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强梁弱柱 | 属 性 | 建筑学术语 |
---|
要想了解规范为何做出”强剪弱弯“这样的规定,首先应该了解一下脆性破坏和延性破坏。
脆性破坏是指结构在没有或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破坏。
延性破坏是指结构在破坏之前有明显的征兆,比如过大的变形,较大裂缝等。
从破坏特点来看我们当然希望结构发生延性破坏,因为这会给我们很多的反应时间,以将损失最小化。一根受弯矩和轴力共同作用的构件——比如柱子,对于满足要求的设计,构件由于抗剪承载力不足而导致的破坏属于脆性破坏,而由于抗弯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破坏为延性破坏,因此要求柱子的抗剪承载力要高于抗弯承载力。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一个结构无论其构件的承载能力有多强,如果构件与构件的连接处(节点)发生破坏了,那么这些构件也就不能组成结构了,也即不能满足需要了。2100433B
强柱弱梁要求结构柱子的承载力要大于梁的承载力。也就是说发生地震时柱子的破坏一定要晚于梁。因为一栋建筑,如果梁破坏而柱没有破坏,整栋建筑不会倒塌,建筑里面的人还可以逃生。但是一旦柱子破坏了,由于连锁反应,整栋建筑会在短时间内倒塌。由此带来的人员伤亡就更大,损失就更大。
不管是否为基础梁,所谓“强梁”即是主要承重梁,判断方法非常简单,即断面面积大的为“强梁”,否则为(相对)“弱梁”。 如果断面面积相同,就看谁连接主要承重构件(如柱、承台),谁就是“强梁”。 截面高...
你好:截图中说明很清楚了,加强梁布置在楼梯间的外剪力墙中。
关于楼板洞口位置加强梁的问题,这些梁 应该是按照什么梁来定义啊? 回答:非框架梁设置。
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强梁弱柱”分析——在四川汶川地震中一些混凝土框架结构出现“强梁弱柱”的破坏机制,柱发生剪切破坏,最终导致结构形成侧移机构。通过对“强梁弱柱”框架破坏过程分析,以及考虑随机多维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受力特性,并与中国规范进行对比,...
隧洞加强梁岔管是一个埋藏在围岩中的空间结构,受力情况十分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实际工作状态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有限单元法能较精确地反映岔管衬砌及加强染的受力情况及围岩的作用,考虑到一些基层设计单位在使用有限元计算程序时会遇到某些不够方便之处,为此,针对直径在2~4m的隧洞垂直岔管的加强梁,用专用有限元程序计算出截面的配筋面积,编制了一套中小型隧洞垂直岔管加强梁的实用配筋表,以供从事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
强柱弱梁指的是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用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防止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强柱弱梁”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其手段表现在人们对柱的设计弯矩人为放大,对梁不放大。其目的表现在调整后,柱的抗弯能力比之前强了,而梁不变。即柱的能力提高程度比梁大。这样梁柱一起受力时,梁端可以先于柱屈服。强柱弱梁是一个从结构抗震设计角度提出的一个结构概念。就是柱子不先于梁破坏,因为梁破坏属于构件破坏,是局部性的,柱子破坏将危及整个结构的安全---可能会整体倒塌,后果严重。要保证柱子更“相对”安全,故要“强柱弱梁”。
强柱弱梁是一个从结构抗震设计角度提出的一个结构概念。就是柱子不先于梁破坏,因为梁破坏属于构件破坏,是局部性的,柱子破坏将危及整个结构的安全---可能会整体倒塌,后果严重。要保证柱子更“相对”安全,故要“强柱弱梁”。
现行规范中提到的“强柱弱梁”设计思想,希望塑性铰出现在梁端,不要出在柱子端部,起到个很好的耗能增强延性且结构不至于垮塌的抗震思想。
但是,2008年的5.12大地震过后,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强柱弱梁”的构想在实际地震作用下,并没有实现其目的。绝大部分框架结构的破坏,都是出现在柱子的端部,梁的端部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损伤。本人在绵竹、绵阳那边发现梁端坏且柱端没有坏的案例好像只有两个。一个是一个学校的体育馆外面的结构,柱子比框架梁大很多,此梁端部出现明显的塑性铰破坏,柱子没有出现任何破坏;另外一处是在汉旺镇的一个人寿保险办公大楼里,该框架的纵向连系梁端出现了塑性铰,横向主框架梁没有出现,并且这个楼面结构是预制楼板。在其余的众多现浇楼板的框架结构里,很难发现梁端出现塑性铰的破坏形态,基本都是柱子端部破坏。这是地震作用,在水平力作用下。
那么对于竖向作用力了,根据这几年碰到的实际工程,主要是一些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这种不均匀沉降产生的梁端弯矩和剪力类似与竖向作用力吧。在这些破坏的结构中,遇到过一些仅在柱端坏的,梁端没有坏的;另外,即使梁端坏也是梁端底部损坏,梁顶几乎没有遇到损坏的。
所以,有专家指出现浇楼板对梁端的贡献绝对不能忽略,实践工程的破坏也充分说明了这点。这方面的原因解释和分析值得好好研究研究。相关规范是否需要作一定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