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膨胀岩土滑坡防治工程技术规范 | 第一完成单位 | 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 范秋雁、朱真、徐建华、张文峰、王明晓 | 项目类别 | 科研项目 |
广西是全国典型的膨胀岩土分布地区之一,由于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引起的建筑物开裂、边坡失稳等问题突出,工程防治难度大。实际工程建设中遇到膨胀岩土滑坡灾害问题时,以前往往是借鉴相关规范的一些规范条文,但由于膨胀岩土滑坡的特殊性,经常导致治理工程失效,有些工程甚至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膨胀岩土滑坡往往出现工况特殊、防治工程难度及风险大的情况,属于特珠岩土工程问题。经过多年来在膨胀岩土及其支护理论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以及对边坡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大量的论证和优化案例总结,并大量结合室内外原状样模拟试验,形成了在合理地确定了边坡稳定性设计参数、危险滑动面后,对治理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等多方面的重要创新,并建立了完整的膨胀岩土滑坡治理体系。所述成果也均已在工程实践中等到论证,在节约工程投资、治理效果长期有效等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收效显著。,广西是全国典型的膨胀岩土分布地区之一,由于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引起的建筑物开裂、边坡失稳等问题突出,工程防治难度大。实际工程建设中遇到膨胀岩土滑坡灾害问题时,以前往往是借鉴相关规范的一些规范条文,但由于膨胀岩土滑坡的特殊性,经常导致治理工程失效,有些工程甚至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膨胀岩土滑坡往往出现工况特殊、防治工程难度及风险大的情况,属于特珠岩土工程问题。经过多年来在膨胀岩土及其支护理论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以及对边坡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大量的论证和优化案例总结,并大量结合室内外原状样模拟试验,形成了在合理地确定了边坡稳定性设计参数、危险滑动面后,对治理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等多方面的重要创新,并建立了完整的膨胀岩土滑坡治理体系。所述成果也均已在工程实践中等到论证,在节约工程投资、治理效果长期有效等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收效显著。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20190470 |
成果名称 |
膨胀岩土滑坡防治工程技术规范 |
第一完成单位 |
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要完成人 |
范秋雁、朱真、徐建华、张文峰、王明晓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3-07-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5-12-01 |
主题词 |
膨胀岩土、滑坡、防治工程、规范 |
看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所新规范修订都发布查询
地下室防水技术规范,是GB 50208-2002 吧,这个标准已经很详细地表述了技术的规范,你如果做的话,可以详细对其进行阅读
百度文库里面都有的呀,你可以看看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较易发生.三峡水库两岸已查出崩塌、滑坡千余处,其中规模较的大的430处,库岸失稳,虽对工程施工、运营无大危害,但对当地和附近城镇居民点以及移民新址选择等危害甚大,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发布时间: 2009-3-12 15:05:19 浏览次数: 654 前言 本规范的附录 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为资料性附录。本规 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本规范主要起草单 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彭轩明、张茂省、郑万模、赵松江、郭建强、张开军、李晓春、 黎力、刘安云、张斌、马飞、孙党生、陈红旗、杨旭东、魏兴丽。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 解释。 引言 为提高滑坡勘查技术水平,统一技术标准,确保防治工程地质依据充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 术可行,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滑坡勘查技术标准和较为成熟的方法技术基础上,并结合市政与工 程建设,自然地质景观保护等编写而成。本规范将滑坡勘查作为动态过程,并将监测作为
美国工程界称膨胀土是“隐藏的灾害”。日本工程界称膨胀土是“难对付的土”、“问题多的土”。我国膨胀土造成的灾害更是触目惊心,我国由于膨胀土地基致害的建筑面积达1000万m2以上,公路工程中因膨胀土发生的边坡失稳、路基变形、路面破坏、构造物开裂、倒塌等公路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研究膨胀土的工程性质,切实做好其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给工程带来隐患。
对膨胀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重点是两个方面:其一,对建造在膨胀土地基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变形和破坏事故进行分析,提出地基加固处理和建筑物修复的措施;其二,对膨胀土的成分、结构和工程性质进行研究,以探讨膨胀土的变形机理。
自1956年第一届国际膨胀土会议以来,已召开了七届膨胀土国际会议。我国铁路部门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铁路建设中,不断遭遇路堑、路堤的滑塌,特别是焦(作)枝(江)铁路更是病害不断。
为此70年代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膨胀土研究工作。召开了两次全国性膨胀土地基设计专题研究学术会议,1990年在成都召开了全国首届膨胀土科学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李生林等根据大量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膨胀土工程地质研究》一书,高国瑞在《近代土质学》一书中也对膨胀土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刘特洪则主要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出版了专著《工程建筑中的膨胀土问题》。建设部1987年发布了国家标准《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12--87)。交通部出版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程》及《路基》设计手册等,对膨胀土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当前国际上主要将膨胀土的研究纳入非饱和土的研究范畴。重点研究其作为非饱和土的各种特性,如吸力、土一水特征关系、渗透性、体积与强度变化及气候环境的影响等。
1查明膨胀岩土的岩性、地质年代、成因、产状、分布以及颜色、节理、裂缝等外观特征;
2划分地貌单元和场地类型,查明有无浅层滑坡、地裂、冲沟以及微地貌形态和植被情况;
3调查地表水的排泄和积聚情况以及地下水类型、水位和变化规律;
4搜集当地降水量、蒸发力、气温、地温、干湿季节、干旱持续时间等气象资料,查明大气影响深度;
5调查当地建筑经验。
1勘探点宜结合地貌单元和微地貌形态布置;其数量应比非膨胀岩土地区适当增加,其中采取试样的勘探点不应少于全部勘探点的1/2;
2勘探孔的深度,除应满足基础埋深和附加应力的影响深度外,尚应超过大气影响深度;控制性勘探孔不应小于8m,一般性勘探孔不应小于5m;
3在大气影响深度内,每个控制性勘探孔均应采取Ⅰ、Ⅱ级土试样,取样间距不应大于1.0m,在大气影响深度以下,取样间距可为1.5~2.0m;一般性勘探孔从地表下1m开始至5m深度内,可取Ⅲ级土试样,测定天然含水量。
1自由膨胀率;
2一定压力下的膨胀率;
3收缩系数;
4膨胀力。
重要的和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场地,宜进行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剪切试验或旁压试验。对膨胀岩应进行粘土矿物成分、体膨胀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各向异性的膨胀岩土,应测定其不同方向的膨胀率、膨胀力和收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