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屹立:出版社资深编辑,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生于南京,在南京生活了50年,是南京民国建筑的深度爱好者和研究者,寻访、调研和记录了近千处南京民国建筑。
徐振欧:国家高级摄影师,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地理民俗摄影,热爱生活,旅行达人,著有《开车去西藏》。
这部由本地“大神”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一举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
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独创性地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
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巨细无遗。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精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行进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作者还记载了在寻访中遇到的各种难忘的、好玩的经历……
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师精心拍摄,几乎张张都达到了摄影作品的级别。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从未见过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观赏收藏价值。
它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宝库,又是一本人文旅行的口袋本实用指南。
来!带你看民国建筑 3
7条参观路线示意图 8
向东第一条参观路线 11
向东第二条参观路线 52
向北参观路线 120
向西第一条参观路线 190
向西第二条参观路线 272
向西第三条参观路线 368
向南参观路线 444
索引 502
致谢 510
著者声明 511
2100433B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
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
北京清末民国建筑最集中的在什刹海附近还有就是台基厂-东郊民巷老使馆区,东郊民巷有很多国家的西式建筑,非常有特色,还有天主教教堂。可惜很多都成了国家机关,不对外开放。
整个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实际上是围绕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展开的,民国时期的南京出现了一批兼顾西方现代建筑功用和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新建筑,并衍生出了一条清晰的由\"传统复兴式\"建筑到\"新民族主义式\"建筑的发展脉络。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南京民国时期民族形式建筑总结出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使用方法及原则。
2001年,南京市政府确定了今后南京城市发展的总体长远目标:一是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二是把南京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是把南京建设成为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随着南京旧城改造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富有特色的老建筑如果一不留心,就会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因此,无论未来的南京如何发展,民国建筑作为南京城的一个重要特色,作为南京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财富,必须得到重点和妥善的保护。
南京民国建筑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南京民国建筑图典(套装上下卷)》作者利用全国文物普查的契机,将散落在南京大街小巷的民国建筑全部予以著录(包括所属的江宁、六合、溧水等地)。《南京民国建筑图典(套装上下卷)》是目前收录齐全的关于南京民国建筑的著作,它的面世,必将对民国建筑、民国文化、民国历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比例尺是地图必须标示的符号,它是显示地表实际距离与地图显示之距离的比例相关性,例如十万分之一的地图表示一公分计即实际距离为一公里,五万分之一的地图表示一公分,即实际距离为五百公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换算表地图比例实地距离(公尺)地图距离(公分)1:25,0001,00041:50,0001,00021:100,0001,0001。
是代表地图名称的编号,不同比例的地图均编订各自系统的代号,而它是以经纬度为单位制定,如此每幅地图就能紧密接合。
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极),磁北(磁针显示北方),方格北(地图指示北方)之间的关系与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时图下方并注有该逐年磁变数值,当我们使用指北针指示自身位置再对照地图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与周遭的地形变化。
是说明地图各种符号的意义,一般登山者较会注意的符号为三角点、崩壁、河流、湖泊与坡度。
秋海棠地图中国地图
秋海棠地图是指20世纪初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或者是中国1947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地图。秋海棠地图就主要是包括外蒙古在内,连江东六十四屯、乌梁海、江心坡、新疆最西边的一段全都算在内的中国地图。
秋海棠地图以山东半岛和塔里木盆地中轴为中心线,左右对称,是一片美丽的秋海棠树叶。缺少了外蒙古,就成了雄鸡状。
外蒙古有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辽阔广袤的土地,人口仅二百万,地广人稀,矿产丰富。外蒙人与中国的内蒙人更是近亲。自从外蒙古于“辛亥革命” 后宣布“ 独立” 后,历届中国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中华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力图收回外蒙古,但最终都功亏一篑。二十世纪中国有报负的政治家,不论是“ 左、中、右”,都对原本“秋海棠”形的中国地图被狠狠地挖去了一大块——外蒙古而报憾终生。外蒙古的地理位置对中国非常重要,它的分裂形同把中国拦腰斩断。
在秋海棠般的美丽版图上,有着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外蒙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200多万成吉思汗的子孙,他们是我们骨肉相连的同胞兄弟。