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现代软件工程的特点,结合政府、金融、航空航天、制造及互联网等行业特征,基于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了适用于软件成本度量的体系方法和模型。本书共10章,阐述了软件成本度量和造价的一般理论;引入了软件规模估算技术,包括NESMA、SNAP、COSMIC等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分析了基准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包括生产率、费率、工作量、工期、质量等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方法;建立了软件成本估算、造价分析模型,介绍了行业实施规则、整体案例等内容。本书可作为各行业从事软件成本度量和造价分析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从事信息技术及软件研发、软件运维工作人员的学习用书。
目录
第1章 软件成本度量及造价概论 1
1.1 软件的地位和发展 1
1.1.1 软件的定义 1
1.1.2 软件的地位 9
1.1.3 软件的发展 15
1.2 软件成本度量及造价 20
1.2.1 软件度量 20
1.2.2 软件成本 24
1.2.3 软件造价 27
1.2.4 实施意义 33
第2章 规模计数方法 36
2.1 功能点计数模型的发展和现状 36
2.2 商务性软件:IFPUG方法和模型 38
2.2.1 IFPUG功能点估算方法的由来 38
2.2.2 IFPUG方法的基本原理 38
2.2.3 IFPUG的具体计算方法 38
2.2.4 IFPUG方法的工作流程 40
2.3 一般软件:NESMA方法和模型 42
2.3.1 NESMA背景及发展历史 42
2.3.2 NESMA基本方法 43
2.3.3 NESMA主要的特点 44
2.4 嵌入式软件:COSMIC-FFP方法和模型 45
2.4.1 COSMIC-FFP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45
2.4.2 COSMIC-FFP方法的基本原理 46
2.4.3 COSMIC-FFP方法的过程概述 47
2.5 非功能需求:SNAP方法和模型 48
2.5.1 SNAP方法的发展历史 48
2.5.2 SNAP方法的目标及优点 49
2.5.3 SNAP方法概述 50
2.6 各规模计数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范围 51
2.6.1 功能需求规模计数 51
2.6.2 非功能需求规模计数 54
第3章 NESMA应用 57
3.1 FPA分析基本步骤 57
3.1.1 第一步:收集可用的需求文档 57
3.1.2 第二步:确定软件用户 60
3.1.3 第三步:确定估算类型 61
3.1.4 第四步:识别功能部件并确定复杂度 64
3.1.5 第五步:与用户验证 65
3.1.6 第六步:与功能点专家验证 65
3.2 指示功能点计数 65
3.2.1 内部逻辑文件 66
3.2.2 外部接口文件 68
3.2.3 FPA数据表 69
3.2.4 解规范化 71
3.2.5 指示功能点计数方法 75
3.3 估算功能点计数 76
3.3.1 基本过程 76
3.3.2 外部输入 77
3.3.3 外部输出 79
3.3.4 外部查询 82
3.3.5 估算功能点计数方法 83
3.4 详细功能点计数 83
3.4.1 确定相关参数 83
3.4.2 逻辑文件的复杂度 86
3.4.3 外部输入的复杂度 87
3.4.4 外部输出的复杂度 87
3.4.5 外部查询的复杂度 87
3.4.6 功能复杂度对照表 88
3.4.7 详细功能点计数方法 88
3.5 通用计数规则 88
3.6 规模调整 97
3.6.1 通用系统调整因子 97
3.6.2 需求变更的调整因子 98
3.7 NESMA与IFPUG的区别 98
3.8 实践经验 100
3.8.1 需求的完整性补充 100
3.8.2 功能点规模的公平性 101
3.8.3 常见问题 101
3.9 案例分析 102
3.9.1 指示功能点计数 102
3.9.2 估算功能点计数 103
3.9.3 详细功能点计数 105
第4章 SNAP应用 107
4.1 SNAP背景及基本概念 107
4.1.1 SNAP方法的背景 107
4.1.2 SNAP方法的基本概念 108
4.2 基本原理 110
4.3 SNAP方法计数规则 111
4.3.1 确定评估目的、范围、边界和分区 112
4.3.2 关联类和子类并计算每个SCU的非功能规模 113
4.3.3 计算非功能规模 132
4.4 SNAP方法的应用 133
4.4.1 内部数据备份和数据发送案例 133
4.4.2 用户界面案例 134
第5章 COSMIC应用 136
5.1 COSMIC基本概念 136
5.2 功能性用户需求的获取 139
5.3 COSMIC的两个基本模型 140
5.3.1 COSMIC 软件环境模型 140
5.3.2 通用软件模型 141
5.4 度量的基本过程 141
5.4.1 度量策略阶段 143
5.4.2 映射阶段 146
5.4.3 度量阶段 148
5.5 COSMIC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150
5.5.1 COSMIC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0
5.5.2 COSMIC应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53
5.6 COSMIC方法的应用 155
5.6.1 COSMIC的应用场景 155
5.6.2 COSMIC应用案例分析 156
第6章 基准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160
6.1 背景及目的 160
6.2 功能点字典 162
6.2.1 功能点字典的概念 163
6.2.2 建立功能点字典的方法 163
6.2.3 功能点字典的应用 164
6.2.4 功能点字典的样例 165
6.2.5 更新功能点字典 165
6.2.6 功能点字典的应用案例 165
6.3 测量元定义 166
6.3.1 定义测量元的基本方法 166
6.3.2 相关国际、国内标准 168
6.3.3 常用的度量元集 168
6.4 基准数据分析的方法 172
6.5 基准数据库的建立 173
6.6 基准数据库的维护更新 175
6.7 基准比对方法 176
6.7.1 基准比对方法发展现状 176
6.7.2 基准比对方法对软件企业的作用和意义 177
6.7.3 基准比对方法实施流程 179
6.8 基准数据库的实例 180
6.8.1 ISBSG的基本情况和提供的服务 181
6.8.2 CSBSG的基本情况和提供的服务 182
6.8.3 SPIBSP的基本情况和提供的服务 183
第7章 工作量和工期估算 188
7.1 工作量估算概述 189
7.2 工作量估算原则 190
7.3 工作量估算准备 194
7.4 工作量估算方法 198
7.4.1 类推法 198
7.4.2 类比法 199
7.4.3 基于专家经验的估算方法 202
7.4.4 WBS法 205
7.4.5 算法型估算方法 206
7.4.6 小结 231
7.5 工作量监控、测量与分析 232
7.5.1 工作量测量 233
7.5.2 工作量监控 234
7.5.3 工作量评价与改进 235
7.5.4 工作量验证 235
7.5.5 小结 236
7.6 工期估算 236
7.6.1 工期估算的原则与要点 237
7.6.2 工期估算过程 237
7.6.3 工期估算技术 241
7.7 项目进度控制 245
7.7.1 进度跟踪 245
7.7.2 里程碑进度 245
7.7.3 挣值法 246
7.7.4 进度偏差分析 249
7.7.5 分析结果应用 251
第8章 成本估算 252
8.1 软件项目成本管理 252
8.1.1 软件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252
8.1.2 软件项目成本管理过程 252
8.1.3 软件项目特点 253
8.1.4 软件项目成本估算特点 254
8.2 软件成本定义及构成 254
8.2.1 直接人力成本 256
8.2.2 直接非人力成本 256
8.2.3 间接人力成本 256
8.2.4 间接非人力成本 257
8.3 软件成本估算的一般过程 257
8.4 软件研发成本常用估算方法 260
8.4.1 专家判断法 260
8.4.2 类比法 260
8.4.3 COCOMO模型 260
8.4.4 功能点分析法 261
8.5 行业软件成本估算模型 261
8.5.1 直接人力成本的估算 261
8.5.2 直接非人力成本的估算 262
8.5.3 间接人力成本的估算 263
8.5.4 间接非人力成本的估算 263
8.5.5 行业软件研发成本估算模型 263
8.5.6 软件成本估算过程 264
8.5.7 案例 266
8.6 成本测量 269
8.7 成本分析 270
8.8 数据应用 270
8.8.1 软件成本估算常用的数据 271
8.8.2 企业自建基准 271
第9章 软件造价分析 273
9.1 软件产品及其价格的特点 274
9.1.1 软件产品的特点 274
9.1.2 软件定价的特点 275
9.2 影响软件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 277
9.2.1 影响价格的内部因素 277
9.2.2 影响价格的外部因素 277
9.3 软件产品的定价过程 278
9.4 软件产品的定价方法 279
9.4.1 传统的定价方法 279
9.4.2 SaaS定价方法 283
9.5 软件产品的定价策略 283
9.5.1 撇脂定价策略 284
9.5.2 渗透定价策略 285
9.5.3 捆绑定价策略 285
9.5.4 交叉补贴定价策略 286
9.5.5 免费使用策略 287
9.5.6 “歧视”定价策略 287
9.5.7 尾数定价策略 288
9.5.8 小结 289
第10章 行业实施规则及整体案例分析 290
10.1 预算场景 290
10.1.1 制定预算的依据 291
10.1.2 估算方法 291
10.1.3 上报预算 295
10.1.4 审批预算 295
10.1.5 应用示例 295
10.2 招/投标场景 297
10.2.1 应用范围 297
10.2.2 招标 297
10.2.3 投标 298
10.2.4 案例分享 299
10.3 项目计划场景 308
10.3.1 项目规模估算在制订项目计划中的作用 308
10.3.2 项目计划场景下估算的特点 309
10.3.3 项目计划场景下的估算要点 309
10.3.4 项目计划场景下的估算案例 314
10.3.5 软件计划估算的戒律 315
10.4 项目管理场景下的估算 316
10.4.1 采用功能点方法进一步明确需求 317
10.4.2 在项目各阶段对数据进行采集 317
10.4.3 软件研发成本分析 319
10.5 项目结算场景下的估算 321
10.5.1 结算分类 321
10.5.2 项目结算估算方法 323
10.5.3 结算后数据的应用 327
附录 329
参考文献 3362100433B
造价分析能知道这个项目的利润是多少,成本分析能知道完成这个项目人材机的费用是多少。
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正>本书主编王双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主要从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摄影像片的获取原理与技术;第三章介绍了中心
房地产建安成本造价 1、多层砌体住宅: 钢筋: 30KG/m2 砼: 0.3~0.33m3/m2 2、多层框架: 钢筋: 38~42KG/m2 砼:0.33~0.35m3/m2 3、小高层 11~12层: 钢筋: 50~52KG/m2 砼:0.35m3/m2 4、高层 17~18层: 钢筋: 54~60KG/m2 砼:0.36m3/m2 5、高层 30层 H=94米: 钢筋:65~75KG/m2 砼:0.42~0.47m3/m2 6、高层酒店式公寓 28层 H=90米: 钢筋:65~70KG/m2 砼:0.38~ 0.42m3/m2 7、别墅: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介于多层砌体住宅和高层 11~12层之 间; 以上数据按抗震 7度区规则结构设计 二、普通多层住宅楼施工预算经济指标 1、室外门窗(不包括单元门、防盗门)面积占建筑面积 0.20~0.24 2、模版面积占建筑面积 2.
软件质量的生命周期及其度量
软件产品度量用于对软件产品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之上推进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和产品服务优化。软件产品的度量实质上是软件质量的度量,而软件的质量度量与其质量的周期密切相关。
软件质量度量模型
软件产品的度量主要针对作为软件开发成果的软件产品的质量而言,独立于其过程。软件的质量由一系列质量要素组成,每一个质量要素又由一些衡量标准组成,每个衡量标准又由一些量度标准加以定量刻划。质量度量贯穿于软件工程的全过程以及软件交付之后,在软件交付之前的度量主要包括程序复杂性、模块的有效性和总的程序规模,在软件交付之后的度量则主要包括残存的缺陷数和系统的可维护性方面。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软件质量特性定义成分层模型。勃姆(Barry W. Boehm)在《软件风险管理》(Software Risk Management)中第一次提出了软件质量度量的层次模型。而麦考尔(McCall)等人将软件质量分解至能够度量的层次,提出FCM 3层模型(参见表5-13):软件质量要素(factor)、衡量标准(criteria)和量度标准(metrics),包括11个标准,分为产品操作(product operation)、产品修正(product revision)和产品转移(product transition)。ISO 9126将软件质量总结为6大特性,每个特性包括一系列副特性,其软件质量模型包括3层,即高层:软件质量需求评价准则(SQRC);中层:软件质量设计评价准则(SQDC);低层:软件质量度量评价准则(SQMC)。
过程度量是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度量,目的在于预测过程的未来性能,减少过程结果的偏差,对软件过程的行为进行目标管理,为过程控制、过程评价持续改善提供定量性基础。过程度量与软件开发流程密切相关,具有战略性意义。软件过程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好坏,度量并评估过程、提高过程成熟度可以改进产品质量。相反,度量并评估软件产品质量会为提高软件过程质量提供必要的反馈和依据。过程度量与软件过程的成熟度密切相关。
弗罗哈克(William A.Florac)、帕克(Robert E.Park)和卡尔顿(Anita D.Carleton)在《实用软件度量:过程管理和改善之度量》(Practical Software Measurement:Measuring for Process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中描述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关系。认为软件项目团队生产产品基于三大要素:产品需求、项目计划和已定义软件过程。度量数据在项目管理中将被用来:(1)识别和描述需求,(2)准备能够实现目标的计划,(3)执行计划,(4)跟踪基于项目计划目标的工作执行状态和进展。而过程管理也能使用相同的数据和相关度量来控制和改善软件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软件组织能使用建构和维持度量活动的共同框架来为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两大管理功能提供数据。
软件过程管理包括定义过程、计划度量、执行软件过程、应用度量、控制过程和改善过程,其中计划度量和应用度量是软件过程管理中的重要步骤,也是软件过程度量的核心内容。计划度量建立在对已定义软件过程的理解之上,产品、过程、资源的相关事项和属性已经被识别,收集和使用度量以进行过程性能跟踪的规定都被集成到软件过程之中。应用度量通过过程度量将执行软件过程所获得的数据,以及通过产品度量将产品相关数据用来控制和改善软件过程。
软件过程度量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成熟度度量(maturity metrics),主要包括组织度量、资源度量、培训度量、文档标准化度量、数据管理与分析度量、过程质量度量等等;二是管理度量(management metrics),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度量(如里程碑管理度量、风险度量、作业流程度量、控制度量、管理数据库度量等)、质量管理度量(如质量审查度量、质量测试度量、质量保证度量等)、配置管理度量(如式样变更控制度量、版本管理控制度量等);三是生命周期度量(life cycle metrics),主要包括问题定义度量、需求分析度量、设计度量、制造度量、维护度量等。
软件过程的度量,需要按照已经明确定义的度量流程加以实施,这样能使软件过程度量作业具有可控制性和可跟踪性,从而提高度量的有效性。软件过程度量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确认过程问题;收集过程数据;分析过程数据;解释过程数据;汇报过程分析;提出过程建议;实施过程行动;实施监督和控制。这一度量过程的流程质量能保证软件过程度量获得有关软件过程的数据和问题,并进而对软件过程实施改善。
在软件开发中,软件度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管理的需要。利用度量来改进软件过程。人们是无法管理不能度量的事物。在软件开发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在60年代末期的大型软件所面临的软件危机反映了软件开发中管理的重要性。而对于管理层人员来说:没有对软件过程的可见度就无法管理;而没有对见到的事物有适当的度量或适当的准则去判断、评估和决策,也无法进行优秀的管理。我们说软件工程的方法论主要在提供可见度方面下工夫。但仅仅是方法论的提高并不能使其成为工程学科。这就需要使用度量。度量是一种可用于决策的可比较的对象。度量已知的事物是为了进行跟踪和评估。对于未知的事物,度量则用于预测。本专题将讨论软件度量的一些基本问题。但应认识到软件度量的成果是非常初步的,还需要大量工作才可能真正地做到实用化,但它的实用化成就将对软件的高质量和高速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么, 一、什么是度量呢?
度量存在于左右我们生活的很多系统的核心之中。在经济领域,度量决定着价格和付款的增加;在雷达系统中,度量使我们能透过云层探测到飞机;在医疗系统中,度量使得能够诊断某些特殊疾病;在天气预测系统中,度量是天气预报的基础;没有度量,技术的发展根本无法进行。度量的正式定义是: 度量 是指在现实的世界中,把数字或符号指定给实体的某一属性, 以便以这种方式来根据已明确的规则来描述它们.
因此,度量关注的是获取关于实体属性的信息。一个实体可以是一个实物,如人或房间;或者是一个事件,如旅行;或软件项目的测试阶段。属性是我们所关注的实体的特征或特性,如血压的高度(人)、时间(测试阶段)、范围或颜色(房间)、花销(旅行) 等。因此,说"度量事物"或"度量属性"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应该说"度量事物的属性"。"度量房间"的说法是模糊的;我们可以说度量它的长度、范围和温度等。同样说"度量温度"的说法也是模糊的,应该说:我们度量的是某一特定地理位置和特定情况下的温度。
如在设计电路的时候我们应用欧姆定律。这个定律描述了电路中电阻、电流和电压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理论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的范畴,在这种范畴里最基本的东西是度量。度量除了在发展一个理论的过程中起作用外,我们使用度量并应用它们。因此设计一个特定电流和电阻的电路时我们就知道需要多大的电压。
如果没有度量,我们很难想象关于电子、机械、及普通工程的定律能得到发展。但事实上在软件工程的主流里度量却被忽略了。
情况是:
■当我们在设计和开发软件产品的时候,我们并未能制定出度量的目标。例如:我们保证说我们将使用户界面友好、可靠、易于维护;而并未使用度量的术语来详细说明它们的具体含义。Gilb曾经说过:所谓模糊目标定理,就是没有明确目标的项目将不能明确地达到它的目标。
■我们未能对构成软件项目实际费用的各个不同的部分进行有效的度量。譬如:通常我们并不知道,和测试阶段相比,设计阶段花费时间多大。
■我们并未试图使我们开发的产品的各种质量合格。因此我们未能使用术语(如:在一段时间里使用故障的可能性、把产品安装到新环境中需花费的工作量等)向潜在的用户说明产品的可靠性很高。
■我们总是试图说服自己使用另一种新的革新的开发技术和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事实上,我们在软件度量方面做的工作很少很少,而且所作的度量方面的工作也与一般科学意义上的度量相分离。我们经常会看到诸如此类的话:"软件的费用有80%花费在维护上。"或"软件每一千行程序中平均有55个Bugs。"。但是这些话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样的结果是怎样产生的、试验是怎样设计、执行的、度量的是那个实体、及错误的框架是什么等等。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在我们自己的环境中客观地进行反复度量,重现度量的结果以获得与工业标准的真实比较。因此,归因于度量不充分的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严格的度量方法造成的。
除了传统的对计算机硬件的性能进行度量外,对算法的复杂性的度量一直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度量方法只适用于小程序,而对大型、复杂的软件来说它却无能为力了。这就属于软件工程的范畴了。如果我们不承认度量将会一个更重要的作用的话,软件危机将在随后的几年里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