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巡天望远镜科考任务
2011年10月14日,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南极巡天望远镜"在 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调试成功。
2011年10月19日,第一架"南极巡天望远镜"在上海登上"雪龙号"极地科考船。
2011年11月3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天津出发奔赴南极。远赴南极将执行"一船三站"的科学考察任务,昆仑站将启动发电栋、深冰芯场地等二期工程建设,同时将进行冰川、天文、测绘等科学研究项目,其中就包括"南极巡天望远镜"的安装和调试。
2012年3月底,南极极昼结束,望远镜巡天观测就可以开始。最初每天可以观测几个小时,当极夜来临时,就可以进行连续数月的持续观测。
南极巡天望远镜设计
为适应南极地区极端的自然环境,南极巡天望远镜在镜头、结构、材质等方面 都进行了特殊设计。
主镜装备有自动除霜系统;光路结构进行了优化,较为短小紧凑,方便运输;
材质方面大量使用低温钢和膨胀系数较低的材料;
其他如变压器、齿轮等电控系统也都按照南极低温环境要求设计制造,可实现远程操控,全自动无人值守观测。
南极巡天望远镜主要是搜寻银河系外的超新星爆发事件,努力寻找一些亮度瞬间变化的天体(有可能变化幅度不会很大),例如微引力透镜效应,系外行星系统等。此外,还将搜寻各类变源,包括活动星系核、银河系内的各类变星等。通过南极巡天望远镜的观测,可帮助实现研究银河系结构、近邻星系的距离等科学目标。
绝对是,首先观景和观鸟,显然是用看更舒适,便携性也更好,单筒用的时间长了眼睛容易疲劳,而且没有视觉的成像叠加作用也会影响到画面的立体感(你在电捂住一只眼看空间变化幅度较大的画面就能体会到了)。 而且...
入门玩一下的话几百块的就可以 好的要多贵有多贵
(一)种类(Porro Prusm vs Roof Prism) 望远镜可分为...
南极巡天望远镜,直径68厘米,有效观测口径50厘米,分辨率为1个角秒,装备有世界上最大的单片电荷耦合器件(CCD),可一次观测9个太阳大小的天区,24小时即可覆盖整个天空,观测数据现场储存,部分实时传回国内。
南极巡天望远镜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望远镜,2011年11月3日跟随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执行太阳系外行星、超新星等天文观测任务。通过南极巡天望远镜的观测,可帮助人类实现研究银河系结构、近邻星系的距离等科学目标。
经过5年观测,确认南极冰穹A区域是地面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南极天文中心计划在冰穹A区域安装3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南极巡天望远镜是第一台。未来五年内,在冰穹A地区还会安装两台有效观测口径50厘米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由于三台望远镜选用的滤光片不同,可以在不同的波段同时进行观测。未来,中国还将在南极昆仑站安装口径更大的光学红外巡天望远镜(KDUST)。
南极地区连续数月的极夜观测条件以及天气情况,利于长时间连续观测,这架望远镜将使中国在时域天文学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地位。
2012年8月15日至19日,南极巡天望远镜国际合作会议在丽江举行。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共同主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海洋局极地办等单位领导出席,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近80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南极冰穹A区域已确认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中国天文学家计划在此分期安装3台同样口径的南极巡天望远镜,配备不同的滤光片,联合开展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及瞬变源等天文前沿课题的研究,同时还可用于搜寻和研究太阳系内近邻地球的一些灾害性天体。
南极巡天望远镜由南京天文与光学技术研究所负责研制。首台巡天望远镜于2011年10月14日在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调试成功,在2011年11月3日搭载"雪龙号"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奔赴南极进行安装调试与观测,并于2012年1月23日顺利完成安装调试,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全自动无人值守光学望远镜。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就第2、3台巡天望远镜设计建造、科学研究以及合作协调等方面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讨。
主镜面型精度是地基大口径望远镜最关键的技术指标之一。为了研究主镜室以及主镜底支撑和侧支撑系统的重力变形造成的主镜面型误差,介绍了一地基光电望远镜的主镜室及详细的主镜支撑结构,借助于有限元法,建立了主镜,主镜室和支撑结构的详细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了主镜在支撑状态下的镜面变形情况,并通过ZYGO干涉仪进行了面型检测。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说明了主镜室及其支撑结构引入的主镜面型误差大小,同时也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QY25V汽车起重机随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南极.在中山站熊猫码头进行物资卸运工作。南极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年平均气温为-25℃,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