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联产工程经济性评价的目标是评估诊断生产运行的各项经济表现,从而找出潜藏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一般主要从热电厂能耗管理、综合管理、清洁生产、燃料管理和生产设备经济性等角度进行经济性评价和计算,通过“分析、评价、整改”的循环过程对热电项目进行经济性改进,从而使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国一些电厂已经开始应用这种似乎比较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经济评价,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热电厂经济性评价已成为一项保障电厂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先进测量技术的出现,为热电厂大型机组经济性管理和经济性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许多发电厂的研究机构开发了经济性评价软件,特别是美国电力研究院开发研制了大量电厂热电项目的经济性评价软件。这些软件拥有强大的数据库,采用了窗口式的用户对话界面、并与DCS系统相兼容,经济评价性能极强,受到许多电厂的青睐,满足了当时电厂的需求,因此备受关注。其他如北美洲的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亚洲的口本口立、东芝公司、欧洲的法国电力部,瑞士ABB、德国西门子公司等也在电站经济运行与经济性评价方面作了很多研究。
我国对热电厂进行经济性评价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缓慢,这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据调查,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机构对热电厂经济性评价进行研究,但是真正落实经济性评价的却很少 。
热电厂经济性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能耗管理评价、综合管理评价、燃料管理评价和生产设备管理四个部分,其具体内容与打分标准参照“火力发电厂经济性评价表(修改稿)”标准要求严格执行。
1.能耗管理评价
根据电厂内部要求,一般由定额运营小组带头,节能小组成员配合,进行能耗管理经济性评价工作,对照执行标准按能耗管理分工核查。热电厂能耗管理经济性一般是通过主要经济指标一一发电标准煤耗和厂用电率来衡量的,而且应参照标准,结合不同的评价指标和重要程度进行系统打分。这两个经济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热电厂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从影响经济指标因素着手去解决问题,可以找出不足,进一步提高电厂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2.综合管理评价
综合管理评价工作主要是针对热电厂财务管理水平进行经济性评价,主要包括项目投资评价和财务评价,投资评价以限额指标为标准,进行模块调整和外部技术条件调整;财务评价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基本财务指标的计算,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
3.燃料管理评价
燃料管理评价工作是热电厂经济性评价的重点,这是因为燃料成本一般将占到电厂总成本的70%以上。通常依据“火力发电厂经济性评价表(修改稿)”标准要求,燃料分场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召集相关专业班组及分场管理人员,组成“查评工作组”,对照标准逐条对燃料管理进行专业性经济评价。在检查过程中,认真对照“评价表”,对燃料供应、入厂燃料管理、燃料质量管理、燃料成本管理、指标管理和燃油管理等6项内容进行核查。
4.生产设备管理
生产设备经济性评价工作,主要依据“火力发电厂经济性评价表(修改稿)”标准要求。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分场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由相关分场管理专业班组及人员,组成“检查工作组”,依据评价标准逐条进行检查 。
为正确有效地进行热电厂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有必要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指标体系中的每个单项指标都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反映了项目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却难以避免的具有抽象性,缺乏全面性。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应能够按照评价项目经济性原则,通过对比分析,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对热电厂相关项目运行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1.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通过对比各项经济指标从而确定数量差异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比可以明确经济现象之间的差距,确定经济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异。比较法的作用,主要是揭示待比较目标与参照标准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为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挖掘潜力提供依据和线索。依据评价标准和要求不同,可进行不同的比较。
(1)目标标准:以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定额指标、责任指标等)对比,找出实际与计划的差异,可以说明计划完成情况,了解实际指标与目标标准的差距,给进一步分析提供方向。
(2)行业标准:以自身实际指标与行业标准(电网先进指标,平均指标等)进行对比,找出同先进水平的差距,发现潜力所在。
(3)历史标准:以评价期实际指标与历史标准(前期指标、历史同期指标、历史最好水平指标等)进行对比,考察其发展变化趋势,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发展动态,考察项目运行经营的改进情况。
(4)其它标准:可根据需要将实际指标与其他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可以为找到一定的解决方案提供思路。
2.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指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确定比率,分析电厂经营运行效益的一种方法。比率分析可以直接说明某项比率指标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和比较分析法结合起来确定比率指标的对比差异。
依据对电网经营运行评估的不同内容和要求及其电网自身特点,可选择:
(1)动态比率分析法:动态比率是指某项经济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进行对比求出的比率。采取动态比率分析,可以了解该项经济指标增减变化速度和发展趋势,从其变化中发现热电项目运行经营中的成绩和不足。根据计算时对比基数的不同,又可分为:
定基比率是指以某一期数值固定为基期数值的动态比率。
定基比率=评价期数值/固定基期数值x 100 070
环比比率是指以每一比较期的前期数值为基期数值的动态比率。
环比比率=评价期数值/前一期数值x 100 070
(2)构成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是指某一经济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通过对构成比率分析,可以观察经济指标构成内容的变化,抓住重点变化因素,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分析结果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3.数学分析法
常用的数学分析法有:因子分析法、综合评分法、效益指数法、功效系数法、
模糊评判法等,本文选择适用于热电厂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
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做简要介绍。
模糊数学是美国查德教授于1965年提出来的。300多年来,模糊数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的有效性己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模糊数学能为原始的定性资料的定量化提供数学语言和定量方法,本文就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水平进行评价,从而实现监督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是模糊数学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它是把模糊数学应用于判别事物和系统优劣领域的方法,根据给出的评价指标标准和实测值,经过模糊变换后对事物或系统做出综合评价。
热电比=供热量(GJ)/3.6x供电量(MW.h)
对项目进行经济性评价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项目执行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1)燃料成本控制方法选用脱离厂运行实际情况,因此应结合项目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2)采用城市生活污水的再生水作为循环水系统补充水,建议在工程实施前,进行凝汽器管材选择与防垢防腐防微生物运行工况及运行控制参数的动态试验研究,为工程设计、调试、运行提供依据。
3)评价与分析只是从新建项目视角进行分析讨论,考虑到我国火力发电发展规划和大电网建设的进展,选题没有进行从发电大省和电网购进所需电量方式的比较研究,这可能会改变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2100433B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经济性分析——简单介绍了热电联产供热及其意义、热电联产这种供热模式在我国及世界的发展情况。通过以兰 州市某小区供热方案为例.与其它几种供热模式的经济性分析比较,得出了热电联产与其它几种方案相比较 的优越经济性。
1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前景与政策研究 前言 发展热电联产是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 世界各国各地区特别是美 国、俄罗斯、欧洲各国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很重视。 2001 年,布什政府提出“美 国能源政策”报告,在这项能源战略性计划中共提出了 105条建议,主要集中于 提高能效、改善与增加能源基础设施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能源供给等三个方 面。报告在节能现代化中提出: 为热电联产技术的发展提供税收优惠和简便的审 批程序( 2001年,《美国能源政策》)。欧盟计划到 2010 年热电联产所占的发电 市场份额达 30%,其中,丹麦热电联产占发电市场的 45%;荷兰目前热电联产已 占发电市场的 40%。俄罗斯早在 1993年热电装机就有 6530万千瓦,热电厂的发 电量占总发电量达 33%以上。 发展热电联产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 地方热电既是二次能源的生产大户, 也是一次能源的消耗大户, 做好
住宅经济性能,是指在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的性能。
住宅经济性能 (residential building economy),在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的性能。2100433B
可以把质量经济性的概念分为两种:狭义的质量经济性,广义的质量经济性,前者是指质量在形成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量,主要是产品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及应该分摊的期间费用;后者是指用户获得质量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质量在形成过程中资源耗费的价值量和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价值量。这样,我们可以用单位产品成本和分摊的期间费用之和,来反映企业某种产品的狭义的质量经济性,而用价值工程中的(单位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来反映广义的质量经济性。
质量的经济性不仅局限于质量成本,还应包括由于质量水平提高或降低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和由高质量或低质量带来的商誉无形资产的提高或降低,这些都应属于质量的经济性范畴。总的来说,质量经济性大体可分为: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损失分析、质量投资分析、基于过程质量参数最优化的质量经济性分析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这些理论主要是围绕质量成本、质量损失、质量效益以及产品实现各阶段质量参数的最优化,都是从经济角度考虑质量问题,以货币语言引起企业管理者对质量问题的重视,从而为质量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1. 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的提出可追溯到本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得以充实。国外组织和专家学者对质量成本给出过多种解释,目前一般定义质量成本为获得顾客满意的质量并对组织外部做出质量保证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而造成的损失。
现行使用的几个成本分类方法包括:
1) 用“预防、鉴定和故障”作为科目将成本分类的模式(称为PAF模式);
2) 用合格(符合)成本和不合格(不符合)成本作为科目将成本分类的模式(称为过程模式);
3) 按产品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将成本分类的模式(称为寿命周期模式);
4) 将重点放在由于活动的设计或实施不佳而导致的经营帐目的缺陷附加值的识别和测量的模式。
尽管质量成本定义和划分模式不尽相同,但质量成本项目划分基本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其中,预防成本是指为预防产品不能达到满意的质量所支付的费用;鉴定成本是指为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试验、检验和检查所支付的费用;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在交付前因未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外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在交付后因未能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2)质量损失分析
质量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和活动中,由于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损失,即由于质量低劣而产生的内、外部损失。质量损失的存在在于资源的潜力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质量损失的存在也正是质量改进的意义所在或质量改进的机会所在。
质量损失可分为两种形式: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1)有形损失指由于内部故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如返工、低效的人机控制、丧失机会等而引起的低工作效率而造成的资源和材料的浪费等。
(2)无形损失是指由于顾客不满意而发生的未来销售的损失,如因顾客不满意而失去顾客,丧失信誉,从而失去更多销售机会或增值机会所造成的损失。无形损失不是实际的费用支出,常常难以统计和定量,并且它对组织的影响大且长久,因而,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损失。
70年代,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给出了质量损失函数的表达式——一个“二次方程式”及其平衡的条件。
L(x) = K(x − m)
其中:L(x)——质量损失,m——质量特性标准,x——质量特性值, k——常数,一般可以由“机能界限”确定。
3、质量投资分析
目前国外很多学者提出了基于质量净收益的质量投资效益评价。他们认为从财务学角度来看,成本并不是评价某项事物效益的唯一指标,只是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某项事物的效益,除了看其成本之外,同时我们还应看与其相关的收入(或产出),用收入(或产出)减去成本得到的利润(或净收入),才是评价该事物经济性的主要指标。同样,质量成本也不能作为我们评价质量经济性的唯一指标。他们运用质量净收益法对质量的投资效益进行分析。 根据财务学的原理,质量收入应指给企业带来的与质量水平相关的收入。它. 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实现产品销售而取得的质量改进成本耗费的补偿和增值,是质量得到保证或较原有水平提高后企业和社会所得到的或将能得到的更多的价值或使用价值。。主要包括:①由于产品质量提高,进而带来的单位售价提高而增. 加的收入;②由于质量提升带来质量信誉提高,销量增加带来的收入增加;③废. 品、次品的减少,合格品的增加而带来的收入;④由于质量保证减少折让、退货而增加的收入。用公式可表示为:质量收入=(实际产品合格率-计划产品合格率)×销售收入 (实际等级品率-计划等级品率)×销售收入
质量收入这一概念确定,为择定质量改进(或降低)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弥. 补了现行质量成本核算的不足。
4.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20 世纪60-70 年代是寿命周期成本方法的产生阶段。50 年代以来,美国武. 器装备的采办费、使用与保障费用急剧上升,美国军费开支(不算朝鲜战争时期)占GDP 高达8%,军费占政府财政支出40%以上,不得不开始重视研究控制费用增长的措施。为此,60 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长R.S 麦克纳马拉选择了系统分析方法,即通过费用-效能分析谋求以有限资源获取最大的国防力量,并委托后勤管理研究所研究装备的寿命周期费用问题。为了解决各军种分散计划和军费预算及资源分配管理上的混乱,运营系统工程的思想,按照“集中指导与分散实施相结. 合”的计划管理原则,建立了规划、计划与预算系统,将发展目标与经费紧密衔接,使费用变得有序和可控,改进了费用的管理与估算,并于1963 年正式在全军加以推广,从而有力推动了寿命周期成本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