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号 |
40335045 |
项目名称 |
区域地面沉降模型研究 |
项目类别 |
重点项目 |
申请代码 |
D0702 |
项目负责人 |
薛禹群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南京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4-01-01 至 2007-12-31 |
支持经费 |
150(万元) |
我国东、中部地区16个省市出现地面沉降,总沉降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引发的地裂缝在17个省市出现,达1000条以上,总长超过350公里,年损失以亿元计,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制定防治对策,作出预警预报。但国内外现有模型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迫切需要研制能满足下列要求:适用于复杂各向异性越流系统、能刻画随着不断沉降、渗透系数等参数能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三维变系数水流模型;能刻画在复杂反复抽、灌水条 2100433B
租售状态: 出售开 发 商: 北京天亚物业开发有限公司投 资 商: ----占地面积: 118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00000.00平方米详细信息售 楼 处: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嘉裹中心饭店...
地面沉降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地质原因,另一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一、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x0d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x0d(1)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 地表松散...
考虑到城市的地面沉降主要与地下水抽取密切相关,沉降幅度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具有连续性,本文拓展以往计算地面沉降量只局限在监测点上的思路,通过研究同一时期内所有监测点的垂直形变测量资料,使用最小二乘配置法,推估内插待定点的沉降量,并与曲面拟合法比较其内外符合精度,进行精度判定。实践表明,该模型适用于苏州等城市的地面沉降现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该研究完成的任务主要有:(1)通过现场勘察,获得三个滑坡的地质资料,分析了灾害分布特征,并提出治理方案;(2)提出了更方便、快捷的GSI量化表,并给出GSI与结构体主要力学参数之间的理论关系;(3)为满足不同的岩石力学实验需求,研制了相关的实验设备,并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对岩石破坏机制及本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4)通过土石混合体的力学、渗流及损伤特性的试验研究,得到了土石混合体相关的力学属性、渗流特征以及破坏特征;(5)通过对武隆鸡尾山地下采矿区与坡体移动变形规律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地下开采对滑坡的影响;(6)进一步完善了岩土和地层地质界面识别技术和方法;(7)通过对断裂岩石在蠕变环境下的声发射特征和细观接触损伤实验研究,揭示断裂岩体长期力学行为和失稳破坏前兆信息;(8)解决了多尺度地质体建模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并应用于华亭煤田;(9)将偏最小二乘法应用于地应力场的反演中,所得地应力场结果精确,与多尺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局部地应力场的预测,显示出明显优势;借助ABAQUS软件的二次开发接口,使用复杂边界条件,进行地应力场的计算,更符合实际情况,计算结果也更精确;(10)以抚顺东露天矿为背景,从损伤的概念出发,通过试验,研究了岩石在损伤过程中电性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弹性模量检测方法和电阻率检测方法为基础的损伤变量计算方法,构建了岩石力学性能和电性之间的关系。将电阻率的变化与岩石力学性质联系起来,进而通过现场的电阻率探测,描述和评价开采扰动地层的损伤状态;以窑街海石湾矿为背景,进行坡下开采岩体移动破坏相似模拟实验和利用GDEM软件进行开采扰动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揭示随地下开挖边坡破坏和移动规律;(11)完善了边坡工程地质信息管理与?
批准号 |
40771170 |
项目名称 |
区域地面沉降预测与监控方法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D0114 |
项目负责人 |
宫辉力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首都师范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37(万元) |
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8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需水量急剧增加,2/3以上的用水取自地下,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自然因素影响与强烈的人为扰动,导致多年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与平原区地面沉降的不断发展。同时,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载荷的增加与地下工程的实施,不同程度地加剧了地面沉降灾害发展。采用GPS、InSAR与Lidar等高新技术结合水准测量、分层标以及地下水观测网等常规技术手段,对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从点到面的全方位宏观监测,提高监测的时空精度;同时通过土工试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沉降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建立渗流与变形相耦合的三维沉降模型,揭示区域地面沉降形成与演化机理,模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发生、发展、致灾过程,预测地面沉降发展趋势。为城市地面沉降灾害监控、预测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100433B
作为部省合作的大型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目的旨在通过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建成国内一流高技术含量的、集地面沉降实时监测、短期预测、差异性地面沉降易发区预测及信息发布功能于一身的地质灾害监控体系,为政府制定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项目最终成果综合体现在《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研究》报告中(含“地面沉降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工程”四个部分)。 项目进一步优化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全面建成了江北扬泰通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运用自动化监测技术、无线数字传输技术、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适时处理和分析,综合提升了江苏长三角地面沉降监测自动化水平。 项目在地面沉降机理研究新认识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地裂缝成因类型,首次成功建立了苏锡常地区非线性地面沉降耦合模型,通过水流和沉降模型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实现两模型的真正耦合,引入多尺度有限元法(MsFEM)成功进行了模型的求解及地面沉降趋势预测,重新修定了地裂缝灾害易发区。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的前期论证,相继为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的地面沉降专项研究及轨道选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T)开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虚拟现实系统(LSVRS),首次实现了三维地质结构、地面沉降发展过程以及地下水流场动态过程的虚拟表现,为该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预测研究提供了三维可视化平台,并成为构建数字苏州城市地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初始框架。 项目所建立的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地面沉降实时监测、模型预测、差异性地面沉降易发区预测及虚拟现实模型等多模型系统的综合集成,使研究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的监测、评价和管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为今后开展地面沉降风险管理及综合防治打下坚实基础。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