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气候变化与中国韧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 作 者 | 王祥荣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6年9月1日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030484970 | 丛书名 | 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评估丛书 |
版 次 | 1 |
本书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了韧性城市的研究进展、国内外经验启示、评价指标与研究方法论。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适读人群 :城市建设等领域的政府管理人员、学者。
城市建设等领域的政府管理人员、学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气象学院)有气候学专业。 气候学(climatology)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的特征、形成和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大气...
城市形象品牌”之源,可远溯到拿破仑重塑法国,近则可借用企业品牌体系。城市品牌战略设计的兴起,实则是出自于城市竞争力的要求。城市形象品牌设计应当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而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里讨论城...
21世纪,中国怎样规划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最显著特点之一。估计到末世纪末,中国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面对这样一个空前的历史性的转折,如何做好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划工作,已成...
全球气候在变暖是\"温室效应\"带来的,这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具有吸碳固碳放氧的作用。在建设秀美山川伟大号召指引下,我国的林草植被得到大面积恢复和保护,黄土高原由黄开始变绿,水保生态建设为碳汇作出了突出贡献。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就是实施最有力的\"碳汇\"能力建设工程,就是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最大贡献。
[目的]了解室内微小气候变化与甲醛污染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室内温度的不同分较冷、适宜、较热3组;按不同的湿度又分为湿度较小、舒适和湿度较大3种类型。分别对装修半年内的居室,不同温度和湿度下与甲醛浓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种温度下甲醛浓度的超标率由19.36%上升到65.18%和100%,差异有显著性(χ~2 =93.26;P<0.01)。随着室内湿度的增加,较冷组甲醛浓度超标率分别由4.35%上升到23.53%和31.82%,差异有显著性(χ~2=5.69,P<0.05);适宜组甲醛浓度超标率分别由42.86%上升到52.5%和90.91%,差异有显著性(χ~2=16.76,P<0.001);较热组甲醛浓度超标率均为100%,无差异。[结论]装修后的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与室内温度、湿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从今后可供选择的技术来看,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己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到90年代,美国能源部已把开发高效能源技术和减排温室气体列为中心任务,致力于开发各种先进发电技术及其他面向21世纪的远景能源技术。
序
前言
第一篇 城镇化进程与数字城市
第1章 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1.1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
1.2 我国城镇化衍生的重要问题。
1.2.1 城市发展目标的偏差。
1.2.2 城市管理目标的偏差。
1.2.3 城市运行目标的偏差。
1.2.4 加剧了城乡“数字鸿沟”。
第2章 数字城市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1 数字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2.2 数字城市建设的需求分析。
2.2.1 各类应用及协同亟需数字城市公共平台的支撑。
2.2.2 数字城市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需要。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