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日本油桐 | 拉丁学名 | Vernicia cordata (Thunb.) Airy Shaw (1966)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大戟目 | 亚 目 | 大戟亚目 |
科 | 大戟科 | 属 | 油桐属 |
种 | 日本油桐 | 拼 音 | rì běn yóu tóng |
本科约有300余属8000多种,产温带及热带地区;我国约有67属约400种,各地均有分布。本科植物包括多种著名的经济植物,如橡胶树、油桐、蓖麻、乌桕、木薯等。巴豆、大戟等在国内外也久已作为药用。但大戟科有多种重要的有毒植物[1,A-23],巴豆属(CrotonL.)大戟属(EuphorbiaL.)有些植物的强烈毒性久已为人所知。我国《本草纲目》载巴豆有毒,并将狼毒、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蓖麻列入“毒草”卷,油桐、麻疯树等也有较强毒性,木薯、乌桕等的中毒也较常见。这些有毒植物在我国均有较广泛地分布,多有长期药用历史。我国对大戟、狼毒、乌桕、泽漆等也进行过研究[2-6]。大戟科植物有多方面的毒性作用,最引入注意的是巴豆种子的油和大戟属植物多有白色的乳汁,对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红肿、发炎,并且有促癌作用,即能促长已发生诱发的细胞组织发生癌变[7,8]。巴豆可引起强烈呕吐、腹泻、以致虚脱;蓖麻毒性更大,少量即可致死。蓖麻毒素(ricin)是其中毒性最强的物质[9]。多种大戟科植物并具毒鱼、杀虫作用。近年来,对巴豆油和大戟属有毒植物乳汁中的皮肤刺激成分的研究有重要进展[10-12]译作,它们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二萜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最早由巴豆油中分离得到,以后陆续在大戟科和瑞香科许多种植物中发现有广泛存在,这类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结构可分为巴豆二萜(tigliane)(36—1)、瑞香二萜(daphncene)(36—2)、巨大戟二萜(ingenane)(36—3)三类。此类化合物多以二萜多元醇的酯的形式存在,从巴豆油中分离得到了一系列的佛波醇(phorb01)—12,13—二酯和三种—12,13,20—三酯化合物。12—去氧佛波醇酯与12—去氧—16—OH佛波醇酯为大戟属中广泛存在的成分,由大戟属植物树脂大戟(Euphorbiaresinifera)、波桑大戟(E.Poissonii)和E.Unispina得到了一类重要的△6,7瑞香二萜原碳酸酯——树酯大戟毒素(resiniferatoxin)(36—7)和替亚毒素(tiyatoxin)(36—8),这两个化合物属于此类二萜化合物中最强的皮肤刺激性毒素。巨大戟二萜类化合物只在大戟属的几种植物中发现,而且在铁海棠(K.Milii)中以肽类形式存在,称为米里胺(milliamine)。从大戟科植物中得到的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已达五、六十种,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有毒化合物列于表36—1。大戟科二萜醇酯类化合物的皮肤刺激作用及促癌作用与其化学构型和脂溶性有重要关系。立体化学研究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刚性多环骨架结构,这类分子中还有多个含氧功能团,如C-3,C-4,C-9,C-16,C-20以及瑞香二萜毒素中的原碳酸环酯结构等,对毒性也都有重要作用,而且有毒结构还都有亲酯性支链,表明分子的亲酯—亲水双重性能对其活性是重要的[10]。对这类化合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它们除对细胞的非特异性伤害作用外,其刺激作用和促癌作用主要是对细胞膜专一靶体作用。但究竟与何种受体作用尚未查明。一种假设认为可能系与膜酯蛋白受体作用,另一种假设系根据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其发炎作用,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子和此类毒素分子间结构可部分重合两点推断,此类毒素可能竞争性地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另一种观点认为,可能作用于皮肤细胞膜的前列腺素受体,是一种前列腺素受体激动剂[10,11]。大戟科植物中另一类重要的有毒成分为血球凝聚素(lectin),在大戟科中已发现四种即:蓖麻毒素、巴豆毒素(crotin)、麻疯树毒素(curcin)以及胡拉素(cl-epitin)。这类毒素为一种球蛋白,毒性与血球凝聚作用无关,有些血球凝聚素无毒,蓖麻毒素是重要的代表性有毒血球凝聚素,毒性很强,容易得到,因而研究较多[9]。大戟科植物中还含有生物碱、黄酮、香豆素等类成分,如蓖麻碱(ricinine)(36—61)、一叶荻碱(securinine)(36—62)、槲皮素及其甙类,大戟双香豆素(euphorbetin)等,但毒性均较弱或无毒。交让木属(DaphniphyllumBl.)含二萜生物碱近30种,该属植物的树皮、叶和种子有毒,民间用以驱虫,人误食能引起中毒,表现为运动、呼吸和心脏麻痹,严重者死亡。
种中文名:日本罂子桐
毒性:毒性与油桐相似[A—12]。
科拉丁名:Euphorbiaceae
为探索室内人工饲养油桐尺蠖的最适环境条件,将油桐尺蠖幼虫的养虫笼置于温度相对稳定的25、27、29、31℃下,用新鲜桉树叶在室内饲养,观察整个幼虫期的生长状况,统计其百虫体重、成活率、化蛹率。结果显示:在27~29℃的室内环境温度下,幼虫取食活跃,3项统计指标综合评价最好,27~29℃可认定为室内桉叶饲养油桐尺蠖幼虫的最适温度。
日本的文化与建筑:就《筑波中心乱弹》与君培桐先生的商榷
植苗造林
油桐造林有直播和植苗两种繁殖方式。
直播造林就是将经过精选的油桐种子,直接播种到整好地的穴中,方便省工,是油桐造林的传统方法。而在“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渠旁)、“四边”(地边、沟边、路边、渠边)和桐农混作的栽植方式中,常以植苗造林为主。
培育壮苗
苗木培育方式有两种:
①营养袋育苗。营养土配方为土杂肥、林地表土、腐熟饼肥、磷肥5:5:1∶1,将其充分拌匀、装袋。将种子用50-60℃温水浸泡12个小时后,取沉底的种子,于2月下旬播种入袋,每袋1-2颗。当小苗在拱苗期至展叶前,移苗上山定植。这种方法成效较好,可避免伤根。
②大田育苗,低床密播,随采随播。秋季桐籽采收后,选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整地作低床,床宽l米,深15-20厘米。将床底部平整后,密播一层种子(每平方米播种2.5千克),不重叠,再覆土10-15厘米,使床高出两边步道,床面覆盖稻草或杉树枝,以保湿防鼠。苗床四周开沟排水,以防积水。第2年3月或4月上旬,取已发芽的弓形苗造林。未发芽的种子继续埋入土中,5-7天后再挖第2批弓形苗,连取3次,第3批后弃之。
油桐籽乃木油桐、千年桐的种子。千年桐的果实内有种子3—5颗,种子榨出的油叫木油(桐油),色泽金黄或棕黄,为优良的干性油,不能食用,是重要工业用油,用途极为广泛,可用于制漆、塑料、电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人造汽油、油墨等制造业。木油桐是极具开发前景的生物柴油植物树种,其籽粒含油率高,是制造生物柴油的良好材料,被生物质能源研究专家称之为“黄金树”、“柴油树”。木油桐原油的分析参数为酸值38.2,皂化值195.0,碘值101.7,粘度(31℃,cp)40.4,酰胺4.2%,硬脂酸6.9%,油酸43.1%,亚油酸34.3%,其它脂肪酸1.4%。油渣去毒后可生产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饲料;木油桐种子油可作化工、生物农药原料;富含氮的种皮残渣是极好的植物肥料;树叶提取物存在多种形式的化学活性成份,具有广泛的医用价值,如油桐籽酮类化合物是系统开发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用原料。因此,该植物是集生物农药、生物医药、生物燃油、生物肥料、化工原料、油料、密源植物、水土保持于一身,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极具特色、优势的优质经济林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指植物类油脂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制造的脂肪酸甲酯,是一种洁净的生物燃料,也称之为“再生燃油”‘绿色柴油’等。种植8—12个月即可挂果,产果期百年以上。果仁含油量达60%-70%,且第五年开始进入丰产期后,单株产量可达到小桐籽300公斤的最高亩产量,因此被认定为非常有前景的能源植物。2100433B
油桐籽的用途广,不能食用。
油桐籽榨出的油叫木油,熟称桐油,是重要工业用油,用于制造油漆和涂料,经济价值很高。桐油色泽金黄或棕黄,是优良的干性油,有光泽,不能食用,具有不透水、不透气、不传电、抗酸碱、防腐蚀、耐冷热等特点。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电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人造汽油、油墨等制造业。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利用油桐籽生产生物柴油的项目正在各地相继上马,源通油桐籽榨油机就是针对木油桐而专业设计的,这就给油桐籽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木油桐树形高大舒展,层次分明,大面积人工种植每当秋天来临时金黄色一遍,景色十分壮观,既可以作为经济林创收,也可以作为观赏型的生态林,同时对水土流失也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多用途、高效益的经济型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