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介绍,膨大剂名为氯吡苯脲,别名为KT30或者CPPU,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目前膨大剂在我国使用很广泛,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无害。
中文名称 | 膨大剂 | 外文名称 | Swelling agent |
---|---|---|---|
概况 | 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 | 俗称 | 膨果龙 |
也叫 | 膨大素 |
氯吡脲的作用机制是非全身性的(non-systemic),用葡萄、苹果与猕猴桃树进行的代谢实验显示活性成份在植物体内没有明显的转运作用发生。氯吡脲在这三种植物中的代谢途径是相似的,该途径中可能首先是苯基的3或4-位被羟基化,而后产生的酚羟基接着与糖基发生结合作用。可以认为氯吡脲代谢中的残留物是母体化合物,即氯吡脲自身。
大鼠经口实验显示,口服摄入的氯吡脲可迅速为消化道吸收,吸收后可很快被排出。48小时内,44-70%的剂量可随尿排出(尿排半衰期约14小时),13-28%的剂量可随粪便排出(粪排半衰期约16小时)。口服摄入7日后,残留在大鼠(尸)体内的氯吡脲的剂量小于2%。用放射性C-14标记的氯吡脲(100 mg/kg)试验时,7日后大鼠组织中放射性残留程度为:肝(0.2-1.2 mg equiv./kg) > 肾(0.1-0.8 mg equiv./kg) > 脂肪(0.03-0.45 mg equiv./kg)。
氯吡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与在植物内的类似。主要是对苯环的羟基化,产生酚(即羟基氯吡脲),然后再迅速地形成硫酸酯结合物,经尿排出。羟基氯吡脲则通过粪便排出。多羟基化或其他对羟基官能团的修饰(如甲基化、葡糖醛酸结合)也有发生,但比例较低。总的来说,代谢反应主要发生在苯环一侧,而很少发生在氯代吡啶环上。
氯吡苯脲是一种高活性的化合物,在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时,对植物的副作用也逐渐被发现。【副作用的说法后被证明是谣言】但是如今有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说:"膨大剂本身有害,如果使用不得当,会对植物和瓜果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此处没有出处,疑为谣言】专家研究发现:膨大剂主要作用是加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器官形成。提高花粉可孕性,增加果实数量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商品性。诱导单性结实,刺激子房膨大,防止落花落果,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含糖量等。
同时中联化工技术专家还以草莓为例,讲解如何使用三招辨别膨大剂使用是否过量:使用膨大剂和正常种植的草莓是可以区分的。一、看使用膨大剂的草莓个头超大,外形有不规则凸起、颜色青红分明。正常草莓个头如鹌鹑蛋或鸽子蛋大小,也有个别单枝草莓个头较大,颜色红艳有光泽、色泽均匀,形若圆心。膨大剂草莓能轻易掰开,且掰开后是空心。正常草莓因果肉结合紧密、水分较多而不易掰开,且掰开后为实心。二、摸膨大剂草莓泛青部分摸起来比较硬,发红的表皮摸起来有软软的感觉。而正常草莓摸着富有弹性,软硬适中。三、尝膨大剂草莓吃起来寡淡无味,而自然长大的草莓则甜中带酸,自然清香。【此处关于辨别的说法被证明毫无依据,无效】
市场上的葡萄如果个头又大又圆,但口感差,一般也是加入了"催红剂"和"膨大剂"。催红剂学名叫"乙烯利",可以让葡萄提早成熟,膨大剂可以让葡萄长得更大,在葡萄膨大剂中,氯吡脲的使用率最高。市场上的葡萄用没用这些植物激素只能通过肉眼去识别,如果葡萄颜色都是紫色的,没有青色,品尝口感差,就应该是"催红剂"惹的祸。葡萄园里如果葡萄杆很粗,很可能是用了"膨大剂"。【此段辨别方法没有确切根据,疑为臆想 】
膨大剂,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俗称"膨果龙",也叫"膨大素",化学名称叫细胞激动素,属于植物激素类化学物质。常见膨大剂有氯吡脲,英文通用名FORCHLORFENURON,英文简称CPPU(N-2-氯-4-吡啶基苯-N'-苯基脲),属苯脲类物质,主要是刺激细胞分裂素的物质,由瑞士Sandoz公司最早研发,由东京大学药学部的首藤教授等发明,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研究开发CPPU,但CPPU在促进细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时,出现了畸形果、果品贮藏期变短等问题。1980年,在日本植物调节剂研究协会批准下,以KT-30的名称,协和发酵开始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效果试验。1989年3月,协和发酵以"フルメット液剤(0.10%)"为商品名获得专利。
赤霉素+氯比脲效果不错。用量要注意。
冬枣的果实膨大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幼果膨大期(豆粒—花生米大小),二是硬核期,三是成熟前一月。冬枣栽培的优点:成熟早、产值高:可以提前20-30天上市,是露地冬枣产值的2-3倍。产量高:大棚冬枣可以人工...
干冰CO2,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