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竹形态特征
地下茎为单轴型。主干高11-13米,粗8-11厘米,茎环平,箨坏突起,节间(不分枝的)为圆筒形,长30-40厘米,节下生有细毛和蜡粉。箨鞘厚革质,背面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和斑点; 箨叶窄长形,基部向上凹入;在每小枝着生2-8片叶,叶片窄披针形,宽5-14厘米,次脉3-5对,小横脉显著。花枝单生,不具叶,小穗丛生如穗状花序,长5-10厘米,外被有覆瓦状的佛焰苞;小穗含二朵花,一朵可发育成熟,一朵退化。秆散生,高大,圆筒形,秆中空,有许多节,节间有环。叶披
针形,叶鞘上部略被细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地山区酸性土上。秆组织致密,坚韧,富有弹性,是制造家具、纸张、竹器、脚手架等的材料。嫩芽通称"笋",味鲜美,供食用。
适生于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背风山间谷地。在排水不良之粘土、表土浅薄或多石砾之地,生长不良。
分布自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省,黄河流域也有多处栽培。1737年引入日本栽培,后又引至欧美各国。
树竿高2— 5米,直径4-10厘米,幼时无毛,微被,绿色,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猪皮状小凹穴或白色晶体状小点;中部节间长20--4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于不分枝...
竿劲直,高5-12米,粗2-5厘米,幼时被,无毛,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中部节间长15-30厘米,基部或有时中部的数节间极缩短,缢缩或肿胀,或其节交互倾斜,中、下部正常节间的上端也常明显膨大,竿壁厚...
竿高5-12米,直立,直径2-6厘米,幼竿深绿色,无毛,被,尤以在下方更为显著,老竿无毛,有纵脉;节间在分枝一侧扁平而有沟槽,节间长30-40厘米,最长可达80厘米;箨环木栓质隆起,起初具紫褐色刚毛;...
造林五到十年后,就可年年砍伐利用。毛竹从出笋到成竹只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当年即可砍作造纸原料。2经营好的竹林,除竹笋等竹副产品外,每亩可年产竹材1500-2000公斤。
南竹栽培技术
造林地的选择: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都可以营造毛竹林。
整地:熟地植竹只需在栽植点上掘挖栽植
栽竹密度:毛竹造林密度应根据母竹来源,交通难易,搬运距离,劳力条件及要求成林快慢年限等情况决定。
栽竹季节:植竹宜选择阴天或降雨前后进行,可减少蒸发。大雨天或者有风的晴天均不宜植竹。
造林方法:移竹、移鞭、切竿移兜、鞭根诱导和实生苗造林等方法,其中以移竹方法在生产上应用为主。
影响竹林产量的主要害虫,以笋期的竹笋泉蝇和竹笋夜蛾为防治的重点。材用竹林出笋前后,在林中喷洒25%二二三乳剂200倍液2~3次,杀虫保笋,提高笋成竹率。笋材两用林在入冬前,全面深垦竹园,破坏害虫越冬环境,消灭害虫的蛹和卵。
首先,结合复合锚杆的特殊性,对复合锚杆的锚固机制进行简要分析,获取其界面剪应力与轴向应力分布理论解;其次,在充分认识研究区概况、崖体破坏形式及复合锚杆锚固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交河故城崖体锚固工程,对其施工工艺进行系统地总结优化,分别从布孔定位、钻进成孔、上锚杆、安设锚杆、注浆、安设锚具、锚孔封堵、表面作旧、锚杆养护等多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土遗址高陡边坡复合锚杆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对类似的锚固工程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胶南竹形态特征
竿高4-5米,直径1-2厘米,幼竹绿色,被薄白粉并具脱落性白色细柔毛,后变无毛,具纵肋;节间长40厘米,互相屈曲,分枝一侧扁平乃至呈半圆形,节下方有白粉环;箨环木栓质,初被细绒毛与刚毛;竿环隆起而具脊;节内长3毫米。箨鞘脱落性,革质,较短于节间,背面初呈绿色,被较厚白粉,不久粉脱落,即光滑无毛,具纵肋,边缘生白色纤毛,基部边缘密生有棕色长茸毛;箨耳发达;淡紫色,呈牛角状起立或镰刀状,直立或上举,长3-4毫米,宽1毫米许,左右不均齐;箨耳表面有短糙毛,近竿梢的箨耳微弱,边缘生有四射的繸毛,繸毛基部还有短糙毛;箨舌拱形,高2毫米,全缘,先端有细纤毛;箨片绿色,狭三角形至披针形,直立或外翻,无毛,边缘光滑无毛,基部向内收窄,先端渐尖。竿每节通常分3 枝,开展或斜举,彼此粗细近相等,次级分枝1-3枚。末级小枝具5-6叶;叶鞘长40-45毫米,黄绿色,纵肋甚为隆起,并具小横脉,背面无毛,边缘生棕色纤毛;叶耳通常不发达,或偶见较为发达者,卵状至镰刀状,边缘有粗繸毛少许;叶舌截平或卵状隆起,高1-2毫米,被绒毛,边缘平滑或具粗毛;叶片形态多变化,通常为披针形至阔披针形,长9-18厘米,宽11-23毫米,先端渐尖,延伸成锐尖头,基部钝圆,两边具小锯齿,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具白色细毛,次脉5或6对,小横脉明显;叶柄长2-3毫米,无毛或下表面被细柔毛(一年生植株的新叶特大,长25厘米,宽达45毫米,基部钝圆,先端急尖,呈椭圆形,次脉9对)。花枝未见。笋期5-6月。
与原变种主要区别为: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5-9厘米,宽7-18毫米;第一颖顶端的芒长7-10毫米,第二颖的芒长为第一颖芒的1/3-1/2,第一外稃具长约1毫米的短芒。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0(1)卷)
笋苦不堪食用,竹材易割裂,可供篾用,据说其竹黄可充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