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生态建筑》可供从事气候学、生态学、水文气象、水文水资源、城市规划、建筑学、建筑工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科研技术人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学生的选修教材。 2100433B
《气候变迁与生态建筑》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气候与环境演变,气候变化与建筑节能,大尺度水文气象条件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气候变化与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生态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气候变化与生态建筑造型艺术设计,生态建筑的仿生学设计方法等。《气候变迁与生态建筑》内容新颖,观点论述清晰,交叉学科理论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研究气候变迁和生态建筑的设计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进展,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态建筑研究已经引起世界有关专家、学者和部门的高度关注。《气候变迁与生态建筑》是一部研究气候变迁与生态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的专著。全书采取学科交叉理论、边缘学科理论与技术设计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系统研究了气候以及水文气象与生态建筑理论和设计的有关内容。
简介:1. 建筑师:杨经文2. 建成日期: 1992年8月3. 地点:马来西亚4. 建造费用: 590万英镑5. 主要特征:30层(163米)高圆柱体塔楼6. 气候区:亚热带主要(生态)设计特征:1....
生态建筑主要从大的方面来讲,形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污染生态平衡的环境。而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
(1)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环保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2)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
利用NOAA-AVHRR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了1990~2000年黄河源地区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并分析了这11年间黄河源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偏相关模型对土地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90~2000年间,黄河源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急剧增加,平均植被覆盖度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区域平均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都明显升高,年最低气温也有上升趋势,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则呈波动下降趋势。对两者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土地面积与各气象因子之间具有不同的相关关系,气候变化是影响黄河源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学员问题】生态建筑与绿色的植物?
【解答】追求健康和幸福是人的本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也愈来愈大,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城市空间变成了一个由钢筋混凝土围合而成的冷漠世界,使人远离自然,使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城市空间环境越来越缺乏人性味,极大地危害着人们。
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是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绿色建筑的定义。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设计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和实践。而植物也成为建筑绿色化的主要形式,所以正确合理生态使用绿色植物加快了实现建筑生态化、绿色化的进程,为人类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保证。
一、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建筑是住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协调人、建筑、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建筑设计逐渐汇入设计主流,生态建筑设计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绿色植物在生态建筑中的作用
建筑绿化的意义:优美的环境绿化是构成良好建筑群外部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改变城市面貌,而且在改善气候、美化生活和提高绿视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具有节能、健康舒适和与自然融合三大特点的绿色建筑已在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型的建筑中尝试和实施,在国内上海、重庆、北京等大城市也有一些成功应用的实例。但是目前国内系统的对绿化对绿色建筑环境的影响的研究较少,还没有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绿化体系的研究,不能满足目前绿色建筑绿化发展的需求。上海市在2004年建成了绿色生态建筑示范楼,同时建有绿化示范区。以上海市为例,采用实测、专家咨询和植物资源信息库中提取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绿色建筑绿化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室外绿化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层次结构不同对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影响不同,一般层次结构丰富,乔、灌、草盖度大的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发挥的较好,层次结构简单的草坪的生态效益较差,因此在绿化过程中如无特殊要求应尽量以乔、灌、草复层结构为主,而且在不同功能要求的地段应选择相应的功能性群落。(2)室内绿化能使室内co_2浓度平均降低8.1%、室内飘尘含量pm10平均降低61.6%,但对室内温湿度影响不大,在绿色建筑中应充分利用室内空间进行绿化。(3)屋顶绿化夏季可使屋顶外表面平均降低24.6℃,内表面平均降低5.4℃,冬季可使屋顶内外表面平均升高3℃左右。同时可使屋顶外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平均提高12.5%,有利于建筑的节能和健康舒适环境的营造。
(4)距垂直绿化墙面0.2m的空气湿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高1%-1.9%,距墙0m空气湿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高6.7%-9.2%;距墙面0.2m温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低0.4℃-0.9℃,距墙0m温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低5.3℃-6.6℃;不同垂直绿化材料之间降温增湿能力相差不大;垂直绿化对室内温度影响效果上午不显著下午较明显。
(5)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绿色建筑绿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6)通过专家咨询得出了绿色建筑绿化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权重,其中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权重系数相差不大,说明人们对绿化植物生态效益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了和景观效果相同的高度。
(7)对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和甘泉苑住宅小区绿化体系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示范楼整体绿化体系评
价分值为7.0属于高等级绿化体系,是适合绿色建筑的高质量绿化体系,但垂直绿化亟待加强和改善;甘泉苑住宅小区绿化体系评价分值为5.0属于一般等级绿化体系,无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也急需加强和改善。
(8)推荐了部分适合上海市绿色建筑绿化的植物种和一些功能性植物群落。建筑绿化的效益与绿色建筑的主题相一致,应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进行绿化。在建筑绿化时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植物。
植物具有碳氧平衡、蒸腾吸热、吸污滞尘、减菌减噪、涵养水源、土壤活化和养分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功能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的生态功能。在植物运用上不但只是栽种植物,或者单纯追求数量,还应更准确地引导植物以利于平衡城市内的新陈代谢,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选择树种和配置来达到目的。选择各项生态功能都较高的树种是决定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功能能否高效发挥的关键,进行住宅区绿色空间系统的设计并不是植物种的越多其生态效益就越好,而是需要对植物的特性有足够的了解,做到适地适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建筑本身环境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绿化作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够美化建筑的外观和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减少建筑能耗。正确合理生态使用绿色植物加快了实现建筑生态化、绿色化的进程,为人类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保证。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本书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绿色生态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动态、基本原理、评价的方法和模型、评估实例,阐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生态体系设计和生态策略设计的相关内容,探讨了建筑生态化改造的相关内容。 全书共分9章,主要介绍了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绿色生态建筑的科学体系、国内外绿色生态建筑评估体系的解读与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绿色生态建筑的应用实例、绿色生态建筑的生态体系设计和生态策略设计及建筑的生态化改造等内容。本书主要特色如下:对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所涉及的总结和解读,与具体实例相结合。本书内容详细,参考实例较多,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给广大建筑行业设计、城市规划与管理人员提供帮助,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其他专业教学参考书或培训用书。
《生态建筑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成果。生态建筑学作为当代一项热门课题,它是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之一,书上系统地分析了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生态建筑学的概念,生态建筑学的思想,生态建筑学的理论,生态建筑学的设计方法,当代城市生态建筑学理论,城市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绿色建筑理论,生态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生态建筑的地域性与科学性,生态技术,以及生态建筑学的拓展──建筑仿生学。《生态建筑学》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总结,宏观与微观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可以作为从事生态建筑研究与城市生态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