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纳米SiO2激发再生骨料潜在活性的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寇世聪 | 依托单位 | 深圳大学 |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工业每年排放的建筑废弃物迅猛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拆除废旧建筑物产生的废弃物达15亿吨以上。这些建筑废弃物的主要成分为:废旧混凝土、粘土砖、瓷砖、木屑、等。上述废弃物可通过分选,破碎,筛分等工序制备成再生骨料。再生骨料空隙大导致其吸水率高,压碎指标高等缺陷。一般地用再生骨料制备的混凝土其力学性能下降20-50%,耐久性能也明显下降。 再生混凝土骨料中由于含有水泥水化生产的产物氢氧化钙可与纳米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降低再生骨料的孔隙率,从而降低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和压碎指标。本研究首次提出利用纳米SiO2 激发再生骨料潜在活性的概念,利用 SEM,DSC 和MIP 等先进的测试技术,通过研究不同浓度nano-Silica浸泡再生混凝土骨料后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以及由nano-silica处理后的再生混凝土骨料制造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提出了Nano-silica增强再生混凝土骨料及其配制的混凝土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纳米-SiO2改善再生混凝土骨料的最佳浓度为2%,时间为24小时,当采用真空灌入法时,时间为12小时。利用纳米-SiO2处理过的再生骨料制备的混凝土90天抗压强度接近天然骨料混凝土,90天劈裂强度超过天然骨料混凝土10%,抗碳化能力提高25%,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提高35%。项目取得的成果将为再生混凝土骨料的资源化产业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100433B
再生混凝土骨料中由于含有大量水泥水化产生的Ca(OH)2 而具有潜在的活性。本研究首次提出利用纳米SiO2 激发再生骨料潜在活性的概念,利用XRD, SEM,DSC 和MIP 等先进的测试技术,通过研究不同浓度nano-Silica浸泡再生混凝土骨料后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以及由nano-silica处理后的再生混凝土骨料制造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提出了Nano-silica增强再生混凝土骨料及其配制的混凝土性能的机理。为再生混凝土骨料的资源化产业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市场询价补充计入。2020刘老师带你学做园林绿化预算-建筑课堂-工程建筑领域实训教学开放平台-建筑课堂-工程建筑领域实训教学开放平台 https://jzkt.fwxgx.com/fron...
陶瓷是硅酸盐,水晶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坚硬耐磨,从这点判断砖的成分必然不是二氧化硅。红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等为原料,经粉碎,混合捏练后以人工或机械压制成型,经干燥后在900摄氏左右的温度...
、 光通讯领域,配合公司专门为光纤连接器开发的抛光产品,能达到超精细抛光效果,抛光后连接器端面没有划伤和缺陷,3D指标和反射衰减指标达到国际标准。 2、 硬盘基片的抛光,SiO2磨料呈球形,具有粒度...
采用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及其与纳米SiO2复配制备双酚A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阻燃材料,测定了阻燃PC/ABS的极限氧指数、UL94V阻燃性能及热稳定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阻燃PC/ABS于600℃热分解残余物的形态,采用锥形量热仪测定了阻燃PC/ABS的释热速率峰值、释热速率平均值、总释热量、平均有效燃烧热和平均质量损失速率。结果表明,纳米SiO2与RDP添加量分别为5%和9%时,PC/ABS的阻燃性能达UL94V-0级,极限氧指数为29.0%,且阻燃PC/ABS的释热速率峰值、释热速率平均值、总释热量、平均有效燃烧热以及平均质量损失速率分别下降了16.12%、58.82%、40.83%、17.91%和36.90%,同时也证明了纳米SiO2与RDP具有非常好的协同阻燃效应。
采用纳米SiO2作为阻燃协效剂,利用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协同阻燃剂,制备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环境友好型无卤阻燃聚碳酸酯(PC)。研究纳米SiO2和RDP的添加量对PC阻燃性能和协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纳米SiO2和RDP的用量,可使PC/ABS阻燃体系达到塑料材料燃烧测试标准的UL94V-0级,极限氧指数(LOI)达到29%以上。通过锥形量热仪及SEM测试表明:加入少量的纳米SiO2能够促进体系成炭,同时也说明Si02和RDP起到了良好的协同效应,提高了材料的阻燃性能。
和生物技术一样,纳米科技也有很多环境和安全问题(比如尺寸小是否会避开生物的自然防御系统,还有是否能生物降解、毒性副作用如何等等)。
纳米材料(包含有纳米颗粒的材料)本身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危害。只有它的一些方面具有危害性,特别是他们的移动性和增强的反应性。只有某些纳米粒子的某些方面对生物或环境有害,我们才面临一个真的危害。
要讨论纳米材料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区分两类纳米结构:
纳米尺寸的粒子被组装在一个基体、材料或器件上的纳米合成物、纳米表面结构或纳米组份(电子,光学传感器等),又称为固定纳米粒子。
“自由”纳米粒子,不管在生产的某些步骤中存还是直接使用单独的纳米粒子。
这些自由纳米粒子可能是纳米尺寸的单元素,化合物,或是复杂的混合物,比如在一种元素上镀上另外一张物质的“镀膜”纳米粒子或叫做“核壳”纳米粒子。
现代,公认的观点是,虽然我们需要关注有固定纳米粒子的材料,自由纳米粒子是最紧迫关心的。
因为,纳米粒子同它们日常的对应物实在是区别太大了,它们的有害效应不能从已知毒性推演而来。这样讨论自由纳米粒子的健康和环境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更加复杂的是,当我们讨论纳米粒子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含有的纳米粒子的粉末或液体几乎从来不会单分散化,而是具有一定范围内许多不同尺寸。这会使实验分析更加复杂,因为大的纳米粒子可能和小的有不同的性质。而且,纳米粒子具有聚合的趋势,而聚合的纳米粒子具有同单个纳米粒子不同的行为。
健康问题
纳米颗粒进入人体有四种途径:吸入,吞咽,从皮肤吸收或在医疗过程中被有意的注入(或由植入体释放)。一旦进入人体,它们具有高度的可移动性。在一些个例中,它们甚至能穿越血脑屏障。
纳米粒子在器官中的行为仍然是需要研究的一个大课题。基本上,纳米颗粒的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大小,形状和同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活动性。它们可能引起噬菌细胞(吞咽并消灭外来物质的细胞)的“过载”,从而引发防御性的发烧和降低机体免疫力。它们可能因为无法降解或降解缓慢,而在器官里集聚。还有一个顾虑是它们同人体中一些生物过程发生反应的潜在危险。由于极大的表面积,暴露在组织和液体中的纳米粒子会立即吸附他们遇到的大分子。这样会影响到例如酶和其他蛋白的调整机制。
环境问题
主要担心纳米颗粒可能会造成未知的危害。
社会风险
纳米技术的使用也存在社会学风险。在仪器的层面,也包括在军事领域使用纳米技术的可能性。(例如,在MIT士兵纳米技术研究所[1]研究的装备士兵的植入体或其他手段,同时还有通过纳米探测器增强的监视手段。
在结构层面,纳米技术的批评家们指出纳米技术打开了一个由产权和公司控制的新世界。他们指出,就象生物技术的操控基因的能力伴随着生命的专利化一样,纳米技术操控分子的技术带来的是物质的专利化。过去的几年里,获得纳米尺度的专利像一股淘金热。2003年,超过800纳米相关的专利权获得批准,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大公司已经垄断了纳米尺度发明与发现的广泛的专利。例如,NEC和IBM这两家大公司持有碳纳米管这一纳米科技基石之一的基础专利。碳纳米管具有广泛的运用,并被看好对从电子和计算机、到强化材料、到药物释放和诊断的许多工业领域都有关键的作用。碳纳米管很可能成为取代传统原材料的主要工业交易材料。但是,当它们的用途扩张时,任何想要制造或出售碳纳米管的人,不管应用是什么,都要先向NEC或者IBM购买许可证。
纳米流体是一种新型传热介质,因其具有显著节能效益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水基纳米流体是非常有前景的冷却介质,在国外已进入小范围应用阶段。过去对纳米流体的研究多集中在制备与传热性能研究方面,有关纳米流体对热交换金属腐蚀行为的研究较少。本项目通过电化学测试、表面分析和溶液分析等技术重点研究了Al2O3、TiO2、SiO2、碳纳米流体中黄铜腐蚀行为和腐蚀机理、纳米颗粒对缓蚀剂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纳米颗粒对水中碳酸钙垢形成和抑制行为的影响及机制,以及纳米颗粒对化学阻垢剂性能影响。 模拟冷却水(SCW)中Al2O3纳米颗粒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铜腐蚀行为的研究表明,黄铜在SCW-Al2O3纳米流体中发生较严重的脱锌腐蚀,主要腐蚀产物为Zn5(OH)6(CO3)2,Al2O3纳米颗粒同时促进了黄铜的阳极和阴极过程,这与纳米颗粒促进介质中氧和腐蚀产物的传质过程有关。模拟水中SDBS可在黄铜表面吸附成膜,对黄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在SCW-SDBS-Al2O3纳米流体中SDBS在黄铜表面的吸附作用更强,这与纳米颗粒提高了SDBS的临界胶束浓度、以及正电性的Al2O3纳米颗粒与SDBS阴离子之间存在静电吸附有关。Al2O3纳米颗粒降低了BTA对黄铜的缓蚀性能。 黄铜在TiO2纳米流体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表明,TiO2纳米颗粒促进了黄铜的腐蚀,降低了SDBS对黄铜的缓蚀作用;在SCW和SCW-TiO2纳米流体中黄铜表面由Cu2O内层和Zn5(CO3)2(OH)6外层组成;在SCW-SDBS-TiO2纳米流体中,黄铜表面主要存在Cu2O层,未见明显的SDBS吸附膜和锌腐蚀产物,腐蚀产物主要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TiO2纳米颗粒抑制了SDBS在黄铜表面的吸附,可能与带负电的TiO2纳米颗粒与SDBS阴离子在黄铜表面的竞争吸附有关。 研究了Al2O3纳米流体中阻垢剂PBTCA(2-膦酰丁烷-1,2,4-三羧酸)对CaCO3的阻垢性能及阻垢机理,结果显示,PBTCA具有较好的溶液阻垢和表面阻垢性能;在Al2O3纳米流体中,PBTCA的溶液阻垢性能下降。Al2O3纳米颗粒显著缩短了含PBTCA的成垢溶液中CaCO3的成核诱导期,减弱了PBTCA对成垢离子的络合增溶作用,使PBTCA的溶液阻垢性能下降;但Al2O3纳米颗粒促进了文石碳酸钙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表面阻垢性能。
简介
当活性混合材料掺入硅酸盐水泥中与水拌合后,首先开始的反映是硅酸盐水泥熟料的水化,其部分水化产物为氢氧化钙。进而活性混合材料在激发剂氢氧化钙、石膏的作用下发生水化反应(称为二次水化)。二次水化的速度较慢,受温度影响敏感。温度高时,水化速度加快,强度增长迅速;反之,水化减慢,强度增长也随之缓慢下来。在活性混合材料的水化反应中,氢氧化钙称为碱性激发剂,石膏成为硫酸盐激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