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钱塘江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日军从浙北南下而炸毁。抗战后钱江一桥开始重修。1953年5月钱江一桥恢复通车。 截至2015年10月22日,"78岁"的钱塘江大桥已经实现了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22235天,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
2016年9月,钱塘江大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文名称 | 钱塘江大桥 | 外文名称 | Qian Tang River Bridge |
---|---|---|---|
地理位置 | 浙江省杭州市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 全天开放 | 门票价格 | 免费 |
著名景点 | 钱塘江大桥 | 所属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所属城市 | 浙江省杭州市 | 适宜游玩季节 | 9~10月 |
全长 | 1453米 | 宽度 | 9.1米 |
高度 | 7.1米 | 建议游玩时长 | 1小时 |
通车年份 | 1937年 | 类型 | 双层公铁两用大桥 |
别名 | 钱江一桥 | 总设计师 | 茅以升院士 |
钱塘江大桥的故事 提起钱塘江大桥,人们就会想到原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茅以升自己也曾在多年后回忆:“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几十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
钱塘江大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
连收费站都没有怎么收钱啊,好奇怪的问题
钱塘江大桥公路桥面伸缩缝的改造——钱塘江大桥建成于1937年,主桥系道门郎高拉力钢桁架公、铁两用双层式桥梁、铁路桥为下承式、全长1 322.1 m,公路桥为上承式,全长1 453 m。钢桁架高10.67 m,两片桁架中心距6.1 m,跨径67 m,上下弦分别承托公路桥、铁路...
茅以升是我国杰出的桥梁专家,钱塘江大桥的成功修建是他高超智慧的展示。从钱塘江大桥的建造过程入手,通过分析茅以升运用的\"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射水法\"、\"气压沉箱法\"和\"浮运法\"施工方法,着重探讨了茅以升在其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智力激励与强化思维有效结合、通过相似联想和类比触发灵感、发散和收敛思维与辨证思维综合运用。
阿房宫、布达拉宫、徽州民居、凤凰吊脚楼、鹳雀楼、观星台、赵州桥、钱塘江大桥、白马寺、少林塔林……周周编写的这本《最美的建筑》选取了最具中国气派和审美格调的50多座建筑,分为“集”“栖”“遇”“渡”“信”5大部分,分别介绍宫殿建筑、民居、风景建筑、桥梁和宗教建筑中的精华。
茅以升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茅以升早年留学美国,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1921年,他回到祖国怀抱。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他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
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卢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卢沟桥上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确是一位善于想像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朝气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反射的美感。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越国。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公里,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
在全市现存的604座古桥中,宋以前古桥13座,明以前古桥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桥550座。按材料与结构分:有古木桥(包括木梁桥、木拱桥)10座,石梁桥(包括三折边桥)348座,石拱桥(包括多折边拱、半圆拱、马蹄形拱、椭圆拱、准悬链线拱)241座,多桥型组合桥4座,纤道桥1座。绍兴古桥不仅类多面齐,而且许多桥取得了国内"桥梁之最"称号: 国内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宋代八字桥国内仅有的唐代特长型石梁桥---纤道桥 国内仅有的连续三孔马蹄形拱桥---泾口大桥 国内首次发现的准悬链线拱古桥---玉成桥,迎仙桥国内折边桥数量之最。这些"之最"说明绍兴古桥不但品类齐全,而且在桥型、建桥工艺、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
绍兴古桥所具有的环境布局美、结构装饰美和桥楹诗文美,构成了特有的水乡交通景观。"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古桥文化成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绍兴现代桥梁建设日新月异。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桥为代表,是绍兴中心城市重大建设成就,它向省内外,国内外人士展示了绍兴古城现代化风貌,开始了绍兴现代桥梁的新篇章。
本类词条为百科交通组所属词条,涵盖世界范围内历史上通行过而今已停止通行、历史上通行过而今已消失和现在仍在通行中但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如已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桥梁,如赵州桥、卢沟桥、泸定桥、鸭绿江断桥、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历史桥梁的标准词,以其通用名为准。
一级目录 |
二级目录 |
主要内容 |
必备程度 |
备注 |
建设历程 (强) |
------ |
工程建设背景、建设历程以及其他重大事项 |
*** |
同一年份事件需合并成一段;中共建政前需使用民国纪年/农历纪年 |
建筑设计/ 桥梁设计 (强) |
建筑结构/ 桥梁结构 |
桥梁主桥、引桥等主要组成部分的方位布局及主桥的宏观结构特征与设计理念 |
*** |
有附属工程的桥梁建议使用建筑设计一级目录和建筑结构二级目录;可列表阐述设计参数 |
设计参数/ 技术标准 |
桥梁的线路长度、桥面宽度、桥塔高度等常规数据及重要技术标准,如汽车荷载等级、设计使用年限、通航等级、抗风等级 |
*** |
||
桥梁位置 (弱) |
------ |
桥梁起止位置、所属线路等 |
** |
|
建设成果 (强) |
技术难题 |
桥梁建设的难题和施工工艺 |
*** |
内容不多或内容单一时,可不设二级目录,一级目录不变 |
成果荣誉 |
桥梁建设所取得的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和所获荣誉 |
** |
||
文化特色 (强) |
------ |
桥梁建设后带来的文化发展,如介绍文物的价值,包括文物等级、收录文物重点保护名录情况等 |
*** |
|
历史意义 (弱) |
------ |
简要介绍桥梁的历史意义,可结合历史事件,文物价值等描述 |
** |
段末用括号备注评价来源 |
注:本指南所指导的历史桥梁类特色词条,一级目录的强弱布置如上表第一列所示,特色词条编辑者应完善词条直至一级目录至少达到三强两弱的要求;词条总字数不少于1000字,强目录内容不能过于简单(即只有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