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小叶杨(学名:Populus simonii Carr. var. tsinlingensis C. Wang et C. Y. Yu )是杨柳科小叶杨(原变种)的变种,乔木,芽细长,叶革质,卵状披针形,叶柄圆筒形,雄花序轴无毛,雌花序苞片淡绿色,裂片褐色,蒴果小,无毛。花期3-5月,果期4-6月。
中文学名 | 秦岭小叶杨 | 拉丁学名 | Populus simonii Carr. var. tsinlingensis C. Wang et C. Y. Yu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杨柳目 | 科 | 杨柳科 |
属 | 杨属 | 种 | 秦岭小叶杨 |
分布区域 | 产我国陕西(秦岭)。 | 科号 | 53 |
产陕西(秦岭)。多生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山坡、山沟溪边。模式标本采自丹凤县。
宽叶小叶杨 P.simonii var. latifolia
辽东小叶杨 P.simonii var. liaotungensis
圆叶小叶杨 P.simonii var. rotundifolia
秦岭小叶杨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以上。树皮幼时灰绿色,老时暗灰色,沟裂;树冠近圆形。幼树小枝及萌枝有明显棱脊,常为红褐色,后变黄褐色,老树小枝圆形,细长而密,无毛。芽细长,先端长渐尖,褐色,有粘质。叶菱状卵形、菱状椭圆形或菱状倒卵形,长3-12厘米,宽2-8厘米,中部以上较宽,先端突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或窄圆形,边,缘平整,细锯齿,无毛,上面淡绿色,下面灰绿或微白,无毛;叶柄圆筒形,长0.5-4厘米,黄绿色或带红色。雄花序长2-7厘米,花序轴无毛,苞片细条裂,雄蕊8-9(25);雌花序长2.5-6厘米;苞片淡绿色,裂片褐色,无毛,柱头2裂。果序长达15厘米;蒴果小,2 (3)瓣裂,无毛。花期3-5月,果期4-6月。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革质,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叶脉隆起,尤以中脉及基部一对侧脉为甚,中部以上叶缘具稀疏的细腺齿。
小叶杨的叶子能吃,大叶杨不能吃。小叶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祛风活血;清热利湿。风湿痹疹;跌打捉痛;肺热咳嗽;小便淋沥;口疮;牙痛;痢疾;脚气;蛔虫病。吃法很多,可以洗干净后凉拌,也可以用水煎服后服...
白杨为3种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植物的通称,原产北半球,较其他杨属植物分布于较北较高处,以叶在微风中摇摆而闻名。因分蘗快,多生长成林,罕见单株者,甚有益于自然景观。树皮灰...
山脉分段西段秦岭大致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分为三支,北支为秦岭,也称南岐山或大散岭;中支为凤岭,有黄土堆积,水土流失比较强烈;南支为紫柏山,在留坝的西北称柴关岭。这些山岭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而...
引种地点:陕西凤县,引种时间:20041026,引种号:49085,引种材料:苗,鉴定人:郑重,Id:349,栽培地点引种,过渡圃引种数量2株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混交 林和小叶杨纯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同时应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 林分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杨、沙棘混交林与小叶杨纯林相比,混交林能够 显著提高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能有效地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小叶杨与沙棘混交林林分生物量 为40.442t/hm2,小叶杨纯林的生物量为20.710t/hm2,混交林是纯林的1.95倍;小叶杨、沙 棘混交林的生产力比纯林小叶杨生产力提高了40.9%。小叶杨、沙棘混交林是适于黄土丘陵 区发展的混交林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