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系发起了Global Network for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和“大中华项目管理促进会”,与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CIOB)、国际建筑与施工研究创新理事会(CIB)、项目管理协会(PMI)、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世界房地产学会(IRES)、亚洲房地产学会(AsRES)、城市土地学会(ULI)等专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并开展实质性合作。与MIT、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高水平大学建设管理和房地产相关院系和研究所有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许多教师还在包括 AsRES、RICS、CIOB、CIB、JCSS、IABSE、ARES、PMI等在内的国际组织兼职。建立了包括“RICS-清华大学学习中心”在内的多个联合机构。近五年成功举办了10余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时间 |
地点 |
会议名称 |
2006.3.13-14 |
中国北京 |
The 2nd Annual NUS-THU-USC Tripartite Symposium in Real Estate |
2006.12-14 |
清华大学 |
廉洁公约(IP)与商业反贿赂守则(BP):建设领域反腐败国际研讨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中心合办,邓晓梅担任会议主席 |
2006.7.24-26 |
清华大学 |
2006CIB建筑安全、健康与环境国际会议 |
2007.8.24-25 |
中国大连 |
2007公共事业与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国际学术会议 |
2007.12-15 |
中国台北 |
2008台北国际项目管理论坛:企业项目管理的战略性思维 -- 从概念到创造价值的最佳实践 |
2007.8.21 |
清华大学 |
建设领域反腐败研讨会-工程项目透明采购经验,中国监察学会、清华大学和透明国际联合主办 |
2007.10.30- 11.3 |
清华大学 |
GRNIC Workshop |
2008.7.10-12 |
清华大学 |
THU-NUS-HKU-USC 房地产学术研讨会 |
2009.2.22-24 |
中国广州 |
中美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科技合作专家研讨会暨中美日建筑结构抗震减灾合作研讨会通知 |
2009.10.23-29 |
中国北京 |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HAZARDS |
2009.6.5-8 |
中国北京 |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 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
2009.1.13 |
美国华盛顿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Subcommittee in Asian Transportation Activities (ATA)-First Committee Meeting |
2009.1.19-1.21 |
清华大学 甲所 |
2009国际工程研讨会 |
2010.6.29-30 |
清华大学 |
2010国际工程研讨会 |
2011年,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与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合作在中国设立CIB办公室。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于1953年在联合国的支持下成立,致力于为会员提供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服务。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于1997年成为其会员。
建设管理系与国内兄弟院校的相关院系、相关研究机构、国家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还与国内数十个学会、协会机构,以及学术期刊保持有密切联系。
学术期刊
《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经济》、《施工技术》、《城乡建设》、《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工程经济》、《中国房地产金融》、《城市开发》、《中国地产市场》、《中国住宅设施》、《人居》、《项目管理技术》、《国际工程与劳务》等。
学会组织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中国土地估价师学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全国设备监理技术委员会、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中华(香港)建设管理研究会、中国双法学会及其项目管理委员会和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北京房地产协会、北京市法学会房地产分会、北京市土地学会等。 2100433B
中心成立于2012年,由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建筑学院合作共建,依托于建设管理系设立。由郭重庆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委员还包括来自住建部、财政部及最高法院等多个部委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
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中国建筑市场的信用环境和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为宗旨,专注于研究建筑市场治理及中国工程担保事业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积极服务于包括工程担保行业在内的中国建筑市场各相关行业的自律监管、能力建设和行业高端人才培养。
中心将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担保知识中心,建筑市场治理相关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中国智库,和以中国建筑市场行业的自律与监管实践为依托的中国公共治理模式创新策源地。
项目管理(工程担保方向)工程硕士学位课程
工程担保从业人才职业教育与资格认证培训课程
建筑市场公共政策与治理模式创新
工程担保市场规律、行业监管与公共治理模式创新
工程担保与再担保企业的经营与业务操作实务
工程担保从业人员职业教育与认证体系
建筑市场相关行业组织的管理与绩效评估
建筑市场主体的职业责任与道德规范研究
建设领域反腐败的相关研究
在把握中国建设与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跟踪国际建设与房地产的前沿问题和技术的基础上,建设管理系从贡献于建设与房地产学科、提高中国建设与房地产行业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角度出发,积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建设部和其他部委、地方城市政府与机构、有关国际组织与机构、国内外企业委托的大量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房地产经济与管理方向的主要研究
应用经济学研究。包括: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市场、住宅经济学、工程经济学。
公共政策研究。包括:住房政策(含公共住房政策及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干预政策)、土地政策、房地产税收与地方财政政策、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住宅产业化政策、房地产业政策、可持续建设政策等。
投资与金融研究。包括:房地产资本市场、商业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权益与房地产债务证券化、房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
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方向的主要研究
建设法律法规、公共工程管理制度、工程担保制度、建设领域反腐败、建筑业和建筑业发展史、建筑(业)经济学和建筑企业管理等;
项目经济学(含项目融资)、国际工程、建设工程环境影响、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先进施工技术与绿色施工、建设工程信息技术;
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级项目管理资源综合集成模式、理论与方法(包括:多项目资金流集成与优化、组织内及跨组织资源集成、项目和利益关系者的绩效评价与激励等),基于伙伴合作理论的战略与风险管理等;
建造自动化、堆石混凝土、纳米水泥、钢筋混凝土结构生命周期预测等。
简介
(清华-金门)建筑安全研究中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运输及工务局的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和金门建筑有限公司于1999年合作成立。研究中心以提高建筑业安全水平为目标,承担来自国内外政府、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有关建筑安全和工程风险方面的研究和咨询课题。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政策
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
安全与风险管理
安全教育与培训
施工安全技术与措施
完成或在研课题30余项
出版著作4部,完成研究报告20余份
100余篇
建筑系课程设置:建筑设备工程、城市元素、环境空间、风景园林设计、美国当代环境艺术、室内设计经典集、室内设计原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作品集、居民区规划图集、居民区规划设计资料集、场地设计、城...
读清华大学建筑系,累不累,要看你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学的,当然累;天天打机沟女的话,那是不累。呵呵。
要自己带球!!用别人的不止自己心里不好,用着也不习惯。最好自己带。现在得仿拍很便宜的~几十块都有!自己带去方便,省钱,而且拍需要自己来适应的,不同的拍适应不同的人,所以最好自己也去买的好!手头暂时紧的...
建设管理系致力于培养具国际竞争力的、兼具研究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事适应中国需要、引领学术发展潮流的科学研究;建设具国际声誉的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教育与研究中心。
基本教学科研单位包括工程管理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项目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所。联合研究/培训中心有(清华-金门)建筑安全研究中心、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培训中心等。
清华大学节能减排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加强我校节能减排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建设绿色大学和节约型校园的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 约能源法》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管理,明确节能减排工作控制指标,推进任务分解和 责任落实工作;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深挖节能减排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 污染物排放;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保障节能减排工作 的长效开展。 第三条 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 1998年,学校提出建设绿色大学。以此为起点,力争百年校庆( 2011 年)前自来水消 耗量逐年降低 3%,综合用能排放量逐年降低 3%,污水排放量逐年减少 4%。 第四条 节能减排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效率为本、节约优先; (二)优化结构、多能互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1946年8月出生,江苏海门人,教授。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即在清华大学任教。1982年研究生毕业,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反应堆物理专业)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辐射探测与反应堆物理实验室主任,并任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核科学技术分委会委员,中国核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从事核反应堆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讲授“核工程原理”、“反应堆物理与数值计算”、“反应堆物理实验”、“高等反应堆物理”等课程,曾多次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工作一等奖。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有:核反应堆物理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先进反应堆研究与概念设计,核测井技术研究和软件开发等,在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有一定成绩。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系徽主体图案为齿轮,主体图案中嵌入有“机械工程系”中文名字和英文简称“ME”文字,数字1932代表建系时间,下方为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清华大学名称,系英文全称“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环绕外圆,外圆沿用了清华大学校徽的圆面。
团委
机械系团委接受机械系党委学生工作组及清华大学团委的直接领导,其工作主要在思想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志愿公益、基层组织建设及干部培养等方面开展。
学生会
机械系学生会是机械系三大学生组织之一,主要承担为同学服务的职责,倾听同学需求,建设系内民主,聚焦权益发展,加强网罗资源,打造品牌文体,积极对外发声。
学生科协
机械系学生科协受机械系党委学生工作组及清华大学学生科协领导,其职责在于统筹校系学术、科创资源,为机械系同学的学业、科研发展助力,通过举办科创赛事、科技培训、组建兴趣团队提升系内课外科创活动氛围。
TMS分会
机械工程系TMS分会是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Tsinghua Marxism Students’ Study Society,简称TMS协会)在机械工程系的分支组织,同时受校TMS协会和机械工程系党委学生工作组的领导。
研究生团总支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生团总支(简称“系研团”)受机械工程系党委研究生工作组和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的共同领导,是党组织和团组织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以倡导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工作原则,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工作宗旨,是广大研究生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舞台。
研究生会
清华大学机械系研究生会(简称机械系研会)是机械系研究生工作组领导下的研究生组织,同时受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统筹指导开展具体工作。机械系研会以全心全意为服务同学为工作宗旨,倡导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原则。在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总体思路下,机械系研会围绕研究生相关的学术、体育、文化等主题展开具体工作,为广大研究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氛围,提升集体凝聚力。
科技竞赛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开展“挑战杯”竞赛、“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清华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迷城大赛、新生机械创意大赛等活动。
文体活动
研究生文体活动:机械系开展研究生文艺体育活动:新生舞会让同学们更快的融入集体;“健行杯”系内篮球、足球、羽毛球赛增进了同学及师生之间的友谊;“一二九”革命歌曲演唱会让人铭记那段峥嵘岁月;体育俱乐部为常态化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机械系荣获2018~2019 学年研究生“一二九”革命歌曲演唱会艺术水准奖,2018~2019学年研究生运动会甲组总分第一。
本科生文体活动: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系自院系合并以来已开展8次学生节,分别为2011年“觉醒纪”;2012年“几度十八”;2013年“红心J”;2014年“钜械座”;2015年“匠心”;2016年“器语”;2017年“熔铸”和2018年“带着ME去流浪”。
社会实践
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研团总支就业实践部负责,每学期都会组织开展学期中短期参观实践和寒暑假就业实践活动,旨在拓宽该系研究生就业视野和就业面,2018-2019年度,机械系就业实践部共派出寒暑假出行支队7支,其中5支被评为校级重点支队(暑假出行2支支队均获得银奖支队,寒假派出的3支支队有望冲击金奖支队和金奖个人)。
本科生社会实践:机械系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学习、集体建设、社会服务和择业就业相结合,每年暑假组织20余支实践支队前往祖国的大江南北进行实践调研。此外,机械系也在清华大学范围内率先开展院系级实践项目,“机械力量”自2013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六期,其中第三期和第六期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支队称号。
志愿服务
研究生志愿服务:组织每学年四到五次大型志愿献血活动,宣传无偿献血精神;策划组织爱上实验室活动,以实验室参观形式,为不同院系的同学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促进清华实验室建设;组织研究生到“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进行孤独症儿童陪护活动;承办清研智播间和清研说,以线上视频形式传播文化知识,展现研究生的风采;招募校史讲解和校园讲解的志愿者;招募其他重大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宣传各院系的志愿活动等。机械工程系特色志愿活动包括品牌特色志愿活动“我的专业我代言”,以及新办活动“英你而在,友我同行”中外学生互助活动等。
本科生志愿服务:机械紫荆着眼于“助盲公益”、“关注教育”、“服务师生”三个方面,开展“你的声音,我的视界”、蒲公英支教、联合义诊、移动兑换等多个志愿项目。其中,“你的声音,我的视界”(助盲系列志愿活动)影响力逐年扩大,2015年获评“我最喜爱的志愿项目”第一名,2016年荣获清华大学首届优秀志愿项目铜奖;“联合义诊”项目亦荣获2016清华大学优秀志愿项目铜奖。
中外交流
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组织国际学生参观长城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开展“Buddy Program”一对一中外学生交流活动。
国际学生学术引导:组织国际新生走访实验室、组织国际新生开学典礼暨选课活动、组织学术性讲座Top Talk。
1932年,清华大学建立电机工程系电讯组。
1952年9月,在电机工程系电讯组基础上建立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将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组与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讯组合并建立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建系初,全系仅15名教师、5名职工和3个年级共百余学生;师生陆续开出了“无线电基础”等课程,并及时翻译出版了《无线电基础》《电子管》两本前苏联教材,这是中国国内首批出版的无线电工程类的苏联教科书。
1958年,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系更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当年,建系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教学计划已执行了全过程;大部分师生下厂,参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兴建的电子类工厂的建厂及生产实践,接触了生产实际;此后,校内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全系进入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发展时期,并同中国国内科技界、工业界更密切地结合起来。
1963年清华大学与四机部第十研究院联合在无线电电子学系设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由十院提出研究课题,提供经费并选派青年科技人员组成协作队,参加研究室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全系已经形成数字通信、电视、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器件、真空技术与半导体器件等学科并恢复招收研究生。
1952年至1965年,共招收大学本科生3089人,研究生96人。到1966年,在系学生已达1200人。
1956年至1966年,无线电工程系完成了600/1200波特数传机,8路PCM通信终端,3cm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小功率行波管,10cm固态低噪声参量放大器等当时属中国国内领先的项目,并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始了硅晶体管制造和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
1966年,“文革”开始后,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些教师仍在混乱的环境中为各班学生上课,有的科研小组坚持在实验室或到协作单位继续进行科研工作。
1969到1971年,分两批将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绝大部分教职工和学生搬迁至四川绵阳县,成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的主体;1970年开始招生;1972年分校主要基建工程结束。
1978年初,时任校长刘达和老校长蒋南翔报请邓小平同志批准,决定撤销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搬迁回京,在北京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
1979年5月,搬迁工作全部结束。
1978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重建工作从决定搬迁回校即已开始;同年恢复在校本部招生。
1980年底,清华大学考虑到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清华大学的整体布局,决定以系的半导体器件与物理教研组和试制车间为基础,建立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独立建制;大学生本科生专业仍在无线电电子学系,教学工作由系和所共同负责。
1992年,研究生专业由所单独负责;根据世界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系确定了五个学科发展方向:高速、实时的及多维的信息与信号处理;数字通信与光通信;专用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信息光电子学与集成光电子学;微细加工及微细检测与分析技术。
1989年,由于无线电含义不够确切,系名改为电子工程系,内涵不变。
2013年,开展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分系列聘用和管理,教研系列实行准聘-长聘制,研究系列实行团队制。
2015年7月,清华电子系在天津中新生态城成立了“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旨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018年12月10日,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