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热处理工艺性能试验 | 外文名 | Heat treatment process performance test |
---|
金属特别是钢铁的热处理应用最广,而以淬火和回火的应用最重要。钢铁的热处理工艺性能可由以下几种性能的测试来综合评定:①可热处理性。决定于合金有否相变点。铁素体不锈钢(如1Cr17等)和奥氏体不锈钢(如OCr18Ni9等)没有相变点,为不可热处理强化钢,但其加工硬化后可以由热处理来软化。②淬透性。为钢淬火获得马氏体组织的能力,由规定条件下所得淬硬层深度表达,常用末端淬火法测定。③回火特性。随回火温度的提高,碳钢和低合金钢硬度、强度降低,塑性增大,但韧性在200~400℃和450~550℃两个温区明显下降。前者为低温回火脆性,无法消除,只能回避;后者为高温回火脆性,可由快速冷却来避免。某种钢的回火脆性温度可用此钢几组相同尺寸的试件,用相同的工艺条件进行淬火后,各组试件分别以不同温度回火,然后测定其韧性,由此确定其回火脆性温度。④变形和裂纹。是淬火的主要缺陷。淬火时体积胀大、热应力和相变应力的产生、材料和工艺实际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工件变形;截面突变处的高相变应力、局部相变膨胀的差异和热应力的作用、表面的加工残痕、不良组织(过热组织、网状组织等)的出现等,都可能引起裂纹。金属热处理时生成裂纹的倾向可通过模拟试验确定。 2100433B
35钢属于调质钢(含碳0.25-0.5%),一般用淬火(840度左右)+高温回火(560度左右),得到回火索氏体。因为不属于合金钢,一般不用淬火+中温或低温回火。若想提高表面硬度,可以渗氮处理。
热处理:金属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手段,改变金属材料内部的组织状态,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常用的方法有:1、退火:有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
平板铸件在铸造时,会应冷却不均产生应力,使铸件随时间的变化、加工应力的增加而产生变形,为使铸件不产生变形影响铸件的使用,在铸件铸造后一定要进行长时间的退火处理(对不同材质有的还要进行正火处理),在机加...
热处理工艺有哪些 1.退火 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 Ac3+30~50 度或 Ac1+30~50 度或 Ac1 以下的温度(可 以查阅有关资料)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 2.细化晶粒,改 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 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 1.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 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 2.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 2.正火 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 Ac3 或 Accm 以上 30~50 度,保温后以稍大于退火的 冷却速度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 2.细化晶粒,改 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 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正火通常作为锻件、 焊接件以及渗碳零件的预先热处理工序。 对于性
材料工艺性能试验,检验材料适应各种加工工艺的能力(可加工性),为产品材料和工艺的合理选用提供技术基础。
金属材料的主要工艺性能包括铸造性能、塑性成形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热处理工艺性能等。①铸造性能。金属采用铸造工艺获得健全无缺陷铸件的难易程度,主要由流动性、收缩特性和偏析倾向等综合评定。见铸造性能试验。②塑性成形性能。金属采用塑性加工工艺获得高性能工件的难易程度,主要由高温塑性、变形抗力和加工温度范围等综合评定。见金属塑性成形性能试验。③焊接性能。金属采用焊接工艺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由焊接接合性和焊接接头的使用性能综合评定。见焊接性试验。④切削加工性能。金属被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由切削力、刀具使用寿命、表面光洁度和断屑性能等综合评定。见切削加工性试验。⑤热处理工艺性能。金属(特别是钢铁)的热处理工艺性能由可热处理性、淬透性、回火特性、变形和裂纹特性等测试来综合评定。见热处理工艺性能试验。 2100433B
为了提高金属的硬度以及强度,往往要对金属进行热处理硬化处理,热处理硬化试验由于目的不同,所以热处理的种类非常多,基本主要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组织构造不会经由热处理而发生变化或者也不应该发生改变的;第二则是基本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第一热处理程序,主要用于消除内应力,而此内应力系在铸造过程中由于冷却状况及条件不同而引起。组织、强度及其它机械性质等,不因热处理而发生明显变化。对于第二类热处理而言,基地组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通常也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刚性、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齿轮、轧辊、渗碳零件等)。通过淬火与不同温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下降及疲劳强度,并可获得这些性能之间的配合(综合机械性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另外淬火还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钢获得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钢增强其铁磁性、不锈钢提高其耐蚀性等。淬火工艺主要用于钢件。常用的钢在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原有在室温下的组织将全部或大部转变为奥氏体。随后将钢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却,奥氏体即转变为马氏体。与钢中其他组织相比,马氏体硬度最高。淬火时的快速冷却会使工件内部产生内应力,当其大到一定程度时工件便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开裂。为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冷却方法。根据冷却方法,淬火工艺分为单液淬火、双介质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和贝氏体等温淬火4类。
包括加热、保温、冷却3个阶段。下面以钢的淬火为例,介绍上述三个阶段工艺参数选择的原则。
淬火淬火加热温度
以钢的相变临界点为依据,加热淬火时要形成细小、均匀奥氏体晶粒,淬火后获得细小马氏体组织。碳素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如图《淬火加热温度》所示,由本图示出的淬火温度选择原则也适用于大多数合金钢,尤其低合金钢。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温度以上30~50℃。从图上看,高温下钢的状态处在单相奥氏体(A)区内,故称为完全淬火。如亚共析钢加热温度高于Ac1、低于Ac3温度,则高温下部分先共析铁素体未完全转变成奥氏体,即为不完全(或亚临界)淬火。过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1温度以上30~50℃,这温度范围处于奥氏体与渗碳体(A C)双相区。因而过共析钢的正常的淬火仍属不完全淬火,淬火后得到马氏体基体上分布渗碳体的组织。这-组织状态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于过共析钢,若加热温度过高,先共析渗碳体溶解过多,甚至完全溶解,则奥氏体晶粒将发生长大,奥氏体碳含量也增加。淬火后,粗大马氏体组织使钢件淬火态微区内应力增加,微裂纹增多,零件的变形和开裂倾向增加;由于奥氏体碳浓度高,马氏体点下降,残留奥氏体量增加,使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常用钢种淬火的温度参见上图册中的表,表为常用钢种淬火的加热温度。
实际生产中,加热温度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如亚共析钢中碳含量为下限,当装炉量较多,欲增加零件淬硬层深度等时可选用温度上限;若工件形状复杂,变形要求严格等要采用温度下限。
淬火淬火保温
淬火保温时间 由设备加热方式、零件尺寸、钢的成分、装炉量和设备功率等多种因素确定。对整体淬火而言,保温的目的是使工件内部温度均匀趋于一致。对各类淬火,其保温时间最终取决于在要求淬火的区域获得良好的淬火加热组织。加热与保温是影响淬火质量的重要环节,奥氏体化获得的组织状态直接影响淬火后的性能。一般钢件奥氏体晶粒控制在5~8级。
淬火淬火冷却
要使钢中高温相——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转变成低温亚稳相——马氏体,冷却速度必须大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工件在冷却过程中,表面与心部的冷却速度有-定差异,如果这种差异足够大,则可能造成大于临界冷却速度部分转变成马氏体,而小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心部不能转变成马氏体的情况。为保证整个截面上都转变为马氏体需要选用冷却能力足够强的淬火介质,以保证工件心部有足够高的冷却速度。但是冷却速度大,工件内部由于热胀冷缩不均匀造成内应力,可能使工件变形或开裂。因而要考虑上述两种矛盾因素,合理选择淬火介质和冷却方式。
冷却阶段不仅零件获得合理的组织,达到所需要的性能,而且要保持零件的尺寸和形状精度,是淬火工艺过程的关键环节。
表面硬化处理简介
表面硬化法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使零件的表层硬化而零件的心部仍然具有强韧性的处理。通过这种处理,可以改善零件的耐磨性以及耐疲劳性,而由于零件的心部仍然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因此对冲击载荷有良好的抵抗作用。常用的表面硬化处理方法主要有渗碳、氮化、硬质阳极氧化、镀铬、表面淬火以及渗金属等。
分类
渗碳
钢的渗碳就是含碳量较低的钢制零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或者保温,使碳原子渗入表面,获得一定的表面含碳量,在淬火之后,含碳量高的表层硬度很高,而含碳量低的心部硬度低仍具有良好的韧性。目的是使零件获得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以及高的接触疲劳强度和弯曲疲劳强度。主要用于承受磨损、交变接触应力或者弯曲应力和冲击载荷的零件,如轴、齿轮、凸轮轴等,这些零件要求表面有很高的硬度而心部要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氮化
氮化是指把合金钢(一般含有Al、Cr、Mo)在无水氨气(NH3)流中在500℃—570℃左右长时间加热,使钢的表面形成一层硬度很高又耐腐蚀的氮化物(主要为Fe2N、Fe3N、Fe4N)。一般有气体渗氮、液体渗氮和辉光离子渗氮。
硬质阳极氧化
铝的阳极氧化是以铝或铝合金作阳极,以铅板作阴极在电解液中电解,使其表面生成氧化膜层。经过阳极氧化,铝表面能生成厚度为几个至几百微米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的表面是多孔蜂窝状的,比起铝合金的天然氧化膜,其耐蚀性、耐磨性和装饰性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采用不同的电解液和工艺条件,就能得到不同性质的阳极氧化膜。
镀铬
铬的硬度可以达到800~10OOHV,是最硬的金属。它有很强的钝化性能,在大气中很快钝化,因而铬层在大气中很稳定,能长期保持其光泽,在碱、硝酸、硫化物、碳酸盐以及有机酸等腐蚀介质中非常稳定,但可溶于盐酸等氢卤酸和热的浓硫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