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浅层大陆盐化咸水水文地质参数变异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邢立亭 | 依托单位 | 济南大学 |
北方平原区水资源匮乏,浅层咸水的资源价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对浅层咸水的形成与演化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目前尚无深入认识。本研究以内陆浅层咸水为研究对象,取得如下认识:1)野外测试1252件样品结果表明,随地下水径流途径的加长内陆浅层水的TDS增高,形成呈点状分布的高矿化Cl•SO4-Na•Mg型浅层咸水区;平原区浅层咸水Cl-、SO42变异系数大,Cl型地下水有9类、SO42型水有5类;PHREEQC反向模拟地下水径流途径的水化学过程表明内陆咸水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不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2)历时3个水文年监测不同深度水质动态表明,天然条件下,垂向上浅层咸水电导率与深度呈指数关系,5m深度以下咸水水质动态稳定,降水、径流对咸水水质影响不明显。3)历时2个水文年对咸水区50个监测点野外监测表明,水平方向上咸水区范围相对固定,蒸发、降水和径流对咸水体的水平扩散影响较小。4)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分析,随着咸化程度的加深γNa/γCl比值呈现出减小的趋势,Ca2 来源可能与离子交换有关,浅层地下水咸化并非单纯由蒸发浓缩作用形成的,还与Na 与Ca2 等离子交换作用有关。溶滤作用并非是主因,内陆咸水多以大陆盐化咸水为主,次生盐化作用明显。5)同位素和piper三线图反映浅层咸水与深层淡水并非统一流动系统。2H、CFC同位素测试咸水年龄33~50年。6)钼酸铵示踪试验、野外大尺度咸水—中水驱替试验说明咸水体循环交替微弱,深度6.1m电导率历经44.6 d才恢复,地下径流对咸水体的水平扩散影响较小。7)室内土柱驱替实验表明,粉土渗透性下降64.869%、孔隙度下降13.668%,水文地质参数变化具有不可逆性。8)咸淡水驱替过程中黏粒释放及膨胀、水化学作用、驱替液的黏滞性是影响含水介质渗透性变异的主因,驱替的初期粘粒释放是主因,后期离子交换作用起到一定作用。9)驱替实验表明,临界离子强度为0.20~0.25 mol/L,Mg/Ca-Na阳离子交换作用显著,电导率>12 ms/cm,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显著。咸淡水驱替过程中存在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溶滤作用、脱白云岩化作用及混合作用。野外试验、室内实验、同位素示踪及水化学模拟揭示内陆浅层咸水区水文地质参数变异机制,提高了对内陆浅层咸水成因和演化机制的认识。
北方平原区水资源匮乏,深层淡水过量开采,浅层微咸水利用率低,浅层淡水与咸水相间分布,浅层咸水的研究程度低,尤其咸水的演化、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目前尚不清晰。.以浅层大陆盐化咸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中水驱替试验、室内实验(示踪渗透实验、驱替实验、离子交换吸附实验、混合实验、变盐度土柱实验、水岩作用实验)、一孔多层动态监测、同位素(O\H\C\CFCs)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时、空尺度咸水体的离子、络合组分存在形式及时空分布规律,探讨含水介质、水土化学组分对含水层渗透性、孔隙度等参数影响,将野外试验、室内实验与水动力场模拟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合,通过数值模拟,反演浅层咸水水化学场与水动力场的演化过程,揭示大陆盐化咸水水文地质参数的演化与变异机制。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浅层地下咸水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的认识,而且将为内陆咸水改良与利用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勘查主要是争对区域内的水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进行的工作主要是试验、长期观测及示踪法等;工程地质勘查主要是调查工程的岩土体性质,持力层等,解决边坡的稳定性及地基承载力...
专业尚可。是属于纯理工科类。前景尚可,地下水资源和工程勘察方向现在也很火。毕业后从事勘查和设计工作。可入职勘察设计部门。一般为事业单位。少量有企业。
我学的就是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好像是按学校分的不一样。我们当时是勘察技术与工程,分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向和“地球物理探索”方向。不过现在学校又改了划分,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划分到环境学院了。差不...
由本区水文地质剖面图可以明显看出,由西南往东北方向,砂层厚度呈现薄一厚一稍薄的变化趋势。富水性程度基本上与含水层厚度相一致。本区浅层水水质部分受到污染,矿化度北部较小南部稍大。开封市区、开封县城等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为Ⅳ类水区,龙亭豆制品厂、曹门、黄委等地有小范围Ⅴ类水存在;在花生庄-牛庄-陈寨-线,浅层地下水水质也较差,为Ⅳ类水区;郊区、北部沿黄地带及东郊、南郊乡等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为Ⅱ类水。适宜饮用。
土壤污染和植物变异的研究,在理论上是把土壤中的污染物作为生态因子之一,研究它对植物的生态学影响,探讨自然界的规律。生产实践中则是利用一些植物忍耐变异的生态型或变种,在有毒矿床和冶炼废渣上形成植被。生长在含有大量重金属的土壤上的某些植物种群,常常演化成耐性强的种,这对于改造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此外,可利用某些具有变异特征的植物或植物的忍耐生态型作为土壤污染的监测植物。
《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空间变异模拟研究》是分布式水文模型新的研究领域参数空间变异性基础研究方面的一本专*,关注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对现代流域坡面流过程模拟中的参数变异性处理,针对坡面流汇流过程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对影响坡面流分布式水文模拟精度的主要输入参数降水量、流域特征参数地表糙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理论探索及部分实验验证。
《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空间变异模拟研究》可以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气象科学、环境科学、土地管理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全国有 300多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加有限。此外我国沿海有人居住的岛屿有几千个,但其淡水资源短缺,只能靠积聚雨水和用船从陆地运水来解决饮用水问题,成本很高,遇到恶劣天气,供水还经常得不到保障。
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 ,虽然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却蕴含丰富的地下苦咸水或苦咸水湖。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海水资源。由此可见 研究开发并推广有效的海水淡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解决中国沿海地区水资源危机,解决我国华北西部和西北某些苦咸水地区淡水资源紧缺、解决我国沿海许多岛屿居民的生活用水等问题现实可行的根本举措。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针对传统反渗透预处理的缺点,探索一种新的反渗透苦咸水淡化工艺,降低淡化成本,为我国淡水缺乏但咸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提供技术基础。
本项目在调研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一种全新的苦咸水反渗透工艺流程:全膜法工艺流程。该全膜法工艺流程的主要优点为:工艺简单,流程路线短,设备体积小,易于集成化,投资、运行费用低、易实现整机的自动化控制。
对高分子膜材料进行了比较分析,选择确定了各工艺过程中采用的膜:第一级微滤采用聚乙烯烧结微滤膜,精度为 5μm,用于粗滤;第二级微滤采用聚丙烯折叠膜,选用精度为0.2μm,用于保安过滤。超滤膜选用聚砜材料,纺制成中空纤维膜(30000道尔顿) 。反渗透膜材料选用具有高抗张强度、耐溶剂性的芳香聚酰胺。
研制组装了一套可移动的苦咸水淡化装置,把装置制作成可移动的,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该装置采用了操作压力、进水流量、淡化水流量和浓水流量连续在线监测和超限报警控制,设置了反渗透进水欠压和高压泵出口过压的停机和报警系统,设置了反渗透膜清洗和防止膜损坏的安全保护装置。采用变频控制,以控制合理的输出功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根据我国各地苦咸水水质,用上述装置进行了苦咸水淡化模拟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原水的总溶解固体( TDS)高达22g/L时,淡出水的TDS仅为368mg/L,能够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TDS<1000mg/L)。对于所有的模拟苦咸水,TDS的去除率在95%以上,电导率的降低率也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