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生。根状茎攀援,粗铁丝状,具管状中柱,被盾状而贴生的鳞片。叶远生,二列,柄短,以关节着生于短叶足上或蔓生茎上;叶片长披针形,纸质,一回羽状,羽片多数,近无柄,接近,多少斜展,以关节着生于叶轴,近镰刀形,基部不对称,上侧多少呈耳形,下侧楔形,边缘有疏圆齿或呈波状。叶脉明显,有主脉,侧脉分离,羽状,小脉二至三叉或为羽状,不直达叶边,先端有圆形小水囊。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叶的背面,成1列位于主脉与叶边之间,接近叶边,顶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一小脉;囊群盖圆肾形,以缺刻着生;孢子囊成熟期先后不同,有长柄,环带由10-13个增厚细胞组成。孢子椭圆形,有周壁,上具细颗粒状纹饰,外壁表面光滑。染色体x=41。
中文名称 | 爬树蕨 | 拉丁学名 | Arthropteris palisotii (Desv.) Alston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蕨类植物门 |
亚门 | 真蕨亚门 | 纲 | 薄囊蕨纲 |
目 | 水龙骨目 | 科 | 肾蕨科 |
属 | 爬树蕨属 | 种 | 爬树蕨 |
爬树蕨主要攀援于林中树干上或岩壁上,海拔250-600米。
爬树蕨产于台湾、海南(白沙、陵水、保亭、儋县)、广西(百色、龙津、宁明)、云南(河口、马关)。也分布于印度、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琉球、冲绳以南)、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及热带非洲,为广布于东半球的热带攀援蕨类。模式标本产地:非洲
于马达加斯加至新西兰及南美的胡安一斐南德斯群岛,北达阿拉伯、吕宋及斐济群岛,以伊里安、新喀里多尼亚及马达加斯加为其分布中心,仅有1种向北分布到越南及我国南部。
爬树蕨形态特征
根状茎细长,蔓生,攀援如藤状,可达2-3米,被鳞片,鳞片卵形,黑褐色,长尾头,边缘有睫毛,盾状贴生。叶二列互生,相距约5-10厘米;柄长1-2厘米,被鳞片,以关节着生于蔓生茎的叶足上;叶片披针形,长20-45厘米,中部宽4-8.5厘米,一回羽状,羽片约30-40对,互生,相距1-1.3厘米,近无柄,平展或略斜展,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叶轴上面有浅纵沟,下面圆形,密被棕色腺毛及小鳞片,中部羽片披针形,有时呈镰刀状,长2-4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钝圆,偶有渐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平截,常为耳形突起,通常紧靠叶轴,下侧斜楔形,边缘浅波状或有明显的钝锯齿,下部数对及顶端一片羽片较短小,下部羽片有时向下反折,略疏离。叶脉明显,侧脉自主脉斜向上,一至数回分叉,在基部上侧的为羽状,小脉不达叶边,先端有纺锤形水囊。叶纸质,干后褐色或褐绿色,两面近光滑,仅主脉及小脉上略有棕色短节状毛疏生。孢子囊群圆形,直径约1毫米,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离叶边不远或有时达向主脉1/3处;囊群盖圆肾形,红棕色,无毛,宿存或早落。
可以,但是不方便
不是,乔木
一般放置在室内明亮散射光处培养,不能受强光直射,但也不能放在阴暗处培养。生长适温为15~25℃,冬季在10℃以上能安全越冬。 虽然耐旱,但仍需充足的水分,且不宜过湿或过干,要保持盆土经常湿润。夏季每天...
铁线蕨分布广泛,容易培养,是观察蕨类生活史的好材料。将经过低温处理(4℃)的铁线蕨成熟孢子接种到培养基上,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45 d左右,孢子萌发后长成配子体,培养60 d左右,颈卵器内的受精卵萌发长出幼孢子体。将铁线蕨孢子接种到花盆内的土壤上,在室内培养2~3个月长成配子体,培养4~5个月长出幼孢子体。将培养基上的幼孢子体移栽到花盆土壤中可在室内长期培养,四季常青,孢子囊陆续分化、成熟。
爬树蕨
爬树蕨属
根状茎攀援,粗铁丝状,具管状中柱,被盾状而贴生的鳞片。叶远生,二列,柄短,以关节着生于短叶足上或蔓生茎上;叶片长披针形,纸质,一回羽状,羽片多数,近无柄,接近,多少斜展,以关节着生于叶轴,近镰刀形,基部不对称,上侧多少呈耳形,下侧楔形,边缘有疏圆齿或呈波状。叶脉明显,有主脉,侧脉分离,羽状,小脉二至三叉或为羽状,不直达叶边,先端有圆形小水囊。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叶的背面,成1列位于主脉与叶边之间,接近叶边,顶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一小脉;囊群盖圆肾形,以缺刻着生;孢子囊成熟期先后不同,有长柄,环带由10-13个增厚细胞组成。孢子椭圆形,有周壁,上具细颗粒状纹饰,外壁表面光滑。染色体x=41。
爬树蕨属参考文献
中国植物志:06(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