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地方政府对这一处古代排水工程实施开发建设,为露天原貌遗迹陈列建筑,周围用半透空铁栏杆保护,并栽植垂柳和四时花卉,成为齐故城遗址上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日益显示出东方文化的光辉。
总面积15.5平方公里的齐国古城,东临淄河,西靠系水,东西两面城墙即以两道河岸为基础建起,淄河与系水就成了两道天然的护城河,齐人的聪明与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又在南、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淄河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四面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了排水道口,以及时排泄自然降水和城内生活废水。现已探明齐故城有3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
一号排水系统在小城西北部宫殿区中心部位,全长约700米,宽20米,深3米,起于桓公台东南方,经桓公台东、北部往西,穿过西城墙下排水道口注入系水。
二号排水系统在大城西北部,由两条不同走向的排水沟组成。其中南北向的一条,全长2800米,宽20米,深3米,南起小城东北角,与小城东墙和北墙外护城河相接,向北顺势直通大城北墙西部的2号排水道口,注入北墙外护城壕。
另一条东西向排水沟,长约1000米,宽20米,系南北向排水沟北段向西分出的一条支流,通过大城西墙北部3号排水道口注入系水。这一排水系统承担着大城内绝大多数积水与废水的排泄任务。增设的一个排水道口意义重大,可以在天降暴雨积水骤增时,迅速排泄出去。
三号排水系统长约800米,止于大城东墙北段的四号排水道口,向东注入淄河。上述排水系统在城内都走明渠,只有排水道口从城墙下穿过,与城外护城壕沟相接。
20世纪70年代末,齐国古城遗址博物馆会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了位于大城西墙北段的3号排水道口,由此发现了一处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被誉为同期城郭排水设施建筑史上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杰作。这一排水道口东西长42米,南北宽7~10米,深3米左右,由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构成。进水道为排水道口的东段,东端略超出城墙,与城内排水沟连接,呈西窄东宽的喇叭口形。
南北两壁全用石块垒砌,其中南壁长9.5米,比北壁略短。这其中的原由,主要是水流自东南方向而来,直冲水道北壁,所以多以石块砌壁对付水流的冲刷。排水道口的底部铺有上下两层石块,下层排列无序,上层石块砌作5条小渠,恰与过水道上进水口的5个进水口一一对应。
过水道分别与进水道、出水道连接,长16.7米,宽7米,高2.8米,南北两壁均以石块砌成,底部铺石块,顶部亦用石块覆盖,进水口、出水口均用石块筑成。
进水口平面呈倒梯形,上面的15个方形水孔分上、中、下三层排列。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因石块不够规整导致了水孔大小的不尽一致。出水口的形状和结构与进水口大体相似,但由于内部石块交错排列组成网状,水可以分层从孔内石块间隙中跌宕流出,敌人却不能从水孔中进入城内。出水孔设计3层,冬春枯水期只下层排水口就可以满足需要;
当夏秋季丰水期一到,中上两层排水孔就会随着水势涨落而发挥调节作用,即使大雨积洪,也不至于造成水灾。据勘察分析,这一排水道口是与西面城墙同时修建的,并且使用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直到临淄告别作为齐国都城的辉煌而成为一般县治,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旧城的荒芜,这一排水道口逐渐淤塞,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临淄齐古城完备的排水设施,使城内积水可顺利排除,又有城边两条自然河流作调剂,城池内外互通有无,旱季不致干涸,雨季又可免受洪涝之苦,从而确保国家统治中心的安然无恙。
尤其三号排水系统的设计,把天然河流、人工护城壕沟与城内排水系统有机结合,结构严谨,构筑坚固,既可泄水,又可御敌,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所罕见,愈发显示出东方大国建筑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据我了解,预留厕所下水道口是有窍门的哦,最好是先量度好厕所的面积,还有预留好马桶的位置,这样会比较准确些,给你分享一下经验吧。 第一,其实,如果对供水没有影响的话,还是不要乱弄了,不然就叫人上门帮你...
我建议使用一个套管的方式,然后在套管上做水泥加堵漏灵的密封,这样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可以彻底密封下水 第二,如果发生问题需要检修的时候又可以打开,这样不会破坏主体管道
这个问题很怪,你家的下水管正常的结构是:马桶下水+洗脸盆下水+厨房下水+地漏都连到同一个楼下一层的横排管,横排管再接到单元主排管,即便是你厨房下水堵了,也不应该水漫金山。楼上的水下来又不经过你家的横排...
2011年,当南方、北方暴雨连连,水灾成患,包括重庆、南宁、南昌在内的不少大中城市均遭水浸,内涝十分严重。然而,同样遭遇暴雨袭击的江西赣州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潜水艇地漏更换好安装排水口应和下水道口对齐共21页文档
齐城排水道口,城内排水系统穿越城垣的出水口。位于临淄区齐故城大城西墙北部。水道口用天然巨石块砌筑而成。全长42米,宽7米,高3米。建于地面以下,上托夯筑城垣。水道口分上、中、下三层,每层五个方形出水孔。出水口两侧水道内窄外宽,呈喇叭状,水道壁有石砌护坡,底部有石块铺设的引水道五条。既可增强流水压力、加快流速,使城内积水迅速外流,又可杜敌之偷袭穿越城垣。建造年代约在东周时期,是我国古代解决城内向城外排水的重要发明。
黔阳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市政府驻地黔城镇古城社区,它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古城历史城区总面积0.8平方公里,城内青石街巷纵横交错,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原有五个城门今尚存四门遗址,其中西门又称中正门,其城门及门楼保存完好,门上"中正门"三字系民国时期戴笠所书。
这个字差点看错,后来在这里又发现还有好多以姓氏命名的窨字
真厉害,卖熊奶的,可惜打烊了
古城保护与整治
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延续传承古城文脉机理?如何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2月1日,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专家研讨会举行,国内顶级专家听取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汇报,并提出修改意见。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绍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何玉如、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黄星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存东、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刘伟等国内顶级专家出席研讨会并受聘为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专家顾问团成员。专家顾问团将对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
与会专家认为,洛阳作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实施势在必行。古城保护与整治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城历史文化资源,而且优化环境设施,改善民生水平,更重要的是也会带动古城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古城产业支撑能力。该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遵循“主题鲜明、定位准确、文化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整体统筹,精益求精,通过挖掘古城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改造基础设施,整治民居建筑风貌和街巷景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民生改善,传承历史文脉,使之成为既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洛阳城市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