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农学、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3.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4.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的能力;
5.熟悉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学、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产前、产 中、产后生产过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艺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制造、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运用等基本能力。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课程设置
机械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与管理
画法几何与计算机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与拖拉机、农业机械学、现代测试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农业机械化管理、CAD设计、Proe设计、MATLAB设计、液压传动设计、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等
包括金工实习、驾驶实习、农机化生产实习及机械综合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30~35周。
农业机械性能测试与试验、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化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与模拟等实验
四年
工学学士
081901
您好,我是原西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的。 1、课程方面:这两个专业在我的母校课程设置上基本相同,其中农机化很多课程与车辆工程类似,大多时候是对比农用车辆与汽车的区别,最主要的课程...
建国后,山东省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历经曲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就斐然,在改变农村生产力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50多年来,山东农机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以...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主要学习农学、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偏向机械,看名字就知道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是研究农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农业装备和产业技术改造的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发展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连续出台了6个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就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在这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的推动下,“三农”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到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这些黑体字昭示了什么?如何才能彻底进行农村改革,进行新农村建设,进行现代农业的发展 ,欲想改变生产关系必先改变生产工具,只有提高了农民的工具一切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显然这就需要农机人才为之奋斗了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势
应用自动控制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农业的机械化实现了用机械动力和电力代替人力和畜力,以工作机械代替人的手工工具。70年代以来,农业逐渐推广应用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遥感等技术,实现部分生产作业和管理自动化,取得了提高作业质量、效率和安全、省力等效果。农业自动化主要包括耕耘、栽培、收割、运输、排灌、作物管理、禽畜饲养等过程和温室的自动控制和最优管理。
①耕耘、栽培、收割和运输自动控制 在这方面主要是采用高速、宽幅和自走式农具,利用液压控制、自动快速挂接、自动监视和排除故障。无人驾驶拖拉机和遥控机组也经过了局部实验。
②自动排灌系统 无线电遥控喷灌装置已开始应用于农田。它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组成(见遥控)。发射装置体积小重量轻,便于随身携带,接收装置安在排灌用的电动机上。管理人员发现出现旱象的地段即用无线电装置发出控制信号,控制电动机和水泵喷灌。当喷溉水量达到要求时再发出控制信号,停止灌水。还有一种不用管理人员参与,根据稻田水分蒸发情况自动决定供水或停水的自动灌溉系统。
③作物自动管理系统 它应用电子计算机调整作物布局,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综合分析生态环境诸因素的影响,制定可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案。例如,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品种和作物的最佳施肥时间、数量,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时期和程度,提供应用药剂、药量和防治时间的决策信息。7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和系统工程开始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得到应用。
④禽畜饲养自动化 养鸡、养猪和养牛等自动化系统均以电子计算机为其核心,它能自动选择满足禽畜营养要求、成本最低的配方,对禽畜实行定时定量喂料或在群养条件下的个体管理。例如养鸡场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饲料配方,对喂食、喂水、照明、温度、取蛋、清粪等进行自动控制,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提高鸡的产蛋率。此外,用电子计算机还可记录和处理禽畜有关数据,提供选种、繁殖管理的最优方案。
⑤温室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 温室的控制和管理是农业自动化中发展较快的领域。一般的温室控制与管理系统由传感器、计算机和相应的控制系统组成。它能自动调节光、水、肥、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植物创造最优的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蒸发、能量转换等生理活动。温室最优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见图)。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环境控制、温室数据和植物体响应数据识别、控制算法和设定值的决定、温室管理等。自动控制和电子计算机也用于蔬菜生产的工厂化和无土栽培等方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
分析总结全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融合现状,提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梳理当前农机行业信息化发展应着力加强政务管理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经营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等几项工作,提出促进农机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六各方面论述了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1.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研究 孙淑艳; 4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高泉; 6
3. 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董丽丽;丁晶晶;王磊; 7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严庆伦; 8
4.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刘淑平; 9
5.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吕颖利; 10-11
6.农业机械设计中SolidWorks软件的应用分析 杨鹏威; 12
7. 浅谈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王刚; 13
8. 重庆地区柑橘机械化采摘问题分析 张益维;罗强;王海宝;钱利霞; 14
9. 农业废弃物加工食用菌基质成套设备 张亮;党凯锋;杨震;曹希凡;张鹏霞; 15-16
11.新形势下加快广西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虞霖田;陈秋燕; 17 27
12.离心式一次风机叶片损坏的分析 于锦洋;牛江昊;18
13.港口机械设备管理实践研究 丁春江; 19
14.智能型煤矿用全液压钻机性能检测装置的研制及其应用探究 郭晓霞;张少华; 20
15.机泵机械密封泄漏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郝宝全; 21
16.质量控制图在汽车零部件机加工中的运用探讨 兰江远; 22
17.探析数控铣外轮廓加工下刀点的优化问题 李毅; 23
18.影响机械加工制造效率的因素研究王宽; 24
19.300MW汽轮发电机组振动原因分析及处理 袁田; 25 29
20.电-气混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吕睿; 26-27
21.浅谈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王震; 28-29
22.汽车隔音垫成型模具设计及结构优化研究 曾如平;30
23.浅析YL-335B自动生产线供料站程序设计 霍启祥; 31
24.基于CAD技术分析大型铸钢件铸造工艺优化 王丽; 32
25.重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及研究 杨豪虎;张娴; 33
26.基于PLC的花样喷泉控制系统设计 袁全红;34
27.新型采棉机采棉研究分析 依西甫江·赛依提; 35-36 85
28.铝合金筒体铸件的低压铸造工艺优化研究 刘鑫汉; 37
29.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实践探讨 杨锋; 38
30.不同铸造冷却速度下AZ91镁合金凝固组织与力学性能变化的研究 康洪岩; 39
单项作业如耕地、播种、脱粒、加工、排灌等机械化程度的计算所用的作业量与该单项的全部作业量的对比,通过不同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反映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程度,反映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
《配电网及其自动化》系统介绍了配电网络自动化所包括的各方面知识。主要内容包括:配电网自动化概述;配电自动化的通信方式;配电自动化元件和设备;配电网故障线路的自动隔离及恢复系统;开闭所和变电站自动化;配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配电网负荷控制和远方自动抄表技术;配电网管理自动化系统。
本教材可作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供用电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