托循环(常称做四冲程循环),柴油机中最常见的是迪塞尔循环。外燃机中使用的循环方式还包括采用燃气轮机方式工作的布雷顿循环,以及采用汽轮机方式工作的兰金循环。
主条目:热泵
热泵循环和制冷循环是热泵和冰箱的理论模型。两者的差别在于热泵的用途是保持一块区域的温度而冰箱则是使之降温。最常见的制冷循环是采用制冷剂的相变进行的蒸气压缩循环。吸收制冷循环是另一种循环方式,它不将制冷剂气化,而是将其吸收。气体制冷循环包括逆向布雷顿循环和林德-汉普逊循环。
在热力学的绝热过程中,如果内能不变那么熵就不会改变。熵,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S表示。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 dS=(dQ/T)可逆 ,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
同求,tobemybest@163.com
我认为 咱们有缘呀!!!咱们好象是一个专业哦!没办法,同样是一句二句说不清楚,只以加我,我才能告诉你具体的答案呀!!!
热声制冷机微热力学循环的[火用]经济性能优化——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存在传热损失时,热声制冷机微热力学循环模型的火月经济性能,导出循环利润率与工质振荡温度,以及利润率与制冷系数的特性关系,并数值分析了价格比、横向温度梯度等参数对火用经济性能...
L循环(刘氏循环)能够很有效地改善传统内燃机现有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L循环的全过程并进行工程热力学计算,分析影响热效率的各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参量进行最优化计算,使之匹配,可以得到理想的最高热效率,并得出各理想参数。
热力学循环是一系列传递热量并做功的热力学过程组成的集合,通过压强、温度等状态变量的变化,最终使热力学系统回到初始状态。状态量只依赖于热力学状态,沿热力学循环路径对此类物理量的路径积分结果为零;而像热量和功这样的过程量与循环过程有关,路径积分不为零。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在一个循环中输入的净热量总等于输出的净功。过程可重复的特性使得系统能够被连续操作,从而热力学循环是热力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热力学循环经常被看作是一个准静态过程并被当作实际热机和热泵的工作模型。
本项目针对单组分吸附热泵在高真空或高压下运行效率逐渐下降等缺点,采用混合工质的太阳能吸会热泵系统,研究混合工质在耦合循环中的非稳态、变温吸附与解吸的传热传质过程特性,获得SAHP系统在接近大气环境的操作条件下的热力学循环理论和最佳混合比模型,为吸附热泵操作的可靠性和提高系统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经过一系列变化状态过程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的过程叫热力学循环过程。
特征: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机循环:
目的:吸热对外作功
P-V 图:
净功:
总吸热:
总放热:
热机效率:
热流图:
指标-效率:
(2)逆热机循环:
目的:通过外界作功 从低温热源吸热
P-V 图:
致冷机致冷系数:
热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