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潜水中使用的气体及有关气体的物理
知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节潜水中使用的各种气体. . . . . . . . . . . . . . . . . . ( 1 )
第二节大 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第三节气体定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
第四节气体的其他特性.. ......................... ( 2 5 )
第二章潜水时储气最和用气最的计算与估算. . . ( 3 0 )
第一节气瓶储气量的计算方法. . . . . . . . . . . . . . . . (30)
第二节常规潜水用气量的估算. . . . . . . . . . . . . . . . . . ( 5 3 )
第三节饱和潜水用气量的估算. . . . . . . . . . . . . . . . . ( 7 1 )
第三章潜水用混合气体的配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0 )
第一节配气的基本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 )
第二节分压配气法的计算....................... ( 9 6 )
第三节分压配气的方法........................... ( 112)
第四节氦氮氧配气、供气装置. . . . . . . . . . . . . . . . . . ( 1 3 6 )
第五节供气........................................... (150)
第四章气体分析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3)
第一节何氏气体分析仪........................... ( 154)
第二节改良奥氏气体分析仪..................... (167)
第三节控氧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3)
第四节气相色谱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8)
第五章潜水呼吸用氦的回收与精制. . . . . . . . . . . . . . . . . . ( 1 9 7 )
第一节潜水呼吸用氦的回收. . . . . . . . . . . . . . . . . . . . ( 197)
第二节氦气的精制. . .......... (201)
第六章配气常用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
第一节压力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第二节气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9)
第三节膜式压缩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7)
第四节氧气充填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9 )
附录
附录一潜水呼吸气体的纯度标准............... ( 248)
附录二“配制(5%~20%)氦—氧混合气体纯
氦加氧”检索表........................... ( 252)
附录三氦—氧混合气体配制、使用记录( 300)
本书介绍了潜水中使用的气体及有关气体的物理知识、潜水时储气量和用气量的计算与估算、潜水用混合气体的配制、气体分析技术、潜水呼吸用氦的回收与精制技术、配气中常用设备。另外,附有潜水呼吸气体的纯度标准、配制5%~20%氦- 氧混合气纯氦加氧的23幅检索表及氦- 氧混合气配制、使用记录表等,有插图60余幅,便于读者认识与理解。本书从实际使用出发,结合理论进行了总结,为我国潜水现场有用的配气工具书。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前言第一章 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第三章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背景法国的“新艺...
编号 书名 市场价 普通会员价 高级会员价 C001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 48 元 43元 38元 C003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与设备》 48 元 43元 38元 C004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原理与应用》 45 元 41元 36元 C005 《新型干法水泥厂设备选型使用手册》 98 元 88元 78元 C006 《新型干法水泥实用技术全书(上下册) 》缺 400 元 360 元 320 元 C007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耐火材料砌筑实用手册》 15 元 14元 12元 C008 《新型干法烧成水泥熟料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与使用》 48 元 43元 38元 C009 《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精细操作与管理》 49 元 44元 39元 C010 《预分解窑水泥生产技术及进展》缺 49 元 44元 39元 C011 《水泥预分解窑生产线培训教材》 15 元 14元 12元 C012 《预分解窑水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市政工程潜水员培训手册》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上海市排水行业协会和上海市排水管理处相关人员共同编著完成。《市政工程潜水员培训手册》结合行业特点,重点介绍了市政工程潜水作业人员在工作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基础知识以及法律、法规、标准、操作规范等内容。
《市政工程潜水员培训手册》既可供市政工程潜水作业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潜水及高气压环境作业人员参考使用。
氧气可以少量溶于血液中之后为血红蛋白结合,故血液中的氧分压随之成为血气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大气压为约100千帕,其中氧气的摩尔分数(等于体积分数)为21%,氮气为78%,故氧气的分压约为100千帕×21% = 21千帕。氧气被人吸入后部分溶于血液,动脉中的氧分压为11-13千帕,静脉血约为4-5千帕。一般来说,当吸入气体的氧分压低于16千帕时,就会出现缺氧症状,人变得行动迟钝。低于6千帕,会开始失去知觉,乃至死亡;而当吸入气体中的氧分压长时间大于60千帕时,会出现氧中毒的症状。
在直接潜水中,增加水压导致外界压力增高。为保持体内外压力平衡,需使用高压力呼吸气体,其中氧分压的计算可同样基于道尔顿分压定律。比如要下潜50米的深度,根据液体压强公式{\displaystyle p=\rho gh},每下潜10米,压强增加一个大气压,故50米水深处的总压强为6个大气压即约600千帕,此时氧气分压为130千帕,已超过上述60千帕的吸入气体的氧分压上限,长期吸入此气体易导致氧中毒,而其中高压的氮气也增加了发生氮醉的可能性。解决氧气分压过大的一个方法是通过加入氦气配制多组分的呼吸气体,比如配制成20%氦气,80%空气混合的总压为600千帕的呼吸气体,此时氧气分压计算为600×80%×21% ,约为100千帕。这样就在保持总压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了氮气和氧气的分压,减少了氮醉和氧中毒的可能性。 2100433B
第一章 空气分离产品
第二章 氢气
第三章 碳氧化合物
第四章 氮氧化合物
第五章 硫化物
第六章 卤素气体及卤素化合物气体
第七章 氦族气体
第八章 烃类气体
第九章 电子气体
第十章 常用气体混合物和标准校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