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属栽培技术
泡桐的栽培历史悠久,此属植物的名称,在古书中有不少记载,如《尔雅》中称荣桐木,《桐谱》中有白花桐和紫花桐之称,《本草纲目》中称桐、泡桐等。在二千多年前,就记载了中国劳动人民栽培泡桐的经验,在《齐民要术》、《桐谱》等书中较详细地记述了泡桐的形态、栽培、材性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造林。四旁造林要求挖大穴、施足基肥,山地造林要求带状梯田整地,松土层厚度为50-70厘米,并施足基肥,以达到造林当年快速生长的目的。以林为主的造林密度为5米×5米,每667平方米(1亩)栽26株;林粮并重的造林密度为5米×10米,每667平方米栽13株;以粮为主的造林密度为4米×30米,每公顷栽6株。
泡桐繁殖容易,采用分根、分蘖、播种和嫁接等,尤以前两种方法较普遍。
⑴选择良种。通常所说的泡桐,实际上是泡桐属的总称。该属共有9个种,适宜在南方生长的种是白花泡桐或以白花泡桐为亲本的杂交种。江西省抚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来的6个泡桐无性系,生长迅速、干形通直、枝下树干高、适应性强,是适宜在长江以南地区推广的优良品系。
⑵埋根育苗。育苗地可选背风向阳、以沙壤土或壤土为主的圃地,做高15-20厘米的高垄苗床,选用1-2年生苗根,以直埋根为好,埋根株行距以1米×0.8米或1米×1米为宜,施足基肥,在6月-8月生长旺盛期追施速效化肥,促使其快速生长。
泡桐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大气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因种类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对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疏松程度也有较高要求。在怕水淹、粘重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地下水位不足2米时,生长也差。土壤pH以6-7.5为好。泡桐生长迅速,7-8年生即可成材。在北方地区,以兰考泡桐生长最快。楸叶泡桐次之,毛泡桐生长较慢。不同种类的生长过程有所不同。如兰考泡桐的高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能由不定芽或潜伏芽形成强壮的徒长枝自然接干。栽植后经过2-8年,自然接干向上生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一般能自然接干3-4次,个别能自然接干5次。第1次自然接干高生长量最大,可达3米以上,以后逐渐降低。胸径的连年生长量高峰在4-10年。材积连年生长量高峰出现在7-14年,这种高峰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值大小,取决于土壤条件和抚育管理措施。
泡桐是一种喜光的速生树种,原产于中国,春季先叶开花,花大,是不明显的唇形,略有香味,盛花时满树花非常壮观,花落后长出大叶,叶密而大,树荫非常隔光。是良好的绿化和行道树种。
泡桐生长非常迅速,十几年树龄的泡桐要比同龄杨树直径大一倍,但生长时间长了,树干会出现中空。由于生长迅速,所以木材材质轻软,容易加工,但也耐酸耐腐,防湿隔热。
泡桐属的物种都是阳性树种,最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或砂砾土,它喜土壤湿润肥沃,以pH 6-8为好,对镁、钙、锶等元素有选择吸收的倾向,因此要多施氮肥,增施镁、钙、磷肥。由于泡桐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土壤中,或在较瘠薄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也均能生长,但忌积水。泡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大,在北方能耐-20℃-25℃的低温,从中国东北辽宁南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至西北部分地区都能生长,各地都有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
泡桐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在我国分布较广,为主要的阔叶速生树种。泡桐生长十分迅速,成材早,一般7~8年即可成材。
您好,很乐意为您解决这个问题,楸叶泡桐栽培技术还是比较好种植的 ,泡桐属速生强阳性树种,喜温暖、喜肥、喜湿润而怕的水淹,气温在38℃以上生长受抑制,绝对最低温度-20℃时受冻害...
1、正确选择适合泡桐种植的土地 要想种植好泡桐必须依据泡桐需要的立地条件,才能达到速生优质的目的,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种植前必须认真分析造林地土壤的质地、活厚土的厚度、地下水位、土壤的含水量、土壤肥...
泡桐属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但在 热带为常绿,树冠圆锥形、伞形或近圆柱形,幼时树皮平滑而具显著皮孔,老时纵裂;通常假二歧分枝,枝对生,常无顶芽;除老枝外全体均被毛,毛有各种类型,如星状毛、树枝状毛、多节硬毛、粘质腺毛等,有些种类密被星状毛和树枝状毛,肉眼观察似绒毛,故通称绒毛,某些种在幼时或营养枝上密生粘质腺毛或多节硬毛。
叶对生,大而有长柄,生长旺盛的新枝上有时3枚轮生,心脏形至长卵状心脏形,基部心形,全缘、波状或3-5浅裂,在幼株中常具锯齿,多毛,无托叶。
花3 (1)-5 (8)朵成小聚伞花序,具总花梗或无,但因经冬叶状总苞和苞片脱落而多数小聚伞花序组成大型花序,花序枝的侧枝长短不一,使花序成圆锥形、金字塔形或圆柱形;萼钟形或基部渐狭而为倒圆锥形,被毛;萼齿5,稍不等,后方一枚较大;花冠大,紫色或白色,花冠管基部狭缩,通常在离基部5-6毫米处向前驼曲或弓曲,曲处以上突然膨大或逐渐扩大,花冠漏斗状钟形至管状漏斗形,腹部有两条纵褶(仅白花泡桐无明显纵褶),内面常有深紫色斑点,在纵褶隆起处黄色,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多少向后翻卷,下唇3裂,伸长;雄蕊4枚,二强,不伸出,花丝近基处扭卷,药叉分;花柱上端微弯,约与雄蕊等长,子房二室。
蒴果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室背开裂,2爿裂或不完全4爿裂,果皮较薄或较厚而木质化;种子小而多,有膜质翅,具少量胚乳。
泡桐属植物学史
泡桐属的拉丁名来源于俄国沙皇保尔一世的女儿,荷兰王后安娜·保沃罗夫娜(1795年–1865年)。
泡桐属的树种都是原产于中国的,很早就被引种到越南、日本、和亚洲各地。现已经分布到全世界。树叶大,有15-40厘米;春季开花,花型类似毛地黄,因此英语有时称其为毛地黄树(foxglove tree)。
泡桐属的紫花泡桐当初是因为其花树美观引进美国的,但由于其生长迅速,它的树荫阻止其他植物生长,树干容易招致美洲虫害,在美国东南部已经被列为入侵有害物种。
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一般用比较坚硬的木材制作家具,不习惯使用泡桐木。日本人还将中国人对梧桐的传说附会到泡桐身上,认为泡桐会引来凤凰。虽然两种树属于不同的科,但有相似的地方,尤其是汉字名称都有"桐"字。
序号 |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
1 | 毛泡桐 | Paulownia tomentosa (Thunb.) Steud. |
2 | 光泡桐(变种) | Paulownia tomentosa (Thunb.) Steud. var. tsinlingensis (Pai) Gong |
3 | 兰考泡桐 | Paulownia elongata S. Y. Hu |
4 | 楸叶泡桐 | Paulownia catalpifolia Gong Tong |
5 | 白花泡桐 | 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
6 | 台湾泡桐 | Paulownia kawakamii Ito |
7 | 川泡桐 | Paulownia fargesii Franch. |
8 | 南方泡桐 | Paulownia australis Gong Tong |
木棉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向阳的、土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2. 繁殖方法 木棉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年 10月,果实成串聚生,采回堆放在阴凉处。过 数天,摊开晾晒,果裂种脱,除去絮毛杂物,阴干后贮存。早春 2-3 月间播种,播前催芽, 用条播或撒播均可。每公顷用种量 45-60kg。播后按一般育苗的措施,加强管理,待幼苗长 至 5-6cm时,可进行移栽分床培育。 一年生的苗木高达 50cm以上,秋后或次年春季出圃定植。 每年 3-4月份先开花,后长叶。花冠五瓣,橙黄或橙红色。花萼黑褐色,革质。花后结椭圆 形硕果,内为卵圆形的种子和白色的棉絮。 栽培技术 用播种、 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开裂前采集, 种子发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随采随播,也可用湿沙短期贮藏,条播,覆土 2cm,平均气 温 20℃以上,一般 4-5d 可出齐苗;扦插多在 2-3 月或雨季进行, 用长 80-10
朴树栽植技术 一、朴树概述 朴树,别名有沙朴、朴子树、朴仔树。落叶乔木,高达 20m,胸 径 1m;树冠扁球形。小枝幼时有毛,后渐脱落。叶卵状椭圆形,长 4-8cm,先端短尖,基部不对称,锯齿钝,表面有光泽,背脉隆起并 疏生毛。果熟时橙红色,径 4-5mm, 果柄与叶柄近等长,果核表面有凹 点及棱脊。花期 4月;果 9-10 月成 熟。 二、生态习性 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气候及 肥沃、湿润、深厚之中性粘质壤土, 能耐轻盐碱土。 深根性,抗风力强。 寿命较长,在中心分布区常见 200-300 年生的老树。抗烟尘及有毒气 体。 三、朴树的主要品种 在四川地区,朴树主要品种为小叶朴 、大叶朴、珊瑚朴、西川 朴。 (一)小叶朴 别名:黑弹树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 20米,树冠倒广卵形至扁球形。 树皮灰褐色 ,平滑 .当年生小枝淡 棕色,老后色较深,无毛,散生 椭圆形皮孔,去年生小枝灰褐色;冬芽
泡桐科的学名Paulowniaceae由模式属泡桐属学名Paulownia的复合形式Paulowni-加上表示科的等级后缀-aceae构成。该词为复数形式,故在做主语时应与动词的复数形式搭配。
本科中文名亦由模式属中文名“泡桐属”中的专名“泡桐”加上“科”字构成。
杂四泡桐
所属的种或属:泡桐属
培育人:范国强、赵振利、翟晓巧、尚忠海、张晓申
申请人:河南农业大学
申请号:20120156
申请日:2012年10月30日
兰四泡桐
所属的种或属:泡桐属
培育人:范国强、翟晓巧、尚忠海、王安亭、邓敏捷
申请人:河南农业大学
申请号:20120154
申请日:201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