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农业水利建设 | 类 别 | 论文 |
---|
发展
水利建设是人类最早控制自然力的主要措施之一。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如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出现了人工灌溉的农业。约建于公元前200多年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工程,就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在古代农业向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农业水利建设日益发展和趋于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农业水利建设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水利建设和管理日益机械化、电气化,并较早地应用了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并从单纯的工程建设发展到与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相结合,从单纯的排灌水利建设发展到对水资源以及土壤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在中国,农业水利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①降水量和径流量在地区分布上、季节上与年际之间都极不平衡,水旱灾害一直是主要的自然灾害,对于农业威胁很大。②水资源总量丰富,河川年径流量约2.6万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概算每年约700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6.77亿千瓦。但开发利用水平很低,加上人口众多、水资源相对量少,使工农业之间、农业内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建设,不断提高其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业水利建设一直受到重视。全国的灌溉面积从 1952年的 1995.9万公顷增加到1985年的4403.6万公顷,其中机电灌溉面积从31.7万公顷增加到2462.9万公顷。同期,农村小型水电站从98个增至55754个,发电能力从0.8万千瓦上升为380.2万千瓦。此外,在排水、防洪、治涝、治碱等方面,也都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中国农业单产、总产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8年以来,中国在水利建设上采取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其基本要求是:①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逐步实现农业水利化和提高农业水利技术现代化程度;②把农业水利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③讲求水利建设的质量和经济实效,坚持先配套后新建,坚持勘察、设计、施工的科学性和科学程序;④加强水利设施的经营管理,采用各种节水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大力提高现有工程的经济效益;⑤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在缺乏水源的地方搞旱作农业;⑥重视对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把灌溉、防洪、排水、调水、治土、发电、航运、养鱼等结合起来;⑦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选择好重点建设项目,兼顾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以及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利益;⑧水利建设以小型、农民自办为主,推广农户承包小流域治理的经验,由国家继续承担大型项目的兴建与管理;⑨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水源保护工作;⑩加快培养农业水利建设的技术人材与管理人材,等等。 2100433B
农业水利建设指在农业中兴建水利工程设施并对水资源在农业上的利用进行科学管理。
就业方向: 1、公务员系列,各行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省水利厅、市县水利(水务)局); 2、事业编制:各级科研机构、大江大河流域管理机构、各类水利大中型工程管理单位、各级水利水电设计院; ...
包括。本人就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系农田水利工程毕业,后农田水利工程改名为农业水利工程。
填志愿是高考头等大事,看着五花八门的专业名称,是不是觉得比考试还犯难?本文高考知识网小编本文专门为你介绍关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些知识,包含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未来前景怎么样,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未来就业机会...
中央2011年1月29日首次将一号文件锁定“水利”建设,并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高到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进而保“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2011年1月29日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山区水利建设与农业发展带来了“福音”,但在政策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四大问题不容忽视:
不能忽视大环境改善近二三十年中,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植被、环境破坏,气候逐步变暖,山区降雨量明显减少,大河变小河、小河变水沟,昔日的许多水沟现在已经干涸。在水量变小同时,受河道挖沙,矿山开发,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垃圾排放,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等因素影响,水质也在明显恶化。过去清澈的河水,现在大部分已不能直接饮用,有的甚至不能洗衣、不能灌溉农田。因此,抓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忽视大环境建设,要将致力水量稳定增加、水质稳步改善纳入统筹考虑,否则投入巨资建成的水利设施可能因旱无水可调、因水质污染无水可用。
不能忽视边远地区小水利建设山区抓水利设施建设,受地方财力限制,一般都将重点放在交通便利地区,放在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上。在一些边远地区,近十余年来很少新建水利设施,原有的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小型库、塘已经干涸,堰、渠已经毁坏,不堪再用。由于水源无保障,抗灾能力弱,种植效益差,这些地区的农民不得不将部分田块弃“水”改“旱”,或将一年种植两季庄稼改为只种一季,有的干脆将耕地撂荒,赴外打工。由于抓交通便利地区大中型水利建设更容易出“典型”、出“成绩”,虽然国家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投资力度将明显加大,但地方政府在具体操作实施中仍然可能“宁愿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使投资达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如果边远山区、小型水利设施长期得不到建设与完善,这些地区耕地复种指数还将进一步降低,撂荒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
不能忽视“最后一公里”建设山区抓水利设施建设,对水库、骨干渠建设非常重视,常常不惜投入巨资,打造工程“亮点”。但对进入农田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却较少过问,一般由农户自己建设、管理,由于渠道等级、质量较差,管理、维护较少,导致珍贵的水资源在最后一个环节“跑、冒、滴、漏”,大量浪费。要真正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今后除抓好骨干工程建设外,还需要在进入农田的“最后一公里”,包括农民科学用水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不能忽视后期管理目前,山区水利设施建设重“建设”、轻“管理”问题非常突出。水利设施按照过去传统,应当“岁必一修”。但近十余年来,特别是农村“公用工”、“义务工”取消以后,山区除重要的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骨干灌区外,其它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已很少得到应有的维护。在一些边远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说白了,是在啃过去的“老本”,而且随着设施的老化、崩塌、废弃,可啃的“老本”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啃”。国家将一号文件锁定为“水利”,为水利设施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如何抓好已建设施管理,特别是在当前山区青壮年劳力少、农业比较效益低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建”、“管”并重,使新建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不容忽视,需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的课题。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2000)7号《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全国农村进行费改税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税费管理新体制,在分配制度上调整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
农业水利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村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条件。做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事关农村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文章主要分析做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探究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
批准号 |
50579018 |
项目名称 |
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902 |
项目负责人 |
姜翠玲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河海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6-01-01 至 2008-12-31 |
支持经费 |
25(万元) |
(1)计提时:
借: 税金及附加
贷: 应交税费-地方水利建设基金
(2)缴款后:
借:应交税费-地方水利建设基金
贷:银行存款2100433B
水利建设资金,根据水利工程开发利用目标,在工程建设期内支付的工程建设需要的各项资金的总称。包括建设期投资和建设期资金成本。按来源不同,分政府拨款、金融机构贷款、受益地区群众集资,以及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债券等。采用不同的筹资方案筹集相同数额的资金,因资金来源不同,资金成本就不同,经济评价的指标和结论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