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总支书记:徐晨
院长:章国安
副院长:张士兵
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施险峰
副院长:陈建新
2004年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组建南通大学,原南通工学院的前身是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创建于1912年4月。1913年9月更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1927年改为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与医科、农科合并为私立南通大学,1930年为南通学院纺织科,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南通学院纺织科迁至上海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1977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复建,成立南京工学院南通分院,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南通工业专科学校,1980年7月省政府报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南通纺织专科学校,1985年1月省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南通纺织工学院,1995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南通工学院。回顾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南通大学工学院续衍着悠久而厚重的文化底蕴,谱写着光辉而艳丽的育人篇章、秉承着“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人文精神。
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生物医学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点及博士点。
南通大学启秀校区
学院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路与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教研室和电子信息学院实验中心。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名,副高职12名;博士5人,硕士3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
学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2005年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称号,2006年被遴选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了教学改革,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学院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省重点学科和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多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先后有多门课程被评为精品(优秀)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南通大学品牌专业。
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在全国和省内多项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6个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得到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的有力支持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省优秀学科梯队称号
主管校长冯锋学院党委领导书 记:武维承副书记:王加力工学院行政领导院 长:林海副院长:刘蕴哲副院长:宁掌玄 新平旺校区管理委员会领导总支书记:吕炳森主 任:李建敏副 主 任:曹光楚
党委书记:徐兰宾党委副书记、校长:沈建华党委副书记:刘紫春副校长:钟志贤党委委员、副校长:黄平槐、李国敏
学院党委书记:符里刚学院院长:成宏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俊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市、厅级科研项目20多项,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并获奖。学院注重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先后有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现建有EDA、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通信网络、嵌入式系统等十多个教学实验室。学院现有用于教学的各类计算机200多台,EDA实验室拥有Candence、Synopsys、中国华大等公司的先进设计软件,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及省内各项竞赛活动,并有多人次在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近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先后与美、日、德、澳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对外交流形式和项目不断扩大。一批省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先后来学院讲学,其中一部分担任了学院客座教授。同时,学院还与省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几十个教学实践基地。
近年来,全院承担和完成中央编译局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江苏省统计局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 50 多项,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南通市科技进步奖等奖励40多项。学院与美、德、加、英、日、澳等国家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有合作关系,多名教师被派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访问学习、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前身隶属于电气工程学院,前身是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系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和其兄张詧创办(在此前后还创办了农业专门学校和医学专门学校)。1926年张謇逝世后,由其儿子张孝若继任校长。1927年改为南通纺科大学,同时将另外两个专门学校改为农科大学和医科大学;1928年将三所大学合并,经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核准为南通学院,分设农医纺三科,直至1949年初南通解放。 1952年全国第一次高校院系调整时,已把南通纺科迁往上海,组成华东纺织工学院,农科迁往扬州,组成苏北农学院;医科就南通学院原址改为苏北医学院。后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并,1956年又改称为南通医学院。多少年来,南通人向来为有这么一所高等学府而自豪,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纺科、农科早已被迁走,现在唯一剩下的这所医学院又要迁走,人们在思想上、感情上都接受不了。医学院与人民群众的病痛健康关系密切。学院迁走,一批在学院兼职的名医教授必然随行,学院迁走附属医院就不会存在,医院医疗水平和质量将会下降,人们普遍担忧。当时正当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并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当时社会知名人士、民盟盟员、南通市政协副秘书长曹书田先生毅然决定以个人名义发电报给毛主席和国务院,据理力争,紧急呼吁:请求保留南通医学院,停止迁校。电报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派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啸平、副省长季方为首的工作组来通听取各方意见,与市领导共同研究处理此事。根据各方意见,大家虽然认为苏州条件比南通好,迁苏州是对培养人才和开展科研有利;但也要从南通的实际情况出发,南通本来发展不快,再把仅有的一所高校迁走,一定会带来负面影响。结果通过政协常委会协商讨论,提出了折中处理方案:1.迁校后在南通市设立南通分院;2.保留附属医院,请省有关部门大力扶持改善附院的设备,使医院办得更好一些。这个方案在6月中旬市里召开的二届二次人代大会、政协一届三次全委会上通过,并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6月下旬南通医学院开始迁往苏州,同时留下了黄竺如、李志学等著名教授和一批讲师为骨干办南通分院。南通分院经过一年多的充实发展,1958年成为小型医学院,后恢复南通医学院校名,属省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南通医学院改为交通部和江苏省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从此南通医学院和苏州医学院一样,均成为有名的部属高等院校2100433B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面向海内外诚聘人才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2018年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申请表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身份证号码 电子邮箱 本人手机 邮编 联系地址 家庭住址 家长姓名 1 紧急联系电话 1 家长姓名 2 紧急联系电话 2 入营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教育背景 就读学校 学 校 所 在 地 (省 /市) 专业排名 专业总人数 科研成果 与获奖情况 英语 水平 CET 4 成绩: CET 6 成绩: 其他: 拟攻读 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人及家长承诺 申请人自愿参加此次夏令营活动, 并承诺严格遵守夏令营各项规定。 家长 知晓和认可所有夏令营的安排与规定, 同时保证监督和提醒子女遵守夏令营纪 律。 申请人签名: 家长签名: 年 月 日
姓名 |
职务 |
---|---|
李德识 |
党委书记 |
龚威 |
院长 |
陈阳 |
党委副书记 |
蔡红涛、万显荣、江昊、陈洪波 |
副院长 |
类别 |
职务 |
姓名 |
---|---|---|
教授委员会 Professor's Committee |
主席 |
袁志刚 |
副主席 |
马泳、倪彬彬、万显荣 |
|
秘书长 |
万显荣 |
|
成员 |
陈泽宗、何思远、李松、王慧、徐新、许贤泽、杨文、张绍东、郑国兴、周浩、邹炼 |
|
秘书处 |
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党政办公室 |
|
学位评定委员会 Academic Committee |
主席 |
龚威 |
副主席 |
万显荣 |
|
成员 |
李德识、易帆、陈泽宗、袁志刚、王慧、何思远、马泳、许贤泽、李松、易本顺、何平安、倪彬彬、郑国兴 |
|
秘书处 |
教学管理办公室 |
|
教学指导委员会 Advisor Committee for Undergraduates |
主席 |
江昊 |
副主席 |
贺赛先、邹炼 |
|
成员 |
徐新、许贤泽、陈阳、何平安、王泉德、隋竹翠、杨剑锋、陈罡、周辉、周立青、张海剑、黄开明、赵晨 |
|
秘书处 |
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 |
|
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Advisor Committee for Graduates |
主席 |
万显荣 |
副主席 |
周晨 |
|
成员 |
陈阳、文必洋、陈泽宗、李松、张云华、周浩、何楚、郑国兴、谷升阳、李仲阳、马佳义、黄狮勇 |
|
秘书处 |
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 |
|
人才队伍建设委员会 Faculty Development Committee |
主席 |
李德识、龚威 |
副主席 |
郑国兴 |
|
成员 |
陈罡、倪彬彬、贺晓帆、柯亨玉、杨文、周浩、李仲阳 |
|
秘书处 |
党政办公室 |
|
国际合作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ommittee |
主席 |
李德识 |
副主席 |
倪彬彬 |
|
成员 |
黄狮勇、马佳义、龚韵、张海剑、赵晨、余磊、田昕 |
|
秘书处 |
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教学办公室 |
|
产学研合作委员会 Industry Development Committee |
主席 |
蔡红涛 |
副主席 |
杨剑锋 |
|
成员 |
陈阳、何平安、华光、杨国斌、江昊、陈洪波 |
|
秘书处 |
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党政办公室 |
院领导 |
|||
---|---|---|---|
李德识 |
党委书记、党委委员 |
027-68752529 |
|
龚威 |
院长 |
027-68752817 |
|
尹三炎 |
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
027-68778460 |
|
陈 阳 |
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
027-68756276 |
|
蔡洪涛 |
副院长、党委委员 |
027-68752827 |
|
万显荣 |
副院长、党委委员 |
||
江 昊 |
副院长、党委委员 |
||
陈洪波 |
副院长、党委委员 |
027-68755343 |
行政机构 |
|||
---|---|---|---|
空间物理系 |
袁志刚(主任) |
||
周 晨(副主任) |
|||
熊 超(副主任) |
|||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
江 昊(主任) |
||
周 浩(副主任) |
027-68756682 |
||
杨剑锋(副主任) |
027-68752208 |
||
张海剑(副主任) |
|||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
郑国兴(主任) |
027-68775997-102 |
|
李仲阳(副主任) |
027-68778696-803 |
||
赵 晨(副主任) |
|||
教学与实验中心 |
邹 炼(主任) |
027-68778160 |
|
周立青(常务副主任) |
027-68774232 |
||
谢银波(副主任) |
027-68778474 |
||
张 兰(副主任) |
027-68778474 |
||
党政办公室 |
邢 颖(主任) |
027-68756275 |
|
王 存(副主任) |
027-68756275 |
||
陈 梁(副主任) |
|||
教学管理办公室 |
隋竹翠(主任) |
027-68778482 |
|
邓忠晖(副主任) |
027-68778464 |
||
吴 霞(副主任) |
027-68778482 |
||
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 |
李 荣(主任) |
027-68778049 |
|
张慧婵(副主任) |
027-68778530 |
||
李 琳(副主任) |
027-68778049 |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杨 志(主任) |
027-68778460 |
|
史诗阳(团委书记) |
027-68756271 |
||
徐闯(副主任) |
027-68778416 |
||
李丹琳(副主任) |
027-68756271 |
工会机构 |
|||
---|---|---|---|
工会委员会 |
姓 名 |
职 务 |
|
尹三炎 |
主席 |
||
李锦江、肖进胜 |
副主席 |
||
周晓明、饶云华、耿学贤、高俊玲、杨光义 |
文体委员 |
||
王 存 |
组织委员 |
||
李 莉 |
福利及女工委员 |
||
工会小组长 |
姓 名 |
工会小组 |
|
周晓明(兼) |
空间物理系 |
||
徐 俊 |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
||
饶云华(兼) |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
||
高俊玲(兼) |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
||
耿学贤 |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
||
梁偲偲 |
教学与实验中心 |
||
陈 梁 |
学院机关 |
新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历史上建设的学科专业总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几经历史沿革变制,经查证,所属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专业有下列49个:
原武汉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45年——1949年 游离层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桂质廷教授是最早的奠基人和创始人。1945年,时任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的桂质廷教授,从美国引进了一套电离层垂直探测仪,并于当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实验室——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 1946年元旦,该室开始对四川乐山的电离层进行常规观测,同年8月,该室迁返武汉进行电离层长期正规观测,由此揭开了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历史。
在桂质廷教授的领导下,一起在游离层实验室工作的有理学院的梁百先、龙咸灵、王燊 、周玮、舒声、莫纪华和工学院电机系的许宗岳、叶允竞、杨恩泽、周克定、陈锦江、张肃文等人。
游离层实验室建立伊始,就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重(王燊是该实验室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使该实验室成为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 桂质廷 教授被遴选为美国著名的《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编委。
1949年——1958年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
1949年武汉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并拨专款资助游离层实验室的建设,从此,武汉大学的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掀开了新一页。
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武汉大学以“游离层实验室”为基础,在物理系设置“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
1956年,“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被高等教育部确认为“重点专业”。
1958年——1966年 无线电专业设立
1958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正式设立无线电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其后,无线电专业迅速发展,取了多项科研成果。
自1957年至1965年,无线电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增至近100人,分学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学制为5年。从“游离层实验室”到1966年,本学科共培养10名研究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至1969年,因“文革”爆发而停收新生。从1970年开始,物理系又开始招生,其中有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工作从未间断,特别是围绕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在电离层探测、电波传播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有70余人次参加过我国核爆炸实验。
1977年——1984年 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1977年恢复高考后,经教育部认定,无线电电子学、电波传播专业,继续招收本科生。 1978 年从物理系分出有关专业成立空间物理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空间物理学三个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与传播、空间物理和基础理论四个教研室,在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无线电电子学三个专业重新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武汉大学成立空间物理系和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师生源于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龙咸灵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兼任研究所所长。1981 年,空间物理系建立空间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梁百先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1984年——1991年 无线电信息工程系
1984 年,为适应电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武汉大学成立无线电信息工程系,其师生大部分源于空间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张肃文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无线电信息工程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硕士)、 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技术(本科)三个专业。 1990 年,无线电信息工程系的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4年 —— 1991年 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系设有空间物理学(博士、硕士)、无线电物理(硕士)和电波传播与天线(本科)三个专业。 王燊、 候杰昌先后任系主任。
1991年 —— 1994年 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
1991 年底,学校为集中学科力量,形成更大优势,成立了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候杰昌教授任系主任。
1994年 —— 1999年 电子信息学学院成立
1994年10月,武汉大学在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管荣生教授、柯亨玉教授先后任院长。下设四系:电子信息学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物理学系、空间物理学系;两所:武汉大学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图象及信息技术研究所, 前者属国家级研究所, 是我国从事电波科学、空间物理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一中心:教学实验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学科, 一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990年由国家从世界银行贷款45万美元建成),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路与系统、无线电物理;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无线电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电子工程。
1999年 —— 2000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9 年,电子信息学院与物理学院合并组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熊贵光教授任院长。
1985年 —— 2000年 分析测试中心
1985 年,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专科)开始招生。 90 年代初,分析测试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科学系)精密仪器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生。 1996 年,分析测试中心开始培养精密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8 年,精密仪器专业名称进行了调整:本科专业名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硕士专业名称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001年 —— 电子信息学院
2000 年 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 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她 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 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晏蒲柳(任职时间: 2001 年 1 月至 2001 年 5 月)、仲思东、郑建生教授、霍泰山、李晓蓉副教授任副院长;刘村、张燕同志任党委副书记(任职时间: 2001 年 1 月至 2002 年 3 月);原各校区的专业和人员重新进行了整合,学院下设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光电信息工程系四个系以及教学实验中心和党政办公室。
2001 年上半年度,各校区仍延续原有的秩序,包括教学计划。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仍由各校自主进行(尚未划定统一录取线)。下半年度,学院统一了 2001 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对 2000 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作出了调整。 1999 级及以前的在校生,仍按原方案进行培养。至此,电子信息学院实现了初步整合,并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57 年 —— 1978年 电测室
1957 年,我国著名水利学专家、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长张瑞谨根据水利学科研的需要提出:通过对模型试验中的各种非电量进行实际检测,以求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以唐懋官等老师为主要骨干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系成立了电测小组。 1963 年,电测小组划归电力系,并在电力系建立了电测室,唐懋官任电测室主任,由此开始了非电量检测的专门研究工作。
1978年 —— 1989年 量测新技术研究室
1978 年,电测室划归水利水电研究所,并改名为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唐懋官任实验室主任,曲本泉、林腾龙任实验室副主任。随后,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发展为两个实验室: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传感器研究室,曲本泉、唐懋官分别为实验室主任。在唐懋官、曲本泉、林腾龙、王孝栋、黄天戍等同志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非电量检测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开始筹备新专业——检测技术及仪器。
1989年 —— 1992年 检测技术及仪器 专业
经过多方努力,一直到 1989 年专业才开始招生。当时的专业是挂靠在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下的检测技术及仪器方向,招收大学专科学生; 1990 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 1991 年,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获取了批准并正式成立。 在初办的几年中,专业一直挂靠在“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1992年 —— 2000年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1992 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决定将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调整到计算机系。 1997 年,专业改名为测控技术及仪器。
2000年 ——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进入 电子信息学院
2000 年 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 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整体进入电子信息学院。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58年——1966年 测量仪器制造系、无线电技术专业
1958 年 4 月,武汉测绘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前身)提出“掌握物理测距、雷达测距、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即光、机、电、测发展方向。同年 7 月,经批准学院增设测量仪器制造专业,随后成立了测量仪器制造系,纪增觉为系主任。在此期间,在龚瑾、朱光世、纪增觉等同志的带领下,为专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59 年,新增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和计算机技术专业(本科),同年招收第一届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生。此后,无线电技术专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直到 1966 年停止招生。
1966年 —— 1974年 教学中断、学校撤消
1966 年至 1973 年停止招生 8 年, 1970 年学校被撤消,直至 1974 年才恢复招生。
1974年 —— 1984年 光学测绘仪器系、电子测绘仪器系
1974 年恢复招生后,次年 8 月,测量仪器制造系分为光学测绘仪器系和电子测绘仪器系。刘葆梁、袁宇正分别为两系系主任。 9 月,测量仪器制造专业改名为光学测绘仪器专业;无线电技术专业改名为电子测绘仪器专业。电子测绘仪器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电子测绘仪器、计算机及其应用;光学测绘仪器系设有一个本科专业:光学测绘仪器。
1984年 —— 1988年 光学仪器系、电子仪器系、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
1984 年电子测绘仪器系改名为电子仪器系,袁宇正为系主任;光学测绘仪器系增加一个专科专业:光学仪器检校,并开始招生。 1985 年电子仪器系又改名为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袁宇正为系主任。 1986 年,光学测绘仪器系改名为光学仪器系,高宝山、陈晓东先后任系主任。
1988年——1994年 光学仪器系、电子工程系
1988 年 3 月,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发展为二个系,即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 袁宇正任电子工程系系主任。电子工程系设有二个本科专业:无线电技术、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一个专科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1989 年成立电子工程研究所,袁宇正兼任所长。光学仪器系建制没有调整。
1994年 —— 1996年 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
1994 年 11 月,由光学仪器系、电子工程系合并组建为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袁宇正任院长。学院设有二个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光学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工程、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光电技术与光电仪器;四个专科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及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
1996年 —— 2000年 光电工程学院
1996 年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更名为光电工程学院,何平安任院长。同年新增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电子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1999 年,谢宝康、蒋锁奋调至光电工程学院分任院长、书记。
2001年 —— 电子信息学院成立
2000 年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光电工程学院进入电子信息学院,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
学生课外实践机会多,鼓励参加各种学科竞赛,配有专业老师指导,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1、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
2、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
3、全国机器人创新创意大赛。
4、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学生组织丰富,包括学生会、团总支、科技协会以及机器人爱好者协会等独具特色的学生组织,课外生活丰富。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电子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