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规划方法是通过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在农田中或沿农田边缘营造带状或网状林,形成良好结构的农田防护系统,是农业生产上特别是风沙自然灾害较重地区普遍推广的一种农业应用技术方法。农田防护林规划应和农业区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相结合,根据各地条件和自然灾害程度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最好沿着地边、路边、渠边设计林带,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地块过大的农田,在农田中设计辅助林带。主林带要与当地主要害风方向相垂直,或成一定的偏角,副林带与主林带相垂直。主林带之间的距离按树高30倍和灾害程度确定。
自然灾害轻微地区网格面积要大些,面积为20~40公顷左右,主林带间距400~500米;一般自然灾害地区,网格面积在10公顷左右,主林带间距200米左右,甚至更小一些。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应尽可能和其他林带如护路林,护岸林、护渠林、片林等结合起来,构成带、网、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该法对于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经济效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农业生产上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 2100433B
在总体规划中的三北地区,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中面积为133万平方公里,大于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这里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农、牧区,如今已是遍地黄沙,年风沙日达30~100天,下游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这个是沿海的防护林。
【1】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
文章对农田防护林抚育间伐、更新改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农田防护林抚育间伐、更新改造的规律、特点及操作规程有了新的认识。
指出了建设农田防护林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阐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及技术措施。
在平原地区营造防护林始于19世纪初,苏格兰最早在滨海地区营造海岸防护林;以后,原苏联和美国等国家有计划、大规模地营造农田防护林。中国营造农田防护林有100多年的历史,大致分3个阶段:①以防止风沙为目的兼顾烧柴用材的农民自发营造阶段。②以全面改善农田小气候为主要目的的国家或集体有计划、大规模营造阶段。③以改造旧有农业生态系统为目的,实行综合治理,建立农田防护林综合体系阶段,这时出现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连片的方田网格。
电力系统规划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原始资料及规划方法。没有足够的和可靠的原始资料,任何优秀的规划方法也不可能取得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一个优秀的电力系统规划必须以坚实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包括搜集整理系统电力负荷资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电源点和输电线路方面的原始资料等等。
我国在规划方法方面,处于传统的规划方法和优化规划方法并用的状态 。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农田防护林宜与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规划,以求一致。平原农区的田块多为 长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则和排灌渠与农田相结合而设置。据此,林带宜栽植在呈网状分布的渠边、路边和田边的空隙地上,构成纵横连亘的农田林网。每块农田都由四条林带所围绕,以降低或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害风。
因带距大小而有不同,而带距又受树种、高生长和害风的制约。一般土壤疏松且风蚀严重的农田,或受台风袭击的耕地,主带距可为150米,副带距约300米,网格约4.5公顷。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砂壤土农区,主带距可为200~250米,副带距可为400米左右,网格约8~10公顷。风害不大的水网区或灌溉区,主带距可为250米,副带距400~500米,网格约10~15公顷。因高生长和害风情况而有不同。
宜选择高生长迅速、抗性强、防护作用及经济价值和收益都较大的乡土树种,或符合上述条件而经过引种试验、证实适生于当地的外来树种。可采取树种混交,如针、阔叶树种混交,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经济树与用材树混交等。采用带状、块状或行状混交方式。④造林密度。一般根据各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其所需的正常营养面积而定。如单行林带的乔木,初植株距 2米。双行林带株行距3×1米或4×1米。3行或3行以上林带株行距2×2米或3×2米。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性而异。
在新植林带内需除草、灌水和适当施肥。幼林带郁闭后进行必要的抚育。但修枝不可过度,应使枝下高约占全树高的1/4左右,成年林带树木的枝下高不宜超过4~5米。间伐要注意去劣存优、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的原则,勿使林木突然过稀。幼林带发现缺株或濒于死亡的受害木时应及时补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