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 作 者 | 顾朝林 |
---|---|---|---|
ISBN | 9787564117160 | 定 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9-6-1 |
开 本 | 16开 |
顾朝林,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198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3—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4—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和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其中1996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做访问教授)。1998调入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任教授,1999—2003年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系主任。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研究。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1989年为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999年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000年为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者,2000年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1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
1.1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
1.2 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
1.3 我国C02排放现状与趋势
1.4 碳减排与低碳城市
1.5 走向低碳城市规划
2 低碳城市研究进展
2.1 理论研究进展
2.1.1 低碳生活方式
2.1.2 低碳城市规划
2.2 行动计划进展
2.2.1 国际组织
2.2.2 发达国家
2.2.3 发展中国家
3 低碳城市规划
3.1 基本假设与理论框架
3.1.1 基本假设
3.1.2 理论框架
3.2 规划创新与专项研究
3.2.1 规划创新
3.2.2 专项研究
3.3 规划方法与指标体系
3.3.1 规觉方法
3.3.2 指标体系
3.4 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
3.4.1 制度建设
3.4.2 实施机制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例——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
1 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1.1 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1.1.1 发展优势
1.1.2 开发劣势
1.1.3 发展机遇
1.1.4 面临挑战
1.2 总体发展战略
1.2.1 指导思想
1.2.2 规划原则
1.2.3 空间战略
1.2.4 发展目标
2 区域规划
2.1 低碳村镇体系规划
2.1.1 功能性城市区域规划
2.1.2 村镇体系规划
2.2 低碳型产业体系规划
2.2.1 现状与问题
2.2.2 产业规划思路
2.2.3 低碳产业体系设计
2.2.4 循环经济系统
2.3 低碳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
2.3.1 现状与问题
2.3.2 区域高效高速交通系统规划
2.3.3 区域慢速交通系统规划
……
3 园区总体规划
4 起步区规划
5 中心区城市设计
6 规划实施
参考文献
附录:名词解释2100433B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书是国内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首先,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从理论研究、行动计划两方面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的综述。其次,以人为C02排放受社会发展阶段影响、技术发展可以改变能源结构、城市发展受集聚分散原理支配、低碳城市发展是系统工程、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等基本假设为前提,构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理论框架,初步提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及技术和数据支持系统研究、低碳城市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专项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以及低碳城市规划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研究。第三,运用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和规划技术方法进行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园区规划试点研究。
同学。。看来你刚入校似乎不太理解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巨系统,这门学科也是建立在建筑学基础上的广义建筑学,画法几何其实我觉得在后来的设计中倒是用的不多,除非你的方向偏向建筑,但是它也...
1.名称确实一般只有一个。但是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最宏观,即区域规划,偏向经济和地理规划,著名的有北大,还有并入浙大的原杭大地理系。第二个即常说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总规、控规和修规。第三个最微观,往往建筑...
1.名称确实一般只有一个。但是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最宏观,即区域规划,偏向经济和地理规划,著名的有北大,还有并入浙大的原杭大地理系。第二个即常说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总规、控规和修规。第三个最微观,往往建筑...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排放量最多的气体。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生活欲望的上升和方式的无节制,使得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所以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生活则叫做低碳生活,而相对于的城市进行的低碳建设——低碳城市规划也需要各国的政府需要考虑的,今天我们就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关键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1 关于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体会 近几年全国掀起了建设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的热潮。 提出建设生 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省市, 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各地; 规模上大到 整个市域,小到一个街区;途径上有老城改造,也有新城建设;模式 上有政府统一建设,有社会资本参与,也有很多国际合作开发项目。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 2009年底,全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 市的有超过 40多座。这股生态低碳城市建设的热潮,是否能够解决 当前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是否能够为未来的人居环 境建设开辟一条新路? 无可否认,这样的实践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虽然各地建设生态 城的背景和动机会有所差别。 目前生态城建设的进度不一, 水平也是 良莠不齐。将来这些生态城有的可能成功,有的可能失败,但作为一 项开拓性、探索性的事业来讲,失败具有与成功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本人基于这几年亲身参与生态城建设的实践经
本书试图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若干案例的剖析,介绍国际低碳城市的发展情况和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的若干方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际城市低碳发展特征;国际城市能源消耗水平、碳排放水平和对比分析,以及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现状和特征。第二部分是本书重点,介绍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路、方法和重点领域。第三部分是案例部分,除了前两部分已经介绍的案例外,选择了纽约和伦敦这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低碳案例,剖析了它们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低碳规划的措施细节和经验,以供参考借鉴"sup--normal" data-sup="1" data-ctrmap=":1,"> [1]
本书适用的读者是环境、能源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涉及低碳经济研究与应用的企业人员和高校学生。
一级分类:科技图书
二级分类:环境
三级分类:环境
1 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潮流
1.1 气候有没有变暖
1.2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4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1.5 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提出
2 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低碳发展
2.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2.2 世界城市化和城市能源消费
2.3 世界城市低碳发展2.4国际低碳城市研究组织
3 中国区域和城市低碳发展
3.1 中国低碳发展
3.2 中国区域低碳发展
3.3 中国城市化和碳排放
3.4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
4 低碳城市规划方法
4.1 中国狭义城市的界定
4.2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
4.3 城市低碳发展战略
5 城市低碳发展重点方向
5.1 城市能源
5.2 城市交通
5.3 城市建筑
5.4 城市废弃物处理
5.5 城市碳排放总"para" label-module="para">
5.6 其他
6 国际典型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案例
6.1 纽约
6.2 伦敦
7 中国城市碳排放研究
7.1 中国地级市直接碳排放(尺度1)
7.2 中国地级市直接 间接碳排放(尺度1 尺度2)
附录 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2100433B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从今后可供选择的技术来看,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己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到90年代,美国能源部已把开发高效能源技术和减排温室气体列为中心任务,致力于开发各种先进发电技术及其他面向21世纪的远景能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