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釉,瓷器的一种,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是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的。
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鸡头壶,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莲花口灯盏,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间的青白釉缠枝莲大罐。成色原理是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
中文名称 | 青白釉 | 所属年代 | 北宋 |
---|---|---|---|
俗称 | 影青釉 | 种类 | 清乾隆 青白釉缠枝莲大罐 |
青白釉始见于北宋初期,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为著名。南宋时,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窑也均有烧造。
元代青白釉高足杯
元代青白釉不及宋瓷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形成明显的时代风格。
明永乐青白釉与宋、元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时的釉面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此外,永乐青白釉器物的胎体玲珑,透影性强,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因此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外形成积釉现象,将纹饰衬托得格外秀美清晰。
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钙量高,在1300℃高温下烧制时,釉流动性大,遇有花纹等凹凸处便聚积较厚,这样,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处显白,厚处略深,总体效果浓淡相间,莹润似玉,十分优雅。以此制作茶具,无论杯、碗、盏托,都有一种淡雅的韵致。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萤,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称作映青、隐青或罩青。
青白釉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镇窑始烧,胎质洁白细腻,刻、印暗花。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瓷窑亦都有烧制,形成南方"青白瓷系"。
青白釉贴塑杂宝大梅瓶
青白釉为南方瓷系烧造的品种,是利用釉内少量铁成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介于青、白釉之间的瓷器新品种,其典型产品胎薄、釉润,光照见影,俗称"影青",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吉安、南丰及福建、云南、广西、广东、安徽、浙江等地,其中尤以景德镇产品为佳。
明代景德镇民窑颜色釉瓷器与官窑颜色釉瓷器一样,是在继承元代颜色釉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明代瓷器无论从制作工艺,造型的优美程度,以及釉色品种的色彩上,明显比元代要丰富的多。遗憾的是,由于上述原因,民窑瓷器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情况的制约。
青白釉-起源
青白釉小缸杯
青白釉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瓷器的专门称谓。"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在当地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地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由于胎、釉中铁元素的含量极低,釉的玻璃相清澈,
因此,典型产品,胎质细洁,釉色青莹。景德镇的这一项成功发明,很快影响到当时的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相续出现了一批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窑系。
你好,下面的产品和价格你可以参考一下: 景德镇陶瓷笔筒瓷器笔筒仿古粉彩山水小笔筒高白泥高白釉 ¥98.10 景德镇陶瓷 高...
白釉烛台的鉴定 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烛台 ...
白釉茶杯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
低成本彩釉砖乳白釉砖白研制
青白釉的由来
青白釉瓷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瓷器的专门称谓。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在当地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地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由于胎、釉中铁元素的含量极低,釉的玻璃相清澈,因此,典型产品,胎质细洁,釉色青莹。景德镇的这一项成功发明,很快影响到当时的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相续出现了一批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窑系。
青白釉的特征
青白釉始见于北宋初期,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为著名。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窑也均有烧造。
明永乐青白釉与宋、元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时的釉面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此外,永乐青白釉器物的胎体玲珑,透影性强,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因此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外形成积釉现象,将纹饰衬托得格外秀美清晰。
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钙量高,在1300℃高温下烧制时,釉流动性大,遇有花纹等凹凸处便聚积较厚,这样,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处显白,厚处略深,总体效果浓淡相间,莹润似玉,十分优雅。以此制作茶具,无论杯、碗、盏托,都有一种淡雅的韵致。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萤,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称作映青、隐青或罩青。
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在我国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从公元前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开始,并于七世纪中叶传入朝鲜和日本。观世音菩萨信仰在七世纪传入西藏。宋朝以前,观音菩萨为男性形象,《华严经》中形容观音为勇猛丈夫,《悲华经》则称善男子,因为诸佛菩萨本来无男女之相,观音随因缘化身救度的誓愿,所以按照大众愿望化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爱和慈悲来感化救度众生。一般来说,观音在民间的形象变化同各地历史时间、地域、风俗有较大关系,它是百姓信仰的产物。从其内涵来说,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著称。这正是大乘佛教入世度生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与中华民族以仁义之心的教化是一致的,极易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它具有一种内在道德美。
观音是我国民间最受崇拜最可亲近的一位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国人对观音菩萨的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观音是最勤奋、最精进、最不愿意休息的菩萨。她愿意一天到晚救度众生,不怕工作多,不怕众生困难多,所以说她是最忙的菩萨。她一只手,救人救得少,两只手,救人也有限,于是她就要有千手千眼。千手,可以救大千世界的众生;千眼,可以照顾大千世界的众生。她所关怀的众生,都是受苦的众生。
观音在整个佛教文化中的演变以及在汉化佛教中的定型是一个最丰富、最意味深长的过程。然而由于造像的造型复杂,对细部要求高,成功之作甚少,加之难以保存,故传世的青白釉瓷佛像十分稀少。
此件青白釉瓷观音造像经专家鉴定,高:13.2cm,通体施青白釉,晶润光洁,如冰似玉。观音体态硕壮,广额丰颐,面部塑造极为传神,胎体的帔帛、长裙线条流畅,衬托出优美的形体。面庞丰腴,神态端庄,眉间点以白毫相,雕塑十分精细,发丝根根清晰,佛手纤毫毕现,极为真实而自然。佛像造型优美,比例协调,衣纹简练,线条流畅,素肌玉骨,法相庄严,为此类造像中的精美之作。 未来升值空间巨大!
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具有胎腻洁白,透光见影,釉面莹润,色泽如玉等特征。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
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湖北江夏的湖泗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文献记载:宋蒋祁《陶记》中:“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印证了宋人把现在所说的“影青”瓷器叫做“青白瓷”的史实;清刘子芬《竹园陶说》中谓:“近来出出土之器甚多,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映青,以其釉汁微带青色也。据言出自江西,为宋所制。”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期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
以今日展示一对青白釉印花镶银边碗为例,口径:18.5cm 通高:4.8cm 底径:6cm,此碗敞口浅腹,口沿镶一道金银边,胎薄细腻,满施青白釉,釉质滋润,匀净细腻,积釉处愈显湖水深绿,浓淡相宜,明净洁雅,釉色白中闪青,光润素雅,釉釉面均匀,泛自然的光泽。刻花的刀法流畅有力,率意洒脱,构图密而不乱,层次丰富,足以反映当时工匠的技艺水平高超!整个造型古朴典雅,是青白瓷中的精品。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因烧成合格品很困难,但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故其产品极为名贵。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
釉里红,瓷中瑰宝,以独特的红晕点亮千古。如今日所示的釉里红莲纹象耳尊正是唐英《陶成纪事碑》所言“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查阅清宫档案所载,乾隆皇帝对釉里红瓷器颇为钟情,多次谕旨御窑厂烧造,尤为留心釉里红的烧成效果。唐英在乾隆四年的一份奏折里曾如此记述“窃奴才在京时十月二十五日,太监胡世杰交出釉里红马挂瓶一件,画样一张,传旨看明瓷瓶釉色,照纸样花纹烧造几件送来。并将古瓷样式好者拣选几种,亦烧造釉里红颜色,俱写乾隆款送来呈览。钦遵奴才看明釉色,祗领纸样,恭捧到关,即遵旨拣选古瓷、画样内好者数种,一并交窑厂协造葆广等敬谨烧造,并谕俱造釉里红颜色务要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俟造得时奴才拣选送京恭呈御览。”
乾隆时的釉里红无论是呈色,还是纹饰及质量均属上乘,这时的工匠已经能娴熟地掌握釉里红烧造的技术并能运用自如,烧制出的釉里红瓷呈色稳定,鲜丽凝厚,纹饰清晰,并有深浅不一的多层次色阶。但也有的釉里红色偏淡,基本上和雍正釉里红色调一致。器型造型规整,有大小品样多种,既有一些慕古器,也有不少新创器型,如釉里红莲纹象耳尊等。
今日展示的这件釉里红莲纹象耳尊,口径:16.5cm 底径:13cm 高:29.5cm,撇口,长颈两端各饰一象耳,鼓腹,圈足外撇。造型规整周下,胎质坚致莹白,釉光滋润厚腴,釉色莹润,气魄宏大。通体以釉里红绘就,纹饰层次丰富却无繁密之感,安放有序,主题纹饰为莲纹,皆以线描法绘就,运笔生动,饶有风姿。釉里红出色妍丽无匹,纹饰清晰疏朗,布局虚实相宜,愈生清新之气,底款端正。外足底部中央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章法规矩,严谨大气。此器釉面肥润,釉里红发色典雅,纹饰笔触纤细,堪称乾隆时釉里红品种的经典之作,殊为难得。
对于意气风发的乾隆皇帝而言,创造惟我独尊,意气风发的新品类是他所始终追求的。此釉里红莲纹象耳尊,无论是从造型、纹饰、釉里红发色等角度来说,都是极为罕见的。运用釉里红线描技法装饰全器乃乾隆御瓷独具特色之处,此类器皿质量精良,存世寥寥无几,本品为当中至为珍贵的一例。且乾隆皇帝众多雅好之一就是做成各式小巧器皿贮放于多宝格之中,随时把玩,以上数例器皿的大小相若,造型皆隽巧可爱,甚适于心,故可供乾隆皇帝闲暇清赏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