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花马兜铃,别名:汉防己,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obliqua S. M. Hwang. 马兜铃科、马兜铃属草质藤本;茎有纵槽纹,疏被长柔毛或无毛。叶厚纸质,长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长12-16厘米,宽4-6.5厘米,顶端短尖或短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裂片下垂或稍内弯,边全缘,上面无毛,下面疏被长柔毛;网脉在叶上面明显,末级网脉树枝状分枝,互相不连接,但不明显;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上,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密被棕色长柔毛;裂片三角形,顶端尖,边缘向下延伸并稍翻卷,具乳头状突起。花期6月。
图片取自百度图库
中文名称 | 偏花马兜铃 | 拉丁学名 | Aristolochia obliqua S. M . Hwang |
---|---|---|---|
界 | 植物界 | 科 | Aristolochiaceae |
分布区域 | 产剑川、贡山、福贡及怒江河谷 | 植物用途 | 药用健胃行气 |
偏花马兜铃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约2200-2600米的山坡阔叶林下阴湿处 。
偏花马兜铃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药用治消化不良、 胃病气胀。
偏花马兜铃形态特征
草质藤本;茎有纵槽纹,疏被长柔毛或无毛。叶厚纸质,长圆状披针形、 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长12-16厘米,宽4-6.5厘米,顶端短尖或短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裂片下垂或稍内弯,湾缺深1-1.5厘米,边全缘,上面无毛,下面疏被长柔毛;基出脉5条,侧脉每边4-5条,网脉在叶上面明显,末级网脉树枝状分枝,互相不连接,但不明显;叶柄长3-4厘米,上面具深槽,稍被毛或无毛。花单生于叶腋,黄色;花梗纤细,长约3厘米,常于花后向下弯垂, 中部以下具小苞片;小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上面无毛,下面密被长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弯曲,稍被毛或无毛,具纵脉约10条,下部至弯曲处长约2厘米。直径6-10毫米,上部的较下部长而狭;檐部为向一侧偏斜的3裂片,裂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平展,长约6毫米,宽约4毫米,具网脉;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上,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约10毫米,6棱,密被棕色长柔毛;合蕊柱顶端3裂,裂片三角形,顶端尖,边缘向下延伸并稍翻卷,具乳头状突起。花期6月。
马兜铃的功效与作用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泄大肠 马兜铃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马兜铃的禁忌注意 虚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马兜铃别名水马香果、蛇参果、三角草、秋木香罐,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马兜铃为多年生的缠绕性草本植物。其根、茎、果实都称马兜铃,马兜铃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其茎称天仙...
俗名马兜铃,生长于海拔1 300—1 900米。产云南省马关、金平、屏边、元阳、思茅;广西(那坡县)也有。越南北部(沙巴)也产。
偏花马兜铃分布范围
产云南(贡山、剑川)。模式标本采 自贡山。
目的:通过研究,探讨能显著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含量,减轻其肾毒性的炮制方法与炮制机理。方法:采用传统的炮制工艺对关木通药材进行炮制,制得29种炮制品,连同生品共30种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各样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通过大鼠急性肾损伤试验,考察了代表性样品对动物肾功能的影响。结果:石灰水煮、石灰水蒸、甘草汁煮、黑豆汁煮、小苏打水煮及滑石粉炒6种样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均有显著降低(降低幅度30%以上),其他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降低幅度差异较大。毒理试验结果表明,与生品相比,上述6种炮制品均能显著减轻对动物肾功能的损害,减轻程度与其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似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以关木通为代表的含马兜铃酸中药可以通过适宜的炮制方法降低其马兜铃酸的含量,减轻其对动物肾功能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