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林 邵如平 陈于峰 顾秋明 刘志军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江苏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中润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及江苏宾孚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建设工程应用BIM技术参与者分为三类:模型编辑者、模型使用者和模型协调者。
模型编辑者主要负责模型的创建、更新和维护。在设计阶段,模型编辑者主要负责模型的建立以及更新,为建设工程的BIM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模型使用者主要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咨询顾问单位和运维单位等。
模型在创建以及使用的过程中各参与方宜有专人进行协调,并聘请有相关项目管理和模型管理经验的人员作为总协调人,与各协调人进行对接。
BIM软件
BIM应用过程中的软件主要包含两类:建模软件和非建模软件。
BIM建模软件应能够与建筑行业的专业需求相匹配,能够实现建筑信息的充分表达,在设计、施工和运维过程中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递,并且支持二次开发。
BIM非建模软件能够实现与其他BIM软件的交互,主要实现性能化分析、量化统计以及施工模拟等功能,交互中存在的信息损失不影响模型的正常运用。
建设工程应用模型的时候需要安装合适的软件,根据软件要求配置合适的硬件。软件安装以及升级流程须规范,保证各参与方软件配置的统一性。 2100433B
由于查询建筑信息模型能提供各类适切的资讯,协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相比于传统绘图方式,在设计初期能大量地减少设计团队成员所产生的各类错误,以至于后续承造厂商所犯的错误。电脑系统能用碰撞检测的功能...
BIM.把平面的图纸转化成三维动画模型
请去网页搜索BIM技术
工业基础类(IFC)作为各种专业应用软件在共享建筑模型的前提下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是推断建筑性能的重要信息,但IFC还有其局限性。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并基于IFC进行了改进,通过详细的建筑信息模型,对具体建筑设计和施工环境进行信息处理和数据转换。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工程建设标准,提出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基本要求,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基础标准,可作为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及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依据。
5.1.1 建筑施工中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等宜应用BIM。
5.1.2 深化设计BIM软件应具备空间协调、工程量统计、深化设计图和报表生成等功能。
5.1.3 深化设计图应包括二维图和必要的三维模型视图。
5.2.1对于复杂节点设计,例如梁柱节点钢筋排布、型钢混凝土构件节点设计等,推荐采用BIM技术,因为能有效解决传统二维设计无法准确表达设计信息的问题。因为机电深化会调整管道位置,现浇混凝土深化设计宜在机电深化完成后进行。
5.2.2本标准采用标准组织BPMI(The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Initiative)开发的业务流程建模标记方法(BusinessProcessModelingNotation,BPMN)表述流程图。其符号定义和说明如表4所示。
表4BIM应用典型流程图中的元素说明和符号
本条仅表述了深化设计阶段典型的BIM应用,实际深化设计中可能仅是某个节点或者局部区。
深化设计图应根据需要或相关规定,由设计单位、第三方或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校审。
5.2.3本条列举了对深化设计模型元素的基本要求,深化过程中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结合工程的具体难点、要点补充相关参数,以发挥BIM的优势。
“上游模型”一般指根据业务流程顺序,由上一阶段或环境提供的模型,作为本阶段或环节的基础。以下同。
5.2.4碰撞检查是有效解决专业内和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之间综合深化成果的控制手段,碰撞检查报告需要详细标识碰撞的位置、碰撞类型、修改建议等,方便相关技术人员发现碰撞位置,及时调整。
一般碰撞类型分为两种:
1硬碰撞:模型元素在空间上存在交集。这种碰撞类型在设计阶段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各专业间没有统一标高的情况下,常发生在结构梁、空调管道和给水排水管道三者之间。
2软碰撞:模型元素在空间上并不存在交集,但两者之间的距离比设定的标准小时即被认定为碰撞。软碰撞检查主要出于安全考虑,例如:水暖管道与电气专业的桥架和母排有最小间距要求、设备和管道维修最小空间要求等。
5.2.5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BIM软件宜具有本条所列的一项或多项功能。
5.3.2创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是对施工图设计模型的细化、复核和调整。例如:连接节点深化设计建模,需要按照施工图设计中节点部位的构件尺寸、钢筋直径和位置等数据,对生产和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通过碰撞检查复核和对钢筋的直径、数量和位置进行调整,最终确定构件连接方式和节点连接方式,完成构件承载力计算、构件深化图生成和节点深化图生成等工作。
5.3.3确定施工图设计中构件拆分的位置、尺寸等信息,需要综合考虑工程施工现场布置的吊车的臂长和起吊重量限值、地方运输规定对构件尺寸的限制、定型模具尺寸以及使用率等带来的技术和经济性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深化设计模型中予以校核和调整。
5.3.5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必需的模型元素和细度之外,各元素细度还需要满足成本估算、生产和安装施工协调以及可视化的要求,包括构件组成与拆分、钢筋放样、预埋件、复杂节点模型、构件上的安装预留孔洞等方面的定位位置、外形几何尺寸以及非几何信息,在模型中需要得到全面体现。
5.4.1钢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后,还应进行深化设计和加工图设计,本节主要规定了钢结构深化设计的BIM应用。
钢结构深化设计应综合考虑每个工程特点、工厂制造和现场安装能力、施工工艺技术要求等内容。
5.4.3钢结构工程的节点设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节点设计,通常由设计单位的结构工程师完成,第二阶段是深化设计阶段的节点深化设计,通常由承建单位的深化设计工程师完成。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节点设计一般包括柱脚节点、支座节点、梁柱连接、梁梁连接、支撑与柱或梁的连接、管结构连接节点等。而节点设计深化主要内容是根据施工图的设计原则,对图纸中未指定的节点进行焊缝强度验算、螺栓群验算、现场拼接节点连接计算、节点设计的施工可行性复核和复杂节点空间放样等。
5.4.5本条规定了深化设计单位应交付的成果,主要目的是保证深化设计能准确反映原设计的意图。钢结构深化设计图一般由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生成,主要包括平立面布置图和节点深化图等内容,因此原设计单位确认时可选择使用深化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图。
5.5.2相关专业配合条件图是机电、土建等专业相互配合的依据。例如表示需延迟砌筑或封堵墙体、楼板、管井等的具体位置、尺寸。
机电深化设计模型综合工作不能仅仅基于机电专业模型,而应结合建筑结构、幕墙、装饰、钢结构等各专业模型共同进行。例如机电管线与建筑结构、幕墙、钢结构碰撞需开洞处理,则应提取各专业模型元素信息,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开洞处理,判定开洞的最佳位置,从而确定机电管线位置。
5.5.3机电深化设计伊始,施工图模型或设计文件中存在较多信息不完整(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构件,包括设备、附件、末端等。随着项目的不断进行,信息不完整的构件逐渐被确定,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则应更新相应构件及其相应的规格型号、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生产厂家等信息。
5.5.4机电管线综合布置完成后,会对原设计的管线位置、管线截面、设备型号和机电系统连接等方面有一定修改,在此工作条件下,不一定能够满足原设计参数要求,需要对系统参数重新校核,确保机电深化设计模型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本条列举了需校核的常见参数。
5.5.6机电专业模型的特点是以系统划分,同一机电系统的模型元素应保持连续性,以便准确地进行参数校核等其他BIM应用。
机电深化设计模型不仅应包括机电专业本身的设备、管线、附件、末端等构件,还应包括支吊架、减振设施、套管等用于管线、设备支撑和保护的其他构件。
5.5.7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可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划分:
1机电专业较多,可按系统划分模型,若划分后一个系统模型仍显得过大,可按子系统继续划分。例如,机电专业可按给水排水系统、暖通系统、电气系统划分,进一步可按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供暖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防排烟系统、强电系统、弱电系统、消防电系统等进行划分。
2机电专业模型结合其他专业模型进行深化设计,可统一按空间划分,例如楼层平面,建筑分区等。
3某些建筑部位有较强的功能特性,机电管线较为特殊,此时可按功能区域划分,例如机房、设备间、管井等。
4可结合现场施工流程划分机电深化设计模型。
5.5.8机电深化设计图内容如表5所示。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实施,统一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基本要求,提高信息应用效率和效益,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内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
1.0.3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