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泥质巷道锚固结构弱化失效致灾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李桂臣 | 依托单位 | 中国矿业大学 |
泥质围岩巷道采用锚杆支护时常发生锚固失效、支护结构失稳、甚至垮冒致灾事故,是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热点和棘手难题之一。课题首先以典型工程条件为背景结合现场测试或样本采集分析锚固系统失稳特征并进行分类。进而围绕围岩、锚固剂和金属杆体三种介质以及两个界面建立“三介质-两界面”锚固体结构力学模型,分析研究锚固点失效、锚固结构弱化、锚固系统失稳破坏的渐进致灾机理。采用自适应多场耦合三轴试验仪测试不同水质(酸碱度、矿化度)对锚固体性能弱化作用,分析比较不同温度和作用时长导致锚固系统失稳动态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揭示影响锚固体泥质围岩中分子运移位态变化、界面裂隙结构发育、锚固剂蠕变等微观结构损伤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优选适用于泥质巷道高性能锚固剂,开展现场锚固技术应用研究,为消除或遏制泥质巷道锚固系统失稳垮冒致灾提供理论依据。 2100433B
批准号 |
51574224 |
项目名称 |
泥质巷道锚固结构弱化失效致灾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404 |
项目负责人 |
李桂臣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中国矿业大学 |
研究期限 |
2016-01-01 至 2019-12-31 |
支持经费 |
63(万元) |
活性污泥膨胀原因:丝状菌污泥膨胀的诱因 :当菌胶团和丝状菌所构成的微生物环境平衡状态被打破时,丝状菌和菌胶团由原有的共生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若丝状菌更能适应环境改变,则会引起丝状菌的大量繁殖,进而引发...
企业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管理手段,分析了当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应措施,明确了责任成本管理的目的和作用 关键词:责任成本,绩效管理,投入产出比 责任成本管理是现...
根据动态控制原理的要求,将总工期进行分解,确定施工关键节点的控制时间,确定关键线路,制定各自项的进度计划,形成施工进度控制的目标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进度计划,采用组织、经济、技术、合同手段,保...
地下洞室锚固结构的力学特性与锚固机理研究——将岩体、金属锚杆、砂浆胶结材料看作一种锚固岩体复合增强材料,通过能量等效的原理,建立岩体复合增强材料的层状模型,定量分析和研究锚固岩体的等效力学性质。在此基础上,针对地下洞室的扇形锚固结构,认为随着...
针对郑州矿区煤层赋存条件,从煤层结构、覆岩序列和支护特性3个方面阐述了滑动构造区厚煤层巷道的变形破坏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力学模型,研究了构造厚煤层中锚固结构形成的力学条件.并根据超化煤矿22031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通过实测端锚锚杆的锚固长度,在确定顶、帮锚固结构厚度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形成顶、帮锚固结构所需施加的锚杆预紧力分别为45.7 kN和44.0 kN.观测数据表明,回采巷道服务期间顶底板移近量约330 mm,两帮移近量约270 mm,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煤矿开采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且锚网索锚固已成为主导的控制方式。然而,由于对锚固机理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带来锚固系统子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不足,导致子系统功能得不到强化;另一方面造成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不足,导致锚固系统没有产生应有的协同效应,从而带来整体锚固效能不足。 本项目以煤矿巷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将协同学原理应用于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首先,通过分析巷道围岩位移与锚固系统控制变量和状态参量的相互关系,提出以位移作为锚固系统的序参量,以此建立锚固系统的力学模型。其次,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多种方法,多层面、多角度研究锚固系统协同作用和协同效应。提出协同增量、协同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别作为协同作用、协同效应程度的评价指标。建立预紧力协同、结构协同、变形协同、锚固时机协同等协同锚固机制,获得不同作用机制的实现方式。建立包括高预紧力技术、高锚固技术、锚固岩体高强度技术等协同锚固技术体系,实现协同锚固机理与技术应用一体化研究。 研究表明,锚杆(索)预紧力、布置密度、杆体长度、钻装角度等锚固变量之间存在协同关系,且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锚固变量参数来进行满足,促使锚固系统产生协同作用和协同效应,从而带来系统功能在宏观整体上大于各子系统功能之简单总和,即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锚固设计使巷道变形、围岩应力分布、锚杆(索)受力等更加均匀协调,有效提高锚固岩体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从而显著地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通过现场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和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使项目研究更加具有实际价值和深远意义。 2100433B
高强预应力锚杆支护已成为我国煤矿的主要巷道支护形式,但由于采动应力的强烈作用,巷道锚固环境急剧恶化,锚固作用迅速衰减甚至失效,导致顶板事故或巷道强烈收敛变形。通过现场实测、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动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锚固系统的物理效应、力学效应和结构效应,动态实时监测锚固工作状态和巷道围岩表面及岩体内部的精细位移监测,揭示外无效加固体诱导采动巷道大变形的机理;揭示出预应力加长锚固方式的锚固作用衰减呈现出二次或多次波动的更复杂规律,非传统全长锚固方式或端锚形式的增阻、恒阻、衰减的简单曲线规律;适时注浆技术可改善围岩完整性,增加锚杆的粘结长度,达到恢复锚固力的作用。为强采动作用下的巷道预应力锚杆支护和顶板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保障和技术支持。
针对目前锚杆(索)锚固缺乏系统协同性考虑,导致巷道锚固失效、浪费或锚固不足等问题,本课题以煤矿巷道锚固系统为研究对象,将锚杆(索)、围岩、粘结材料等作为子系统,基于协同原理,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通过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及演化规律、系统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序参量的基本特性及选定方法、序参量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序参量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演化规律、序参量与子系统控制变量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等内容,从而获得煤矿巷道协同锚固作用机理,形成协同锚固技术并应用于工程实践。本课题既深化协同原理在煤矿巷道稳定性控制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巷道锚固理论及技术水平的发展,又可以为其它工程岩体稳定性控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