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气候调节 | 外文名 | climatic regulation |
---|---|---|---|
所属学科 | 园林学 | 公布时间 | 1996年 |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第一版。 2100433B
1996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
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温室效应,对水的净化及蒸发增加大气湿度净化水循环。
地形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高原的主要农作物是青稞,它是大麦的一种;特有的牲畜是牦牛,连同藏山羊、藏绵羊是青藏高寒牧区的三大主要牲畜。 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充沛,适合各种经济林木和果树的栽培生长,对发展多种...
广东省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低纬,面临广阔的海洋,因此海洋和大陆均对广东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每年的3,4月份来自北方的冷峰和来自南方的暖峰两者力量在广州附近相当形成准静...
近年来,夏季炎热的气候和愈来愈强的热岛效应使城市饱受因挠,而城市设计策略中缺乏有效的生态规划方法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城市对炎热气候的适应性不足。论文在利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进行实例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一种在城市尺度进行节能设计的新方法:在城市中建立多种形式的通风道,提高城市的通风和排热能力,以达到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规划方式降低夏季城市“热岛”温度、节约能源的目的。文中详细论述了通风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营建方式、注意原则等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机风场模拟研究。
随着城市中心城区的高密度化,包括风环境、热环境在内的建筑外部环境质量日益引起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如何通过可持续规划设计,改善建筑群的区域微环境,成为了摆在建筑师和开发商面前的技术难点。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在总体规划中引入了游艇港池和滨江绿地设计理念,在土地集约利用和功能复合方面极具特色,同时大面积的水体和绿化也在微气候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简要介绍了项目游艇港池的工程建设特点,重点阐述了正在进行中的微气候专题研究的总体思路以及阶段进展,分析了对过渡季和冬季工况下建成环境测评的结果,初步探讨了水体、绿化等下垫面构造对室外微气候环境的作用关系,最后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课题立足于我国湿热地区气候,总结提炼传统及现代岭南建筑顺应气候的建筑空间的气候调节价值,以此为基础确定典型的空间尺度模型,根据实证及模拟分析结果,揭示湿热地区建筑空间调节气候的基本原理。通过尺度模型在湿热地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证,建立一套适用于湿热地区建筑的空间节能设计模式语言,并通过运用和推广指导绿色建筑空间设计工作。 研究按照计划分别进行了岭南传统及现代建筑空间的普查与数据化处理,分别对广州城市民居的天井、近代城市建筑的外廊(含骑楼),现代建筑遮阳防热空间等空间类型进行资料收集,确定了复合表皮空间、冷巷空间、天井空间、外廊空间、非对称大空间为空间尺度模型的重点分析内容。结合空间光/热/通风模拟与实测对空间模型尺度进行分析,结合多种软件优化比对的方法,确定了空间合理尺度模型。将研究成果的典型尺度模型与实际项目设计效果进行比对,通过应用分析,论证尺度模型的价值。通过案例应用,取得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体现为:1)创新性提出建筑设计气候调节空0间尺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方法研究,提出建筑空间设计从“形式管理”走向“能量管理”的观点,以此为基点确定建筑空间研究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2)完成湿热地区复合表皮空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确定水平遮阳与垂直遮阳组合的遮阳模式,与700~800×4000mm外表皮空间组合的表皮空间尺度模式,并对光伏一体化复合表皮空间模式与尺度进行分析;3)完成湿热地区外廊空间尺度模型研究,确定了建筑南向外廊层高采用3.0~3.5x4米的合理尺度模型;4)初步完成天井空间尺度模型研究,对竹筒屋天井采用结合通风、采光、防热综合性能分析的优选比照,采用3x3x8(H)米的天井尺度范围能够满足良好的建筑内部环境舒适性效果;5)完成湿热气候建筑大空间设计的非对称形态研究。 项目研究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专家进行合作合作交流。团队发表论文8篇(其中期刊论文5篇,会议论文3篇,其中EI收录5篇),研究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硕士毕业论文11篇(其中标注6篇);研究成果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取得多项建筑设计奖项。项目团队(肖毅强、王静、李晋)及研究成果指导2013年中国国际太阳能竞赛华南理工大学队项目,表现优异,代表队获得总分亚军。项目成员王静老师在课题支持下,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 研究正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并继续发表和论著出 2100433B
课题立足于我国湿热地区的特有气候,总结提炼传统岭南建筑顺应气候的思想,以此为基础设计数字化的空间尺度模型,应用模拟软件检验能量在其中的流动过程,根据反馈结果修正完善。研究力图揭示湿热地区建筑空间调节气候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尺度模型在湿热地区建筑宏观、中观与微观各个层面中的多元应用,最终建立一套适用于湿热地区建筑的空间节能设计模式语言。.研究基于当前建筑业绿色节能和低碳减排的迫切需求,对岭南传统建筑适应气候方式进行创新性继承而展开的湿热环境建筑空间研究,不仅能优化湿热地区建筑的环境性能,提升绿色品质,还充分挖掘了建筑空间自身的节能潜力,确立当代科学的建筑空间价值观念,实现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最佳平衡,为建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气候设计的目的是保证热舒适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地域气候资源,因此,其设计关键在于明确室外气候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气候调节手段。建筑气候调节手段可以借助建筑围护结构与室内外热量交换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建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导、对流以及表面辐射换热三种基本传热方式,与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当我们从建筑的冬季采暖和夏季散热的要求出发,考虑三种基本传热方式,以及自然界的相变调湿过程,即蒸发冷凝过程,可以自然地形成建筑的气候调节原理。比如,从冬季得热角度,建筑的气候调节方式可以包括以传导为主的围护结构保湿,或者以辐射得热为主的太阳能采暖。
常用的建筑气候设计手段包括建筑师非常熟悉的几种热工设计方法,如太阳能采暖、自然通风、蓄热通风、蒸发冷却及遮阳等。这些设计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室内的人体舒适环境扩展到更宽的气候范畴。
生物气候学建筑的设计过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它需要建筑师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对建筑所处的室外气候做定量分析,以便给出适宜的气候调控手段。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气候设计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空气温湿图为分析工具的生物气候图法,如奥尔吉亚的生物气候分析法及吉沃尼的建筑气候分析法;第二种是迈欧尼针对热湿气候提出的列表法。不同分析方法适用条件也是有差异的。
正确分析室外气候条件与室内热舒适环境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气候调节手段是建筑气候设计的关键。近年来,多位学者对各地区舒适温度的实际调查表明,人体热舒适温度与该地区的平均温度(气候状况)有密切关系。如美国人的舒适温度比英国人高3℃;居于热带地区的人们。热舒适的期望温度是最高的,达25-27℃;而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比较适应寒冷气候条件,感觉舒适的温度也比较低。
我国由于地理纬度跨度和垂直海拔高度的变化很大,表现在气候上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这种差异性进而使各地区人们的舒适温度范围要求也不一样。通过对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室内热环境调查表明,我国人体舒适温度与室外平均温度,也就是当前的主导气候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因而,由于气候的差异,在进行建筑气候分析时,需考虑不同地域人群对气候的适应性,提出适于地域气候的分析方法。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