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派生质粒 | 外文名 | The derived plasmid |
---|---|---|---|
定 义 | 相关质粒的衍生质粒 | 特 点 | 具有更强表达能力等 |
举 例 | pSV2及其派生的质粒载体等 | 本 质 | 质粒载体 |
在发展出了上述这些以SV40启动子为基础的表达载体之后,科学工作者又发现在某些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劳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RSV)启动子比SV40的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RSV是一种单链RNA反转录病毒,它是经由双链DNA形式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RSV的启动子便是位于此种原病毒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中。现已分离到含有RSV启动子的长度为524bp的DNA片段。用此片段取代pSV2质粒载体中的Pvu Ⅱ—Hind Ⅲ(SV40启动子)区段,便构成了哺乳动物细胞的另一类表达质粒,即pRSV质粒载体系列,包括pRSV—gpt及pRSV—neo等(图2)。可能是由于在强启动子作用之下,这类质粒载体上的选择标记基因获得了更加有效的表达。因此应用此类质粒载体,显然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DNA转染效率 。
质粒DNA是微生物细胞中分子量比染色体DNA小得多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个别除外,如酵母自杀质粒是RNA),是一种存在于染色体外的能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质粒通常带有与细胞的主要代谢活动无关的一些基因,例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产生细菌素的基因、糖类分解代谢的基因和诱发肿瘤的基因等等。由于质粒的存在,宿主细胞往往被赋予新的表型,当把一个含抗药性基因的质粒转入细胞之后.原来无抗药能力的细菌则表现出抗药新表型。
质粒的生物学性质:
(1)质粒的复制具备复制起点(原点)是DNA分子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复制控制类型的不同,质粒分为严紧型质粒与松弛型质粒,前者受宿主细胞复制作用的严格控制,因此,每个细胞中只含有一至几个拷贝;而后者则受宿主细胞的控制不严,它们在每个细胞中的数目可达10—500个拷贝,当用氯霉素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时,质粒拷贝数可扩增至数千个。现在使用的质粒载体绝大多数都是松弛型质粒。
(2)质粒不相容性质粒不相容性(incompatibility)指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条件下,两种亲源关系密切的质粒不能共存于同一宿主细胞中的现象。原因是它们的复制子相同,所用的复制系统也相同,故在复制和分配到子细胞的过程中互相竞争。细菌生长几个世代后,量少的质粒就完全消失。至今已发现30个以上的不相容组,只有属于不同不相容组中的质粒才能共同存在于同一个宿主细胞中 。
(3)选择标记 当质粒DNA转化宿主细胞时,只有极少部分宿主细胞接受了DNA,所以需要利用质粒编码的选择标己将转化成功的宿主细胞(阳性克隆)从大量的宿主细胞巾筛选出来。
质粒最常用的选择标记是抗生素抗性基因,这些抗性主要包括氨苄西林(Amp或Ap)、四环素(Tet)、氯霉素(Cm)、卡那霉素(Kan或Km)和新霉素(Neo)等,例如,对氨苄西林有抗性的质粒,一般写作Ampt;而对该药敏感的质粒则写作Amps。
含有氨苄西林抗性质粒的细菌之所以对氨苄西林产生抗性是由于氨苄西林抗性基因的编码产物是β一内酰胺酶,该酶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可将细菌周围的氨苄西林降解,从而使细菌生存下来、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抗性基因必须完整,才能表达出有活性的酶去破坏抗生素而使宿主菌表现出抗药性,如果把抗性基因切断、分开或改变,如在其中插入一段外源基因,则抗性基因便无法表达出有功能的酶而使抗生素失活,这种现象就叫做插入失活。利用插入失活可使细菌由耐药变为敏感的特点,可以对质粒是否插入了外源基因进行快速筛选 。
大肠杆菌的Eco—gpt基因已经被克隆出来,并插入到各种不同的载体上,例如SV40晚期取代载体pSV2,构成新的重组质粒载体pSV2一gpt,使其置于SV40启动子的控制之下进行表达,因此有些作者也叫这种质粒载体为表达载体(图1)。猿猴细胞在感染上了这种质粒载体之后,便获得了表达Eco—gpt基因的能力,而且依据其对次黄嘌呤抑制作用的不敏感性和电泳迁移率的差别,就可以把这种外源的Eco—gpt表达产物,同内源的哺乳动物之HGPRT区别开来。
pSV2是在DNA肿瘤病毒SV40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质粒载体家族。它是由从SV40早期转录单位派生出来的一种表达盒(expression cassette),插入在pBR322质粒DNA上重组形成的。这个表达盒共有三个组件。第一个组件是Pvu Ⅱ—Hind Ⅲ区段,它含有SV40早期转录启动子及转录起始位点,但没有转译起始密码子ATG。这个组件的功能是启动插入在它的下游的外源基因进行转录;第二个组件是含有66bp长的小t蛋白质间隔子的DNA区段,其作用在于为异源的转录本提供一种剪辑给体及受体的位点;第三个组件是含有转录终止区及多聚腺苷酸化位点的DNA区段,起到终止转录反应和poly(A)加尾的功效。
pSV2质粒载体中另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pBR322质粒的DNA序列,包括一个原核的复制起点,和一个氨苄青霉素抗性(Ampt)选择标记。
外源的选择标记基因Eco—gpt,以及neo和dhfr,以保持正确读码结构的Hind Ⅲ—Bgl Ⅱ片段形式,定向插入到pSV2质粒载体的Hind Ⅲ和MboI克隆位点上(Bgl Ⅱ和MboI为同尾酶),由此便产生出pSV2一gpt、pSV2一neo和pSV2一dhfr三种不同的质粒载体,其中大T间隔子序列被破坏掉了(图1)。这些质粒载体在哺乳动物基因工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为克隆的异源基因提供了便利的检测、选择及表达的手段 。
对安装来说,派生费属于脚手架搭拆费、高层建筑增加费等等,派生费在计价定额时候可以计算。安装在计算给排水管道安装、消防管道安装、暖通安装等等都要计算脚手架。
工程中的派生费是什么费?派生费的定义是什么?派生费怎么计算?
指在预算中保留一部分有可能要另外增加的费用。 如钢筋现在是1000元一吨,但是如果工程在建时突然涨到1500元一吨,这就是预算不能控制的部分。所以要留出派生费来填补,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是在作预算也...
脚手架措施费属于派生费的一种
收益法是收益还原法的简称,这种估价方法以效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为理论依据,是房地产估价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有收益性的房地产价格评估。其计算原理是运用适当
但目前技术上存在瓶颈:现有暗物质探测器仍然最善于择捡出正常物质的粒子,而要检测暗物质粒子则困难许多。暗物质粒子全称微相互作用有质量粒子(WIMP),对于构成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来说是重粒子,具有强引力效应,它们对正常物质几乎毫无影响,可以轻松穿过像地球这样直径大的物体,上亿个暗物质粒子穿越地心时只有一个暗物质粒子与地球上的物质发生反应。这导致自65年前暗物质的概念产生起,就无法直接得到,只能依靠其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被感受到。
物理学家曾在欧洲和美国的地下很深的地方埋藏了精尖装备,一方面用以屏蔽宇宙射线,另一方面为了探测到暗物质粒子与正常粒子之间稀有的碰撞,结果却是无能为力。因此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家曾指出,所有的传统暗物质探测方法都是徒劳的。
新型探测器由乔斯林·门罗与其团队研制完成,需利用暗物质粒子碰撞所产生的微弱短暂闪光。这种闪光发生的概率很小,而正常粒子之间碰撞的次数却是它的千亿亿倍,以往的探测器就是无法排除这些常规碰撞。新技术则体现在高效的屏蔽材料以及精准的识别力,其可识别出样本中携带的所有已知正常物质的粒子,进而鉴定出其余非常规的暗物质粒子。实际上其由两部分构成,同时启动,中子探测器一旦发现任何信号,暗物质探测器就会将其确实的排除。
该探测器现已被送往美国能源部下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校正敏度后将送往地下实验室投入使用。研究人员表示,暗物质研究是宇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一直给人以虚幻之感,但这并不因为暗物质的不确定性,而是缘于人类对它的不了解。虽然新的探测器尚未被科学界所公认,但它定会带给人们一个惊奇的结果。
对建筑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体而言是属于一种派生需求。所谓派生需求是指对一种产品的需求导致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例如,市场上对于小汽车的需求量的增加,会使原有汽车生产企业扩大其产量,并且会有更多的新的汽车生产企业的产生,这样会导致对汽车生产厂房的需求量的增加。在这个例子中,小汽车是最终产品,而生产小汽车的生产厂房属于中间产品。生产厂房的需求量实际上是从它们所生产的小汽车的需求量中派生出来的。最终产品的需求量决定了中间产品的需求量。建筑产品派生需求的概念,对于如何预测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建筑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影响,对于企业如何估计和预测建筑产品的需求量,从而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暗物质是天文学家观测宇宙时发现的一种“暗”的物质。所谓“暗”的物质是指没有观测到这种物质任何的电磁辐射。我们知道,天文学家观测宇宙所通过的媒介是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如图1所示,根据波长的不同,电磁波从波长最长的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到波长比较短的紫外线、X射线和能量最高的γ射线。现代的天文观测仪器发展迅速,在各个波段都有非常强有力的观测仪器,然而,所有这些强大的天文仪器都没有观测到暗物质所发射的电磁辐射,故而被称作暗物质。
图1.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辐射
那么暗物质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我们可以从太阳系中海王星的发现历史得到很多启发,从而更好理解暗物质的发现。自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来,天文学家成功地解释了大部分行星的运行轨道,如图2所示。然而,对天王星运行轨迹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它的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的预言有着明显的差异。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和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猜测太阳系中应该还存在一颗当时还没有发现的行星,这颗行星的引力使得天王星的运动偏离了原来预期的轨道。根据他们的预言,伽勒在1846年发现了这颗行星,即海王星。这个故事就非常像今天的暗物质,虽然我们没有观测到暗物质的任何电磁辐射,但我们却观测到了暗物质的引力对于其他可见物质运动的影响,这就是天文学家推断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理由。
图2.太阳系的行星结构
首先以太阳的运行为例。如图3所示,太阳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是2.8万光年,而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3亿年。我们知道,要把太阳固定在这样的圆周运动的轨道上所需向心力和物质提供的引力相等。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到,产生这样的向心力需要太阳轨道内包含大约1011MSun(太阳质量)的物质,而可以观测到的恒星和气体的质量只有大约几倍的109MSun。显然,还有更多的不可见的物质贡献了更强的引力,这个推断和当初推断天王星之外还存在着海王星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不存在暗物质,那么向心吸引力就要弱很多,太阳的旋转速度也要相应小很多。
图3.太阳绕银河系运动的参数
图4.M33的旋转曲线
图4所示是一个称作M33的星系中恒星绕星系中心旋转的速度随着到星系中心距离的分布,上边的曲线是观测到的速度,而下边的曲线是根据观测的可见物质预计的速度分布。我们看到,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实际测量的结果要远大于计算结果,这表明还有不可见的物质增大了引力,这是天文学家推测暗物质存在最直接的观测证据。根据不同距离处旋转速度的大小可以推算暗物质的分布,因而我们可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银河系中的物质分布图。从图5可见,我们银河系的恒星大部分分布在一个很小的盘状结构中,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银盘。在银盘外边包围着巨大的暗物质构成的球状的结构,称作暗物质“晕”。
图5.银河系的物质分布:普通恒星分布在盘状结构上,而暗物质则形成一个巨大的几乎球对称的晕状结构,称作暗物质晕。
以上所介绍的是通过星系中恒星的旋转速度判断暗物质的存在,是暗物质存在最直接的观测证据。其他天文观测还有许许多多,无不证实了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比如星系团中热气体的分布、星系团所造成的引力透镜效应、宇宙中微波背景的观测等均在更大的尺度上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今天,天文学家建立了一个“标准宇宙学模型”,这个模型中宇宙由68%的暗能量、27%的暗物质和5%的普通物质组成,可以成功解释几乎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宇宙学观测现象,可以说是当前人类对宇宙的最新认识。
尽管大量的天文观测已经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但是,与发现海王星的过程不同的是,经过多年的各种努力尝试后我们仍然没有直接观测到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一般认为暗物质应该是由一种全新的粒子构成,它不同于我们已经了解的任何一种组成我们周围物质的粒子,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它是稳定的、不带电的、运动速度很慢的粒子。然而,其具体的性质如何,比如其质量大小,其相互作用的性质等都无法确定。
物理学家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暗物质模型来解释暗物质的现象,然而,由于没有暗物质观测的直接数据,因而,不同的暗物质模型中暗物质粒子的性质相差非常大。在这许许多多的暗物质模型中,有一种被称为是“弱作用重粒子”的暗物质模型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这类模型的出发点是解释“暗物质在宇宙中如何产生”这个问题,这一模型认为暗物质应该和普通物质一样是在宇宙的极早期由高温高密的物质状态中产生出来的,这就和普通物质的产生是相同的过程。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研究发现当暗物质质量和相互作用强度和我们已经了解的弱作用类似,那么其在宇宙中所产生的密度就和今天我们观测到的密度相一致。由于这类模型能够解释我们观测到的暗物质在宇宙中的丰度,因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目前大部分暗物质探测实验所要寻找的对象就是这种“弱作用重粒子”的暗物质。
当前探测暗物质主要包括三类实验方案,如图6所示。要探测暗物质粒子就需要探测到暗物质粒子和普通粒子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对探测信号的分析才能了解图6中“未知相互作用”是什么样的。这种相互作用体现在三个方向上,从下向上,就是通过把普通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对撞产生出暗物质粒子,这就是对撞机探测,比如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进行的暗物质寻找就是这种探测方式。横向的方向表示一个暗物质粒子和普通粒子发生弹性散射,通过探测这种散射产生的信号寻找暗物质被称为暗物质的直接探测。从上向下的方向代表着两个暗物质粒子碰撞并湮灭而产生一对普通粒子,通过寻找这样的湮灭产物寻找暗物质粒子被称为暗物质的间接探测。
图6.暗物质的三种探测方式
暗物质的直接探测就是寻找当暗物质粒子打到探测器后所留下来的信号,通常这个信号非常的微弱,而宇宙线的噪声信号要远大于暗物质的散射信号。因而,为了探测到这样微弱的信号,需要把探测器放在很深的地下实验室以把宇宙线噪声屏蔽掉。图7显示的是世界上地下实验室的分布以及每个实验室中所开展的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我国的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于2010年建成,是目前最深的因而也是宇宙线噪声最小的地下实验室,非常适于暗物质探测实验的开展,目前有两个直接探测实验正在锦屏地下实验室进行。不过,尽管直接探测实验已经开展了大约30年的时间,实验灵敏度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发现令人信服的暗物质散射的信号。
图7.世界上的地下实验室分布和相应实验室开展的直接探测实验
图8.暗物质间接探测示意图
暗物质的间接探测的原理如图8所示,即两个暗物质粒子碰撞后会发生“湮灭”而变成我们熟悉的夸克、轻子等粒子。这些不稳定的粒子会迅速衰变而成为稳定粒子,如正负电子、正反质子、中微子、光子等。间接探测即是通过寻找宇宙线中的这些信号来寻找暗物质。间接探测实验通常在地面和空间进行,地面的实验适合探测暗物质湮灭所产生的γ射线信号和中微子信号,但带电粒子会和大气很快发生反应,所以地面实验不是特别适合探测带电粒子信号。通常为了得到更加干净的暗物质湮灭信号,需要在空间开展实验,包括卫星实验和在空间站开展的实验。目前正在进行的空间实验有如下几个。Fermi卫星是美国发射的γ射线探测卫星,用来寻找暗物质湮灭所产生的γ射线信号。Fermi卫星2008年发射,至今已经运行了近10年,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然而,它却没有发现暗物质湮灭的信号,因而,给暗物质性质设置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另外两个实验PAMELA卫星实验和AMS-02国际空间站实验(图9)都带有磁场,因而能够测量带电粒子的电荷。它们主要是测量宇宙线中的反粒子,如正电子、反质子等,以寻找暗物质信号。最后一个是我国在2015年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它主要是通过探测暗物质湮灭所产生的电子来寻找暗物质信号。
图9.几个空间的暗物质探测实验:AMS-02空间站实验、Fermi卫星、“悟空”卫星
近年来在暗物质探测方面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发现了宇宙线中存在正电子超出。PAMELA卫星在2008年发现宇宙线中正电子比通常宇宙线物理所预期的流量高出了许多,这多出来的正电子让科学家非常兴奋,认为有可能就是人们长期梦寐以求的暗物质信号。研究表明,暗物质湮灭的确可以完美解释这些多出来的正电子。但不幸的是,暗物质却不是唯一的解释。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存在一种称为脉冲星的天体,它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这种天体可以加速产生高能量的正负电子对并辐射到银河系空间,这类信号如果传播到地球上,就可以解释实验所观测到的多余正电子信号。AMS-02是由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所领导,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大型实验装置。它更加精确地测量了宇宙线中正负电子的能谱,不但证实了PAMELA的观测,还在更大的能量范围和更高的精度上扩展了这一结论。但是,即使是AMS-02的结果也无法确认正电子的来源到底是暗物质还是脉冲星。图10中不同的曲线代表了不同来源的正电子,我们发现这些曲线都能够解释图中的AMS-02的数据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大的探测器才可能完成。此外,AMS-02最近发表了反质子的测量结果,这个测量结果似乎在最高能量的地方和宇宙线的理论预期不符,即需要额外的反质子来源。如果这一结果将来被证实,这极有可能是暗物质湮灭的信号。但目前的实验数据仍然不足以确认这一结果。
图10.AMS-02观测的宇宙线中正电子所占比例(点)和不同的理论模型解释(图中的实线)
我国的“悟空”卫星就是希望能够在更高的能量范围内测量宇宙线电子的能谱(由于“悟空”探测器不带磁场,因而无法区分正负电荷,它测量的实际是电子和正电子加起来的能谱,我们统称为电子能谱),从而可以帮助研究宇宙线超出的正电子的来源。“悟空”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在2017年底发表(图11),这个结果是第一次通过空间直接探测,把宇宙线电子的能量测量到4.6TeV,并发现了能谱的“拐折”的结构,但是,这些还是不足以确认是否存在暗物质。寻找暗物质可能需要在更高能量及更高精度上进行研究。我国空间站的未来宇宙线实验HERD将可能在这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为暗物质寻找提供更多的线索。
图11.“悟空”的观测结果---高能电子能谱
总之,暗物质问题是当前基础物理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科学家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这些探寻暗物质的工作,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获得了多方面的科研成果,却仍然没有找到确定的暗物质信号,暗物质之谜将继续存在并依然困扰着人们。可喜的是,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在不同暗物质探测方向上都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现代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