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 出版社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
页 数 | 218 页 | 开 本 | 16 开 |
《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从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的双重角度,对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进行讨论,包含了对地域理论的介绍与解读以及对典型实例的评析,特别对一些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将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通过《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可以了解瑞典与挪威地域性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探讨多元化时期地域性建筑的思想来源、表现手法、特征几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建筑地域性的创作,丰富地域文化特色也有着可为借鉴的意义。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独特而丰富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瑰丽而悠久的建筑文化传统
第四节 持久而深远的建筑理念
一、亲近自然
二、严谨的简洁
三、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四、平等的观念
五、强烈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建筑和建筑师
六、徘徊于传统欧洲文明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态度
第二章 现代主义前夕瑞典与挪威追求
地域性的尝试
第一节 民族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一、民族浪漫主义运动简介
二、重要的建筑师及建筑作品
三、民族浪漫主义运动的评价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运动时期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第三节 超越风格之争的试验
第三章 现代主义时期瑞典与挪威的
地域性建筑
第一节 瑞典与挪威现代主义时期建筑概述
一、简介
二、瑞典模式的形成及其对建筑的影响
第二节 现代主义初期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发展
一、现代主义初期瑞典的地域性建筑
二、现代主义初期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第三节 二战后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一、二战后瑞典的地域性建筑
二、二战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第四节 20世纪60、70年代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一、概述
二、20世纪60、70年代瑞典的地域性建筑
三、20世纪60、70年代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后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后瑞典的地域性建筑
一、简介
二.重要作品
三、20世纪80年代后瑞典住宅建设的地域性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
一、简介
二、挪威当代建筑师及建筑事务所
三、重要作品
四、诗意的建筑师——斯维尔·费恩
五、场所精神的缔造者——诺伯格-舒尔兹及其影响2100433B
丛书名: 建筑艺术丛书
平装: 21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802271525
条形码: 9787802271524
尺寸: 24.3 x 15.5 x 1.3 cm
重量: 340 g
地域性建筑创作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来讲,首先受水文、地理、气候的影响。例如浙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这种特定的气候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建筑在技术处理上着重通风、隔热、防潮;在建筑...
什么叫地材,求专家解释,是地面上的材料,还是当地采购,区域、地域性的材料,还是其他什么
地材就是地方材料。 砂子、石子、砖等都是地材范畴。
1、挪威房价均价:5300.0 2、周边配套: 中小学:英杰学校、博文学校  ...
以福建漳州的谷文昌干部学院为例探讨闽南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当代表达,具体从符号形式要素和建筑空间要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阐释该项目创作过程中将闽南地域性建筑文化运用到实践中,以期能够找到闽南建筑特色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微妙平衡。
编者按:"地域性建筑创作"是<城市建筑>从创刊之初即关注的主题,在2008年5月,我们荣幸地邀请到王小东、梅洪元、徐千里、曾坚四位专家,分别从全球化与地域性、东北地区的地域性创作、城市与地域文化等方面畅所欲言,字里行间均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对未来发展策略的探讨.
挪威自然环境优越,但气候严寒。挪威建筑不仅必须挡风蔽雨、保暖防寒,同时还尊重和融合于自然环境。因此,挪威建筑师一直致力于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并逐渐形成本国特有的建筑表现风格。在这样的建筑传统激发之下,“国家旅游路线”项目应运而生。该全国性土地开发项目于2000年开工,预计2025年完成。一座座挪威建筑伫立在一望无垠的大自然中,人们可从中观察和了解自主式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另一方面,奥斯陆市中心有一批重建项目(包括“峡湾之都”)正在施工建设中。初看之下,那些博物馆、歌剧院和一幢幢海滨公寓似乎已经全面采用了全球化时代的建筑语汇。那么,它们是否也承袭了挪威建筑长期以来所秉持的环境理念呢?
本期a u介绍了13个挪威建筑项目及两篇相关论文:《景观的仪式——挪威国家旅游路线》和《量身定制》。诚望读者随同我们踏上挪威建筑的探索之旅,考察这些与自然环境协同成长的建筑是如何应对今天的全球化和可持续性议题的。2100433B
1 现代建筑的拓展和地域性建筑的崛起
1.1 现代主义建筑的传播
1.2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
1.3 地域性建筑与宗教
1.4 现代建筑的地域性理论
1.5 地域建筑回归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大洋洲海洋主题建筑
2.1 大洋洲的地域背景
2.2 地域文脉的创新:地方技术与高技结合
小结
3 南亚次大陆的阳光主题和低技术主题建筑
3.1 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
3.2 西方建筑师对南亚地域建筑的推动
3.3 南亚建筑师的传统再造
3.4 技术推动现代地域建筑发展2100433B
陈伯超:男,1948年生,广东南海人。沈阳建筑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到沈阳建筑大学(原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工作至今。此间,曾在重庆大学(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完成了研究生学习,并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美术学院和瑞典国家建筑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曾任沈阳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等职。出于对建筑学专业的追求与热爱,于2001年主动辞去了院长职务,并组建了建筑研究所,专心于专业工作。 在科研方面,主持完成有国家级等纵、横向科研课题几十项,其中多项获科研成果奖项;出版学术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工程方面,主持完成建筑、规划、景观等工程设计项目几十项,其中多项获国际、国内建筑设计奖。在教学方面,培养出众多建筑学领域的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几十名;完成教学研究课题多项,其中有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