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桥梁结构仿真分析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 ISBN | 730805523X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7年8月1日 |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学;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平装: 240页
开本: 0开
ISBN: 730805523X
条形码: 9787308055239
商品尺寸: 26 x 18.5 x 1.3 cm
商品重量: 381 g
ASIN: B0011F5IXM
内容简介
先介绍一下:大跨度桥主要有四种类型:拱桥、悬索桥、斜拉桥、协作体系桥; 中小跨径桥主要有:拱桥、梁桥、拱梁组合体系桥、钢桁架桥... 其中梁桥又分: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悬臂梁桥、刚架桥等等... ...
桥梁结构: 1,上部结构,其为桥垮结构; 2,下部结构,其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等部分; 3,支座; 4,附属设施:排水防水系统、栏杆(或防撞栏杆)、桥面铺装、伸缩缝及灯光照明等。
“281个纸筒,每个纸筒直径约11.5厘米,厚度为1.19厘米。桥梁的台阶由纸和塑料材料做成,固定桥梁的桥基则是装满沙子的木盒子。整座桥梁总量约7.5吨”日本著名建筑师坂茂27日为自己在法国南部一条河...
从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结构拓扑优化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介绍了应用拓扑优化技术进行桥梁结构找型的方法,并展示了拓扑优化中结构衍化过程及优化结果.针对目前结构拓扑优化技术运用在桥梁找型中所面临的困难,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研究表明,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可以在桥梁概念设计阶段得出合理而新颖的结构形式,在桥梁找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桥梁结构损伤诊断的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对目前国内外桥梁结构损伤诊断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其中部分为作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紧紧围绕模式识别理论在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中应用时所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展开,包括研究现状、指纹分析理论、特征选择与特征提取、损伤诊断的神经网络和多重子步法。《桥梁结构损伤诊断的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还配有工程应用实例和相应的MATLAB程序,以使读者对该领域的相关理论有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2100433B
《桥梁结构损伤诊断的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可作为高等学校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辅助教材,也可供从事结构检测、评估、加固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绪论1
1.1岩土工程问题的特点1
1.2岩土工程仿真分析方法概述3
1.3岩土工程仿真分析发展的必然性5
1.4岩土工程仿真分析方法的发展6
1.5岩土工程仿真分析方法的学习及应用6
参考文献7
第2章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8
2.1应力分析8
2.1.1一点的应力状态和应力张量8
2.1.2柯西公式和求和协定9
2.1.3主应力10
2.1.4偏应力11
2.1.5八面体应力、纯剪应力、主剪应力11
2.1.6应力空间及应力路径14
2.1.7应力莫尔圆和应力洛德参数16
2.2应变分析18
2.2.1一点的应变状态18
2.2.2应变柯西公式19
2.2.3主应变20
2.2.4偏应变21
2.2.5八面体应变、纯应变、主剪应变22
2.2.6应变空间、应变路径23
2.2.7应变率张量及应变增量张量24
2.2.8应变莫尔圆25
2.2.9有限应变25
2.3基本方程27
2.3.1连续方程27
2.3.2运动微分方程28
2.3.3协调方程29
2.3.4能量方程30
2.3.5本构方程31
2.3.6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32
参考文献32
第3章岩土的本构模型33
3.1岩土的变形特性33
3.1.1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33
3.1.2土的应力应变关系34
3.1.3岩土的变形特性36
3.1.4岩土变形的影响因素37
3.2屈服准则及破坏准则39
3.2.1基本概念39
3.2.2特雷斯卡屈服准则43
3.2.3米泽斯屈服准则44
3.2.4莫尔库仑屈服准则46
3.2.5辛克维奇潘德屈服准则48
3.2.6双剪应力屈服准则及广义双剪应力屈服准则50
3.2.7格里菲斯屈服准则53
3.2.8本构理论的基本准则54
3.3土的本构模型分析58
3.3.1弹性本构模型59
3.3.2塑性本构模型70
3.3.3黏弹塑性本构模型78
3.4岩土损伤本构理论79
3.4.1损伤力学的概念79
3.4.2土的损伤本构理论81
参考文献87
第4章有限差分法和快速拉格朗日分析计算法88
4.1有限差分法的基本概念及有限差分格式的建立88
4.1.1有限差分法的基本概念88
4.1.2差分格式的建立91
4.2FLAC与FLAC3D的基本原理95
4.2.1FLAC及FLAC3D的基本特征及网格划分96
4.2.2一维问题FLAC计算流程97
4.2.3平面问题FLAC有限差分法100
4.3FLAC3D数学模型105
4.3.1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106
4.3.2节点运动方程107
4.3.3增量形式的本构方程109
4.3.4时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109
4.3.5阻尼力109
参考文献110
第5章有限单元法111
5.1引言111
5.1.1有限单元法概述111
5.1.2有限单元法的发展历程112
5.2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基础112
5.2.1有限单元原理与变分原理的关系112
5.2.2弹性力学基本方程113
5.2.3虚功原理117
5.2.4位移模式与形函数120
5.2.5刚度与刚度矩阵121
5.3有限单元法的基本过程122
5.3.1连续体离散化123
5.3.2确定位移模式123
5.3.3单元分析125
5.3.4整体分析128
5.3.5求解答129
5.4有限单元法求解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29
5.4.1单元荷载列阵的形成129
5.4.2总刚度矩阵的存储132
5.4.3整体方程的求解134
5.4.4计算结果的整理137
参考文献138
第6章边界元法139
6.1引言139
6.1.1边界元法概述139
6.1.2边界元法的发展140
6.1.3边界元法的数学基础141
6.2间接边界元法142
6.2.1边界单元142
6.2.2边界积分方程的离散化143
6.2.3影响系数矩阵计算146
6.3直接边界元法152
6.3.1方法实质152
6.3.2常量单元155
6.3.3线性单元157
6.3.4对称条件的利用165
6.3.5体积力影响167
6.4三维线弹性问题171
6.4.1基本解171
6.4.2边界单元171
6.4.3影响系数的计算174
6.4.4组集总体影响系数矩阵176
参考文献178
第7章离散单元法180
7.1引言180
7.1.1离散单元法概述180
7.1.2离散单元法的发展趋势181
7.2散体物料的基本概念183
7.3颗粒接触理论185
7.3.1模型假设185
7.3.2颗粒单元的属性185
7.3.3接触模型186
7.4软球模型和硬球模型190
7.4.1软球模型190
7.4.2硬球模型193
7.4.3软球模型和硬球模型对比194
7.5热传递理论195
7.6离散单元的求解过程196
7.6.1颗粒接触的检索197
7.6.2基于硬球模型的离散单元法197
7.6.3基于软球模型的离散单元法198
7.6.4时步的确定200
参考文献201
第8章非连续变形分析法202
8.1引言202
8.2非连续变形分析法的块体位移和变形204
8.2.1分步大变形205
8.2.2块体变形子矩阵205
8.2.3联立方程式206
8.2.4单一块体应力、应变及荷载分析208
8.2.5弹性子矩阵208
8.2.6应力子矩阵209
8.2.7点荷载子矩阵209
8.2.8体积力荷载子矩阵210
8.2.9惯性力子矩阵211
8.3非连续变形分析法的块体接触理论212
8.3.1两块体间距离213
8.3.2接触和相互嵌入213
8.3.3嵌入准则215
8.3.4法向弹簧子矩阵215
8.3.5切向弹簧子矩阵218
8.3.6摩擦力子矩阵219
8.3.7块体接触状态与弹簧设置220
参考文献221
第9章无网格法222
9.1引言222
9.2无网格法研究进展223
9.2.1配点型223
9.2.2积分型224
9.3无网格法分类227
9.4无网格法的插值技术229
9.4.1几个关键概念229
9.4.2移动最小二乘法232
9.4.3核积分近似238
9.4.4单位分解法243
9.4.5径向基函数近似243
9.4.6移动最小二乘法与重构核粒子法的比较244
9.5无网格法的实现及计算步骤245
9.5.1全域伽辽金弱积分形式的实现245
9.5.2单位分解积分250
9.5.3节点积分251
9.5.4局部彼得罗夫伽辽金积分形式254
9.5.5配点形式的实现255
9.5.6无网格法的主要计算步骤261
参考文献261
第10章数值流形法264
10.1引言264
10.2流形法的矩阵覆盖系统265
10.3覆盖权函数267
10.4覆盖位移函数267
10.5流形单元的数值积分269
10.6流形单元的应力应变矩阵270
10.7流形法控制方程的形成271
10.8小结272
参考文献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