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评论与被评论: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讨论 | 作 者 | 青锋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6年07月01日 |
页 数 | 316 页 | 开 本 | 异16开 |
装 帧 | 平膜 | ISBN | 978-7-112-19333-2 |
上架日期 | 201609 | 征订号 | 28587 |
版 次 | 第一版 | 印 张 | 19.750 |
前言
致谢
虚无时代的评论策略
厚度的意义
依然蜿蜒——歌华营地体验中心与现代主义传统
体制内的变革者:OPEN,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理论与时间的碰撞
境物之间:评大舍建筑设计策略的演化
对境物之间的回应
评论的作用
海与光:南戴河海边图书馆的两面
由图书馆引发的一点联想
从胜景到静谧——对《静谧与喧嚣》以及【瞬时桃花源】的讨论
胜景几何、诗意与静谧——与青峰的讨论
灰色修补匠——评南锣鼓巷游客中心及商业综合体
【修补】是个好消息/张利
从边缘出发——《世界建筑》第300期《智利本色专辑》篇首语
关于死亡与建筑的片段沉思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收录了青锋近年来在建筑评论领域针对一些具体的当代中国建筑或是建筑师总体实践的评论,此外还有一些与建筑评论的方法以及与历史理论相互结合有关的论述。最特别的部分是邀请了部分评论文章所涉及的建筑师针对文章或是评论这一活动做出回应。从而将建筑论述变换为更平等的对话。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都是:北京银河、哈尔滨大剧院、常州武进莲花馆、三亚美丽之冠七星酒店、都江堰芙蓉花、安徽钢琴屋、天津之眼摩天轮、苏州博物馆新馆、湖州喜酒店、抚顺生命之环。1、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大剧院位...
黄津芳、叶毓山、吴为山、姜杰、田世信
《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途径》是由同济大学支文军教授历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整理而成的专著。支文军教授主持并担任《时代建筑》杂志主编多年,特别是作为一位以学术期刊为媒介的建筑评论工作者,在建筑批评理论、中国当代建筑分析、当代建筑作品解读、媒体与传播等领域持续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评论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学理和逻辑上的遴选和归类,汇编成《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方法》与《媒体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视野》两本,既能清晰地展现出作者的学术取向,又能为读者提供多维视角下的宏观表述或微观剖析建筑的多种可能性。《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方法》收录精选的46篇论文,主要选择作者以现场体验为基础的对建筑师和建筑作品等相关论题进行研究和评析的论文,分为“世界建筑作品解读”“品评中国当代建筑”“个体及群体建筑师研究”“设计机构及其作品解析”“建筑本体及现象评析”“城市游走与阅读”六个篇章。
前言
第一章 设计——近代对机器文化批判的成果
第一节 近代人文主义者对机器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拉斯金对机器生产的批判是现代设计的缘起
第三节 设计——机器文化的“补丁“
第二章 设计评论的任务与性质
第一节 设计评论及其任务
第二节 设计评论的性质
第三节 设计评论的多元化现象
第四节 设计评论的现状——批判性的淡化
第三章 设计评论的形态
第一节 设计评论的动机
第二节 设计评论的形态
第四章 设计评论中的价值规范
第一节 评论和价值规范
第二节 设计评论中的价值规范
第五章 手工艺文化及其评论
第一节 农业文化的价值观念
第二节 农业文化认识世界的方式——直觉思维
第三节 手工艺的文化特征
第四节 手工艺的创作方式
第五节 手工艺运动无力挽回“手工艺”
第六节 如何评价手工艺的价值
第六章 工业文化与现代主义设计评论
第一节 工业文化的价值观
第二节 工业文化认识和处理世界的方式——物化
第三节 适应工业文化的现代主义设计
第四节 现代主义设计的文化特征——理性主义
第五节 现代主义设计的创作原则与表现
第六节 如何评价现代主义设计的价值
第七章 后工业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评论
第一节 后工业文化和后现代主义设计
第二节 后现代哲学观和后现代主义设计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文化特征——非理性主义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创作原则与特点
第五节 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价值
第八章 设计评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 社会学与设计评论
第二节 符号学与设计评论
第三节 解释学和设计评论
……
序
期刊事业的有心人/罗小未
读《媒体与评论》《体验与评论》/郑时龄
关于建筑评论的一点儿认识/崔恺
引言
媒体·体验·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视野与途径
一、世界建筑作品解读
1.流动.无限·未来:阿塞拜疆巴库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设计解析与评价
2.城市·建筑·符号: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设计解析
3.历史街区旧建筑的时尚复兴:西班牙马德里凯撒广场文化中心
4.消融于丛林中的艺术圣殿:记巴黎盖·布郎利博物馆
5.奇妙的“容器”:解读波尔图音乐厅
6.历史对话中的空间塑造:解读墨尔本博物馆新馆
7.重塑居住场所:马里奥·博塔的独户住宅设计
8.隐喻的表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双重话语
9.重塑场所:马里奥·博塔的宗教建筑评析
10.法国弗雷斯诺国家当代艺术中心的新与旧
二、品评中国当代建筑
11.田园城市的中国当代实践:杭州良渚文化村解读
12.新乡土建筑的一次诠释:关于天台博物馆的对谈
13.A楼·B楼·C楼:同济校园新世纪建筑评述
14.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化策略:上海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解读
15.形与景的交融:上海新江湾城文化中心解读
16.时间与空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空间的演变
17.建筑师陪伴式介入乡村建设:傅山村30年乡村实践的思考
三、个体及群体建筑师研究
18.葛如亮教授的新乡土建筑
19.乡村变迁:徐甜甜的松阳实践
20.“解码”张轲:记标准营造17年
21.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建筑:上海10名(组)新锐建筑师的实践与策略
22.永恒的追求:马里奥·博塔建筑思想评析
23.追求理性: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堪培教授专访
24.诗意的建筑:马里奥·博塔的设计元素与手法述评
25.感觉的建筑:日本建筑师六角鬼丈教授设计作品评析
26.乡土与现代主义的结合:世界建筑新秀M.博塔及其作品
27.20世纪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之观察
28.承前启后,开拓进取:同济大学建筑系“新三届”学人
29.建筑师群体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以20世纪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为例
四、设计机构及其作品解析
30.世界经验的输入与中国经验的分享:国际建筑设计公司Aedas设计理念及作品解析
31.调和现代性与历史记忆:马里奥·博塔的建筑理想之境
32.文脉中的建筑艺术:澳大利亚DCM建筑事务所介绍
33.求证创新:加拿大谭秉荣建筑师事务所及其作品
34.简约之美:瑞士布克哈特建筑设计公司及其作品
五、建筑本体及现象评析
35.从《东京制造》到《一点儿北京》:当代城市记录对建筑学的批判与探索
36.剖面建筑现象及其价值
37.竹化建筑
38.石头建筑的史诗
39.同济建筑系的学术特色与风格,兼评同济校园建筑
附文 给徐千里、支文军的信/曾昭奋
40.建筑:一种文化现象
六、城市游走与阅读
41.历史的启示
42.城市的文学性阅读
43.夕照尼罗河
44.卡拉达大桥:桥上桥下
45.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46.阅读欧洲小城
附录
1.支文军发表学术论文列表
2.支文军编著图书列表
3.支文军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列表
4.支文军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列表
5.《时代建筑》选题分类列表(2000—2019)
6.《媒体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视野》目录
后记与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