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信息
所有责任者: 王晨旸,林宏裕编
标识号: ISBN : 978-986-6242-40-3
出版、发行地: 台北
题名、责任者附注: 封面编者又题:王晨旸、林宏裕编着
关键词: 农田水利---水法---台湾---自学参考资料 农田水利 水法
语种: Chinese 汉语
分类: 中图分类 : D927.580.266.4
载体形态: 648页
版本说明: 2版2100433B
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等相关法规
文献类型:专着
责任者: 王晨旸等
出版、发行者: 学儒数位科技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发行时间:[2010]
来源数据库:馆藏中文资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 该法由八届全国人大第28次常委会通过,是我国节约能源大法,其中有许多条款(如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第37条等)...
房屋赠与,指一方(赠与人)自愿把自己所有的房屋无偿赠与他人(受赠人),他人愿意接受的民事法律行为。房屋赠与的双方当事人应订立书面合同。 其法律特征: (1)房屋赠与合同是单务合同、无偿合同 赠与人自愿...
国家林业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试点工作的紧急通知 林计发〔2008〕251号 内蒙古...
水利工程造价基础与相关法规 一、工程造价几其管理概述 1-1 了解我国水利资源的状况及水利工程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国平均税资源总量 28124 亿 m3,人 均 2200m3。 1-2掌握工程造价和造价管理的概念、 作用、 意义 工程造价的特点 :大额性、个别性、差 异性、动态性、层次性、兼容性。 水利已成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 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投资 :主要有各级政府财 政投入、社会集资,股份制及银行贷款、利 用外资、民营集团投资。 1-3掌握工程造价的计价特征 计价特征 :单个性、多次性、工程结构 分解计价(分部组合) 。 1-4熟悉造价的控制的内容和过程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原则 : 1、以设计 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 2、动 态、主动的控制造价; 3、技术和经济相结 合使控制造价的有效手段。 造价控制的主要内容 :p23 工程造价管
天津辰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2010年冬季培训第一章 监理规范 第一节 监理机构人员岗位职责一.总监职责 1. 确定项目监理机构人员的分工和岗位职责; 2.主持编写项目监理规划,审批监理实施细则 3. 审查分包单位资质,并提出审查意见 4. 检查和监督监理人员工作,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人员调配或不称职人员的调换. 5. 主持监理工作会议,签发项目监理文件和指令. 6. 审定承包单位提交的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进度计划。l 7.签发工程开工或复工报审表、工程暂停令和签署承包单位的申请工程款的支付和竣工结算。 8. 审查和处理工程变更事项 9. 组织或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10. 可调解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合同争议、处理索赔、审批工程延期等事项11. 组织编写并签发监理月报、监理工作阶段报告、专题报告和项目监理工作总结。12. 审核签
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由国土部和农业部牵头制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30600-2014)(以下简称《通则》)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14年6月25日起正式实施。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
《通则》由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共同编制。《通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对于实现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解决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具有重要作用。《通则》的发布与实施,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通则》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建设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重大思路性转变。要通过国家标准的实施,引导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重视并建设好耕地的内在质量,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增产能力持续提升。
贯彻落实《通则》,要重点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农田基础工程同步建设,对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要同步开展深耕深松、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养分平衡和土壤生物平衡工程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基础地力,使高产田持续高产、中低产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二是坚持田间监测体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完善,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要统筹布局耕地质量监测点,要做到高标准农田建在哪里,耕地质量监测点就安到哪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掌握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做到因地施策。
三是坚持推广农业新技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实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田,要同步开展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统防统治和农业机械化耕种,不断提高农田产出水平,提高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效益,实现高标准农田的高产目标。2100433B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地方,目前,多个部门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或技术文件,许多地方还制定了地方标准,但建设内容各有特点、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技术标准统一,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在哪建、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则》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应达到的建设标准,并提出了定性的规定和定量的要求。
构建统一的三级工程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主要指为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采取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综合措施等。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和其他等工程内容。
《通则》首次提出了统一的工程体系,并明确了各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与排水的需要而采取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土壤改良是指为改善土壤质地、减少或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沙(黏)质土壤治理、酸化和盐碱土壤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灌溉与排水是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所修建的各种设施与建筑物,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等。田间道路是指为农田耕作、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所修建的交通设施,包括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是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等。农田输配电是指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所需的强电、弱电等各种措施,包括输电线路工程和变配电装置。
为了满足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需要,实现分阶段管理和规范工程定价,《通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措施进行了科学分解和界定,按照路径依赖原则、相对独立原则、精简适用原则,采用了全面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根据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三级工程体系。
从两个层次规定建设的技术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综合性强、区域差异大等特点,《通则》依据各项工程的建设特点和实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总结出基础通用性的技术要求,并从两个层次加以规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一般规定。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能够达到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基础平均水平,具体体现在一般规定上。主要是要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模效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建立监测、评价和管护体系,实现持续高效利用等目标。同时,要求应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区域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定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应不高于8%,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一般应不低于15年。《通则》还规定,耕地质量等别应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进行评定,建成后应达到所在县同等自然条件下耕地的较高等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有显著提高。《通则》要求实施了改良与培肥措施的耕地地力等级应达到所在区域的中高等水平。
第二个层次是对各项工程分类、细化的规定,采用了规范性条文和附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对各项工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资料性附录B)还提出了各单项工程具体技术要求。技术要求的定量指标是在分析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参考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吸纳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确定,表现形式为上限值、下限值、比例等多种方式。
土地平整工程要求农田土体厚度应达50厘米以上,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应在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应在20厘米左右。地面坡度为5°~25°的坡耕地,应改造成水平梯田;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
土壤改良工程要求过沙或过黏的土壤应通过掺黏或掺沙等措施,改良土壤质地,使其符合耕种要求。污染土壤应通过工程、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修复,修复后土壤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的规定。
灌溉与排水工程要求灌溉水源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因地制宜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5年~10年一遇,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一遇,1天~3天暴雨3天~5天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田间道路工程要求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米~6米,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米,同时也考虑了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平原地区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耕作田块数占耕作田块总数的比例应达到100%,丘陵区应不低于90%。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要求农田防洪标准按重现期10年~20年一遇确定。农田防护面积比例指通过各类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面积的比例,一般应不低于90%。
农田输配电工程不仅考虑了农业生产中为泵站、机井提供电力保障的强电,还考虑了信息化工程等需要的弱电。农田输配电工程的布设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
由于《通则》的定位是全国范围内通用性、基础性标准,各相关行业和地方可根据各自实践情况,在制修订相应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依据《通则》提出适合各地实际的技术要求。
《农田水利学(第三版)/高等学校教材》除绪论外,共分十章。其内容包括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灌水方法、灌溉渠道系统、灌溉管理系统、灌溉水源与取水方式、田间排水、排水沟道系统、分区水利问题及其治理、灌溉排水管理与环境等。书中着重阐述了农田灌排和地区水利规划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经验,并介绍了有关新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
《农田水利学(第三版)/高等学校教材》是高等院校农口水利工程专业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其它水利工程专业的教材和从事农田水利工作的工程师、技术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