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第一版。 2100433B
近年来,夏季炎热的气候和愈来愈强的热岛效应使城市饱受因挠,而城市设计策略中缺乏有效的生态规划方法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城市对炎热气候的适应性不足。论文在利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进行实例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一种在城市尺度进行节能设计的新方法:在城市中建立多种形式的通风道,提高城市的通风和排热能力,以达到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规划方式降低夏季城市“热岛”温度、节约能源的目的。文中详细论述了通风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营建方式、注意原则等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机风场模拟研究。
经济数据名称公布时间公布大致日期公布部门排位 国内生产总值( GDP)21 点 30分一季度的月底商务部 1 失业率 21点 30分每月第 1 个周五劳工部 2 黄金投资 , 零售销售 21点 30 分月中, 13、14、15日等商务部 消费者信心指数 23点 00分月底咨询商会 商业和批发、零售库存 21.30/23 点月中商务部 采购和非采购经理人指数 23 点 00 分月初, 1、2、 3日等 NAPM6 工业生产 21.15/22.15 分每月 15日美联储 工业订单和耐用品订单 23 点 /21.30 分月底或月初商务部 8 领先指标 23点 00 分月中或靠近月底咨询商会 贸易数据 21点 30 分月中或靠近月底商务部 10 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21 点 30 分每月 20-25 日劳工部 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21 点 30 分每月第 2周五劳工部 预算报
课题立足于我国湿热地区气候,总结提炼传统及现代岭南建筑顺应气候的建筑空间的气候调节价值,以此为基础确定典型的空间尺度模型,根据实证及模拟分析结果,揭示湿热地区建筑空间调节气候的基本原理。通过尺度模型在湿热地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证,建立一套适用于湿热地区建筑的空间节能设计模式语言,并通过运用和推广指导绿色建筑空间设计工作。 研究按照计划分别进行了岭南传统及现代建筑空间的普查与数据化处理,分别对广州城市民居的天井、近代城市建筑的外廊(含骑楼),现代建筑遮阳防热空间等空间类型进行资料收集,确定了复合表皮空间、冷巷空间、天井空间、外廊空间、非对称大空间为空间尺度模型的重点分析内容。结合空间光/热/通风模拟与实测对空间模型尺度进行分析,结合多种软件优化比对的方法,确定了空间合理尺度模型。将研究成果的典型尺度模型与实际项目设计效果进行比对,通过应用分析,论证尺度模型的价值。通过案例应用,取得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体现为:1)创新性提出建筑设计气候调节空0间尺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方法研究,提出建筑空间设计从“形式管理”走向“能量管理”的观点,以此为基点确定建筑空间研究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2)完成湿热地区复合表皮空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确定水平遮阳与垂直遮阳组合的遮阳模式,与700~800×4000mm外表皮空间组合的表皮空间尺度模式,并对光伏一体化复合表皮空间模式与尺度进行分析;3)完成湿热地区外廊空间尺度模型研究,确定了建筑南向外廊层高采用3.0~3.5x4米的合理尺度模型;4)初步完成天井空间尺度模型研究,对竹筒屋天井采用结合通风、采光、防热综合性能分析的优选比照,采用3x3x8(H)米的天井尺度范围能够满足良好的建筑内部环境舒适性效果;5)完成湿热气候建筑大空间设计的非对称形态研究。 项目研究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专家进行合作合作交流。团队发表论文8篇(其中期刊论文5篇,会议论文3篇,其中EI收录5篇),研究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硕士毕业论文11篇(其中标注6篇);研究成果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取得多项建筑设计奖项。项目团队(肖毅强、王静、李晋)及研究成果指导2013年中国国际太阳能竞赛华南理工大学队项目,表现优异,代表队获得总分亚军。项目成员王静老师在课题支持下,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 研究正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并继续发表和论著出 2100433B
课题立足于我国湿热地区的特有气候,总结提炼传统岭南建筑顺应气候的思想,以此为基础设计数字化的空间尺度模型,应用模拟软件检验能量在其中的流动过程,根据反馈结果修正完善。研究力图揭示湿热地区建筑空间调节气候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尺度模型在湿热地区建筑宏观、中观与微观各个层面中的多元应用,最终建立一套适用于湿热地区建筑的空间节能设计模式语言。.研究基于当前建筑业绿色节能和低碳减排的迫切需求,对岭南传统建筑适应气候方式进行创新性继承而展开的湿热环境建筑空间研究,不仅能优化湿热地区建筑的环境性能,提升绿色品质,还充分挖掘了建筑空间自身的节能潜力,确立当代科学的建筑空间价值观念,实现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最佳平衡,为建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气候设计的目的是保证热舒适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地域气候资源,因此,其设计关键在于明确室外气候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气候调节手段。建筑气候调节手段可以借助建筑围护结构与室内外热量交换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建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导、对流以及表面辐射换热三种基本传热方式,与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当我们从建筑的冬季采暖和夏季散热的要求出发,考虑三种基本传热方式,以及自然界的相变调湿过程,即蒸发冷凝过程,可以自然地形成建筑的气候调节原理。比如,从冬季得热角度,建筑的气候调节方式可以包括以传导为主的围护结构保湿,或者以辐射得热为主的太阳能采暖。
常用的建筑气候设计手段包括建筑师非常熟悉的几种热工设计方法,如太阳能采暖、自然通风、蓄热通风、蒸发冷却及遮阳等。这些设计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室内的人体舒适环境扩展到更宽的气候范畴。
生物气候学建筑的设计过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它需要建筑师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对建筑所处的室外气候做定量分析,以便给出适宜的气候调控手段。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气候设计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空气温湿图为分析工具的生物气候图法,如奥尔吉亚的生物气候分析法及吉沃尼的建筑气候分析法;第二种是迈欧尼针对热湿气候提出的列表法。不同分析方法适用条件也是有差异的。
正确分析室外气候条件与室内热舒适环境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气候调节手段是建筑气候设计的关键。近年来,多位学者对各地区舒适温度的实际调查表明,人体热舒适温度与该地区的平均温度(气候状况)有密切关系。如美国人的舒适温度比英国人高3℃;居于热带地区的人们。热舒适的期望温度是最高的,达25-27℃;而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比较适应寒冷气候条件,感觉舒适的温度也比较低。
我国由于地理纬度跨度和垂直海拔高度的变化很大,表现在气候上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这种差异性进而使各地区人们的舒适温度范围要求也不一样。通过对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室内热环境调查表明,我国人体舒适温度与室外平均温度,也就是当前的主导气候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因而,由于气候的差异,在进行建筑气候分析时,需考虑不同地域人群对气候的适应性,提出适于地域气候的分析方法。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