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普遍采用条石筑堤、土堤等简易措施引导排泄泥石流,在沟道两侧放置装满石块 和泥土的编织袋或竹笼,泥石流爆发时可以使泥石流汇聚在沟道内,朝预定方向运动,这就是排导槽的雏形。虽然有时流速过大越过土堤,但仍能有效降低流速,减轻泥石流灾害。一段时间后,编织袋和竹笼老化,土堤或石块散开,筑堤就失去导流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前 ,一般都根据水利学洪水规律、流量、流速和桥、涵孔径及地形条件设计,利用石块和水泥砂浆浇筑排导槽。最初为了简便,将排导槽设计成梯形和矩形断面,沟底也 有全裸露或全衬砌。其中梯形槽适用于挖方地段;而矩形槽更适合填方地段。
应用较广泛的排导槽主要有两类:一是全衬砌槽;二为软基消能型槽。
1、全衬砌槽
全衬砌槽的典型代表为V型槽。其特点是窄、深、尖,两个槽底斜面形成一个不透水的下垫面,使进入排导槽的泥石流密度保持不变,利用水动力增大水深,重组动力束流,减小阻力,加大流速,防止漫流改道;在横断面构成一个固定最低点,即泥石流最大水深或最大流速点和固体物质集中点,成为固定的动力束流和集流冲砂中心;V型槽底能架空大石块,使其腾空呈梁式点接触,加上沟心尖底部位的泥石流浆体浮托润滑作用,泥石流固体物质能更顺畅地在槽内运动;V型槽底由两斜面构成,松散固体物质在斜坡上处于不稳定状态,泥石流浆体合力指向下游沟心最低点,形成局部范围内的集流中心,呈立体束流,从而在三维空间上形成重力束流,更有效地排泄泥石流。
2、软基消能型槽
软基消能型槽即“东川槽”,其特点与全衬砌槽恰好相反。仅对排导槽两侧墙处理,完全裸露槽底,增大摩擦,并在槽底一定间隔设置贯穿型横向潜槛,利用潜槛拦截作用使泥石流在沟道中产生紊流,有助于泥石流大小颗粒间碰撞,消耗泥石流动能,调控泥石流运动速度。
“东川槽”优势在于:施工更简单、经济,仅对两侧墙加固;避免地下水顶托作用破坏槽底,减小泥石流磨蚀作用,维持地表地下水循环。“东川槽”适于下游有城镇、铁路、工厂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泥石流防治。但是,“东川槽”减缓泥石流运动速度,一定程度加剧了槽中泥石流淤积,故主要针对排导坡降较大的情况,需定期进行清淤处理;潜槛下游侧基角处强烈的冲刷淘蚀作用,使之更易倾倒垮塌;潜槛阻断了沟道上下游的生物联系,不利于沟道的生态修复。 2100433B
钢结构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钢结构得到迅 猛发展。其生产的钢材品种、规格越来越齐全,钢材质量有了很大 的提高,钢结构形式越来越新颖,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越来越发 达。如“鸟巢”、“水立方”、 CCTV新址大楼、广州新电视塔、上 海环球金融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具有代表性的钢结构建筑在世 界上达到了领先水平,表现为高、大、奇、新等特点。 早期钢结构发展钢铁用于建筑结构最早的应该是铁索桥,据历 史记载,中国最早的铁索桥是陕西汉中攀河铁索桥,建于公元前 206 年西汉时期,距今约 2200年历史。该桥经过了多次修复,于 1951年 毁坏。另外,云南神州铁索桥建于隋唐时期,于唐贞元十年 (794年) 战乱时毁坏,距今约 1200多年。英国 1779 年建造了一座铁索桥, 俄国 1824年开始建铁索桥,美国 1851年开始建铁索桥,比中国晚 2000年左右。我国现存
钻排与排钻都是和钻有关,单从字面上看就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产品,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钻排是摆放钻头进行工作的,又有21头钻排、22头钻排、11头钻排、3头钻包、多孔钻排之分。它的原理就是把钻头固定在一起从而方便进行钻孔处理,可以起到对产品批量打孔。
钻排主要用于排钻机械设备上。排钻机械应用于木工机械行业。2100433B
木排在河道中运行,常受水流冲击和障碍物碰撞。因此扎排的基本要求是编扎牢固、运行稳定,同时要求操纵灵活、阻力小、实积系数大、编扎拆卸方便及耗用索具少。对人工操纵排的编扎要求是:同一排节的原木或原条的长度和直径要尽量一致,并用木楔、索具和横木捆扎牢固;由较细的原木或原条扎成的排节放在木排前端,做为排头,便于操纵转向。大容重的木材(如阔叶材)须经干燥处理,或同针叶材或竹材等容重小的木材混合编扎;也可采用浮具。当河道狭窄、水浅弯多时,排节间的连结应具有更大的柔性,木排应具有横向可缩性。编扎由船拖运的木排时,木排尺寸必须符合航道水文条件;排身应有足够的强度;操纵性能良好,形状阻力小。
编扎方法有人力扎排和机械扎排两种,通常在水上作业场进行,也可在岸上进行。水上作业场河段的流速以0.3~0.8米/秒为宜。场内设有木材分类、扎排和编排等设施。扎排机械和索具依排型结构选用,平型排节采用平型排编扎机或装排机,以尼龙绳或竹缆做索具;木捆排节采用扎捆机,通常采用铅丝或钢丝绳捆扎,木捆宽度与高度之比越接近于 1越好;雪茄型木排是在排框里或工作漂子围成的水域内,利用浮式起重机填装原木或束捆,再由专用索具编扎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