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水池历史沿革
贵阳市市中心原有一座建筑物,当地人称"喷水池"。 "喷水池"原名"铜像台",位于贵阳市北门桥畔约15米处,因铸造有周西成一尊铜像而得名。约1933年开始筹建,历时两年半时间,于1935年夏建成。铜像台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分内外两层,外层略带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细琢镂花围圈,高约1.2米,四方留有门道拾级而进。二层围栏略低,平台用方正石板铺垫,种有奇花异树供游人观赏。
历史
很久很久,【故事的标准开始,宋朝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森林,土地肥沃。苗族先民来到这里,用汗水开垦出一块块的良田。由于此地有茂密的竹林,苗族同胞们就它这里取名"黑羊菁(jing)"。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贵阳建城,当时叫顺元城。顺元城北门就是黑羊菁,此时耕作在此地的苗族人民已迁移去了别处。城门外有一巨石凸露出地面1米有余,周围约4米多的巨石,通身黑中透亮,石上无附生物。雨天时石头眨白,晴天时可照见人影。人们笃信"以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古训,视黑石头为吉祥之物,就将这里取名叫黑石头。以后还在西侧修了一座土地庙,让"土地菩萨"保护黑石头和一方平安。明清时期集市就开始在这里出现并逐渐繁华起来。当时有一幅楹联道出了这里的热闹景象:"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1927年周西成主黔后,拆除北门,将大南门至六广门的马路扩建连通,改称中华路;又将东边的三民路与西边的城西路拉直,在那次扩建北门外马路施工中,土地庙在拆除之列。1929年周西成战死,为纪念他为贵州的贡献(详情可见林城攻略"一个在贵阳闹市站立十七年的男人--周西城")。贵州各界名流,如辛亥革命元老平刚、卢焘以及华之鸿、丁纯武、冯介丞等四十余人联名向继任贵州省主席的毛光翔申请,自愿共同出资为周西成塑立铜像,以彰其政。
1935年夏铜像建成。黑石头这一地名就让名于铜像台了。这座建筑独特,设计考究,以石为砌,工艺精湛,回廊石榭,具有石文化内涵、享誉筑城的"铜像台"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分内外两层,外层略带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细琢镂花围圈,高约1.2米,四方留有门道拾级而进。二层围栏略低,平台用方正石板铺垫,种有奇花异树供游人观赏。内层仍设置石梯,细琢方石垒砌台座,下宽上窄略显塔状,高约2米,座中镶嵌有方块墨石,刻有周西成生平简介,字迹用金粉抹填,闪闪发光。座顶为周西成站像,其容貌举止是根据其人像片放大成模型铸造而成,身高约1.7米,体型魁伟,西装革履,敞襟透现出领带,右手插入裤包作稍息姿态,双目远眺。据说全像共用去乌铜约4吨熔化铸成,鎏金镀面。由于时间关系,风雨侵蚀,铜像逐渐变黑,后来有人戏谑为"黑教头" 当时的铜像台居于东连三民东路(即今延安东路),西接四杰花园,(即今延安中路)、北靠广东街(即今中华北路)中心。后来逐渐建起了三四层的洋楼,银行、金店、百货、粮食、果脯、烟酒等商店也随之建立,人烟也日渐稠密。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人口逐年增多,人员成分复杂,形形色色的生活渗透,铜像台逐渐变成藏污纳垢的集散地。白天各种零售摊点成行,黄包车遍地,巫婆神汉、占卦算命、迷信活动比比皆是,摸包扒窃,敲诈勒索令人生畏,甚至公然做起人贩子生意来。夜晚,时明时暗的阴森恐怖的灯光下,抽卖大烟,卖淫嫖娼……五毒俱全。当时流传着"好座铜像台,稀奇古怪事,到处都传来"的顺口溜,这就是旧社会贵阳铜像台真实形象写照。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重建城市环境面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贵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于1952年9月6日,举行扩大会议决议:修建喷水池,扩建延安路,将铜像台拆除。经过2年的建设,到1955年10月,延安路全线竣工,道路两旁的房屋建筑业陆续完工投入使用。主要有民族商店、延安饭店、百货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日报社、省商业厅、林业厅、粮食厅、省妇联等单位。延安路全线总长750米、路宽40多米,路中间还设置绿化分隔带。这是贵阳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条水泥混凝土新型城市干道。自此,铜像台更名为喷水池,并作为新贵阳城的象征。
喷水池环岛花园经历了几次改造,但其喷泉一直还在。到了2000年,喷水池花园已经显得老旧,且和周围高大、现代的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在广泛征求民意后,贵阳市委市政府对喷水池进行了改造,重建整个环岛花园。并计划在花园中央修建展现城市风貌的雕塑作品,在众多设计方案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设计的《四方汇聚》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市民的肯定,这件作品由4块呈扇形的不锈钢构组成,主体构件上窄下宽;扇面上的38个凹槽由下至上逐渐向空中汇聚,象征着各民族团结一致、合力建设,使贵阳升腾、崛起。为了保持喷水池的特点,不锈钢主体构件的顶端开有出水口,水幕将从呈抛物线的构件顶部潺潺流下,再辅以38组水柱,构成一幅壮观的喷水景观。
2001年国庆节,《四方汇聚》落成。(这个雕塑因外型酷似清洁工人扫大街用的竹扫把,被市民戏称为"大扫把"。)
随着城市的 发展,贵阳市的机动车增加很快,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喷水池,早上7点半至晚上11点几乎都是处在交通高峰期的状态。这主要是喷水池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交通模式造成的。自从修建环岛交通以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出行车流不断增大,喷水池环岛经历了自我运转、红绿灯控制和二次红绿灯控制三个演变过程。喷水池交通仅仅靠二次红绿灯控制已无法满足当前的交通流量了。2010年,贵阳市城管局向媒体通报,为缓解喷水池节点交通压力,贵阳正式启动喷水池环岛改造工程。该工程由市城管局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工程为:对综合管线设施进行迁改,拆除周边部分人行道并拓宽为右转弯车行道,拆除喷水池环岛,四周新建4个交通渠化岛,岛内设小型喷泉,同时对绿化及路面实施整体改造。这次改造兼顾城市景观和"喷水池历史文化",改造后的喷水池将成为十字交叉口,增加车行道面积2000余平方米,新建绿化近800平方米,所有右转车辆通过专用右转弯车道实现无信号灯通行。2010年2月18日凌晨,大年初五贵阳喷水池拆除工程正式开始动工。存在多年的喷水池环岛花园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继续保持市民心里的"喷水池",设计部门在十字路口的四个交叉点修建四个小型喷泉。
1976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在亚特兰大建成第一条光纤通信实验系统,采用了西方电气公司制造的含有144根光纤的光缆。1980年,由多模光纤制成的商用光缆开始在市内局间中继线和少数长途线路上采用。单模光纤制...
大港地区是退海之地,逐渐形成如今的滨海平原。经天津文物考古和海洋研究部门的科学考证,约距今5000年左右.黄骅海侵(又称天津海侵)后,海水发生海退。随着海退的逐步推展,在天津沿海地区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
海德公园历史悠久, 1066 年以前是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一个大庄园.16世纪上半叶, 亨利八世将这里作为狩猎场的一部分.18 世纪末, 这里同市区连成一片, 被辟为公园.19 世纪以来, 伦敦市区扩展,...
世界交通标志之历史沿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层次追求也更高了。不少人群聚集地与活动景点、公共广场附近,甚至企业门面,都设置了喷水池彩灯,给夜晚观赏的人群以美的享受,然而,喷水池彩灯的节能问题也值得大家的重视。
很久很久,【故事的标准开始,宋朝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森林,土地肥沃。苗族先民来到这里,用汗水开垦出一块块的良田。由于此地有茂密的竹林,苗族同胞们就它这里取名“黑羊菁(jing)”。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贵阳建城,当时叫顺元城。顺元城北门就是黑羊菁,此时耕作在此地的苗族人民已迁移去了别处。城门外有一巨石凸露出地面1米有余,周围约4米多的巨石,通身黑中透亮,石上无附生物。雨天时石头眨白,晴天时可照见人影。人们笃信“以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古训,视黑石头为吉祥之物,就将这里取名叫黑石头。以后还在西侧修了一座土地庙,让“土地菩萨”保护黑石头和一方平安。明清时期集市就开始在这里出现并逐渐繁华起来。当时有一幅楹联道出了这里的热闹景象:“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1927年周西成主黔后,拆除北门,将大南门至六广门的马路扩建连通,改称中华路;又将东边的三民路与西边的城西路拉直,在那次扩建北门外马路施工中,土地庙在拆除之列。1929年周西成战死,为纪念他为贵州的贡献。贵州各界名流,如辛亥革命元老平刚、卢焘以及华之鸿、丁纯武、冯介丞等四十余人联名向继任贵州省主席的毛光翔申请,自愿共同出资为周西成塑立铜像,以彰其政。
1935年夏铜像建成。黑石头这一地名就让名于铜像台了。这座建筑独特,设计考究,以石为砌,工艺精湛,回廊石榭,具有石文化内涵、享誉筑城的“铜像台”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分内外两层,外层略带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细琢镂花围圈,高约1.2米,四方留有门道拾级而进。二层围栏略低,平台用方正石板铺垫,种有奇花异树供游人观赏。内层仍设置石梯,细琢方石垒砌台座,下宽上窄略显塔状,高约2米,座中镶嵌有方块墨石,刻有周西成生平简介,字迹用金粉抹填,闪闪发光。座顶为周西成站像,其容貌举止是根据其人像片放大成模型铸造而成,身高约1.7米,体型魁伟,西装革履,敞襟透现出领带,右手插入裤包作稍息姿态,双目远眺。据说全像共用去乌铜约4吨熔化铸成,鎏金镀面。由于时间关系,风雨侵蚀,铜像逐渐变黑,后来有人戏谑为“黑教头” 当时的铜像台居于东连三民东路(即今延安东路),西接四杰花园,(即今延安中路)、北靠广东街(即今中华北路)中心。后来逐渐建起了三四层的洋楼,银行、金店、百货、粮食、果脯、烟酒等商店也随之建立,人烟也日渐稠密。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人口逐年增多,人员成分复杂,形形色色的生活渗透,铜像台逐渐变成藏污纳垢的集散地。白天各种零售摊点成行,黄包车遍地,巫婆神汉、占卦算命、迷信活动比比皆是,摸包扒窃,敲诈勒索令人生畏,甚至公然做起人贩子生意来。夜晚,时明时暗的阴森恐怖的灯光下,抽卖大烟,卖淫嫖娼……五毒俱全。当时流传着“好座铜像台,稀奇古怪事,到处都传来”的顺口溜,这就是旧社会贵阳铜像台真实形象写照。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重建城市环境面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贵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于1952年9月6日,举行扩大会议决议:修建喷水池,扩建延安路,将铜像台拆除。经过2年的建设,到1955年10月,延安路全线竣工,道路两旁的房屋建筑业陆续完工投入使用。主要有民族商店、延安饭店、百货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日报社、省商业厅、林业厅、粮食厅、省妇联等单位。延安路全线总长750米、路宽40多米,路中间还设置绿化分隔带。这是贵阳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条水泥混凝土新型城市干道。自此,铜像台更名为喷水池,并作为新贵阳城的象征。
喷水池环岛花园经历了几次改造,但其喷泉一直还在。到了2000年,喷水池花园已经显得老旧,且和周围高大、现代的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在广泛征求民意后,贵阳市委市政府对喷水池进行了改造,重建整个环岛花园。并计划在花园中央修建展现城市风貌的雕塑作品,在众多设计方案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设计的《四方汇聚》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市民的肯定,这件作品由4块呈扇形的不锈钢构组成,主体构件上窄下宽;扇面上的38个凹槽由下至上逐渐向空中汇聚,象征着各民族团结一致、合力建设,使贵阳升腾、崛起。为了保持喷水池的特点,不锈钢主体构件的顶端开有出水口,水幕将从呈抛物线的构件顶部潺潺流下,再辅以38组水柱,构成一幅壮观的喷水景观。
2001年国庆节,《四方汇聚》落成。(这个雕塑因外型酷似清洁工人扫大街用的竹扫把,被市民戏称为“大扫把”。)
随着城市的 发展,贵阳市的机动车增加很快,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喷水池,早上7点半至晚上11点几乎都是处在交通高峰期的状态。这主要是喷水池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交通模式造成的。自从修建环岛交通以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出行车流不断增大,喷水池环岛经历了自我运转、红绿灯控制和二次红绿灯控制三个演变过程。喷水池交通仅仅靠二次红绿灯控制已无法满足当前的交通流量了。2010年,贵阳市城管局向媒体通报,为缓解喷水池节点交通压力,贵阳正式启动喷水池环岛改造工程。该工程由市城管局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工程为:对综合管线设施进行迁改,拆除周边部分人行道并拓宽为右转弯车行道,拆除喷水池环岛,四周新建4个交通渠化岛,岛内设小型喷泉,同时对绿化及路面实施整体改造。这次改造兼顾城市景观和“喷水池历史文化”,改造后的喷水池将成为十字交叉口,增加车行道面积2000余平方米,新建绿化近800平方米,所有右转车辆通过专用右转弯车道实现无信号灯通行。2010年2月18日凌晨,大年初五贵阳喷水池拆除工程正式开始动工。存在多年的喷水池环岛花园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继续保持市民心里的“喷水池”,设计部门在十字路口的四个交叉点修建四个小型喷泉。
喷水池商圈是贵阳形成最早的商圈之一,整个商圈以喷水池为中心,中华路、延安路等贵阳市繁华的商业街道为轴线,逐渐向周边辐射。目前,商圈内有国贸广场、南国花锦、智诚名店和龙港百盛四大运营多年的商业项目。
国贸广场 | 2002年9月28日 | 百货 |
南国花锦 | 2008年9月28日 | 购物中心 |
智诚名店 | 1996年10月20日 | 百货 |
龙港百盛 | 2007年8月1日 | 百货 |
贵阳市市中心原有一座建筑物,当地人称“喷水池”。 “喷水池”原名“铜像台”,位于贵阳市北门桥畔约15米处,因铸造有周西成一尊铜像而得名。约1933年开始筹建,历时两年半时间,于1935年夏建成。铜像台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分内外两层,外层略带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细琢镂花围圈,高约1.2米,四方留有门道拾级而进。二层围栏略低,平台用方正石板铺垫,种有奇花异树供游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